王曉曉
(惠民縣魏集鎮中心小學 山東濱州 251707)
數學課程是最容易出現學生水平差異過大的課程之一,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導致學生的數學水平無法同其他科目那樣均衡,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模式的采用、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教學方式的選擇來說都是不小的難題。因此,教師一定要能夠對原始的數學教學整體進行改革,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每一位學生的高效學習質量,同時也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性,并且以此進行科學的、適合的教學[1]。
當前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所存在最基本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便是原始教學模式的落后,教學模式作為整體教學當中的基礎,其落后的教學理念會導致數學教學整體朝著不正確的方向發展。當前仍然有許多教師是以應試教育理念作為教學當中的核心,為了加快教學進度、節省教學時間,以平均水平的提高作為教學目標。這就導致部分學生遠遠超出平均水平,也有部分學生遠落后與平均水平的局面出現;數學水平高的學生發展越來越優秀,水平較弱的學生會停滯不前甚至緩慢退步。因此,這類教學計劃自然是不完善的,存在漏洞的。并且,教學方式的單一也是教學整體當中問題較大的一方面,一味地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下降。
學生的數學水平差異大,除了是因為教學整體存在問題,也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不盡相同。有些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弱,升入高年級之后尚未適應快速的學習節奏,從而導致自身的數學水平逐漸下滑;而部分學生是因為學習能力不強而導致數學水平遲遲不前,此類學生有著積極的學習態度,但是在學習方法或知識接收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導致自身的學習效率收效甚微,逐漸對自身產生懷疑,學習數學的自信也隨之消失。而有的學生因為數學基礎掌握良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原因,自身的數學成績與數學水平可以做到節節升高的效果,對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也能夠很快地理解并且掌握,當前所學內容很快便無法滿足自身的學習,部分此類學生會產生飄飄然的心理,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素。
(1)創新教學模式
在進行分層教學之前,首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新型教學模式來配合分層教學的應用與發展。在原始的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融入現代化數學發展元素,使教學模式能夠與時俱進,以最先進的理念作為分層教學的根基。同時,為了配合分層教學的應用,在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時應該充分地考慮到分層教學的核心理念,即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例如,在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分層教學的應用時,應該以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測驗分組、針對教學、面向整體的程序來制定教學模式的大方向[2]。
創新教學模式是進行分層教學應用的基礎,是數學教學整體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符合實際的科學教學模式,才能夠使教學方法的應用取得更好的效果,為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的幫助。
(2)完善教學計劃
其次,是要對原始的教學計劃進行完善,確保完善后的教學計劃能夠最大限度地適用于每一位學生,教學計劃也是教學整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對教學方法進行具體體現的媒介,科學且正確的教學計劃能夠充分地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進行有側重的數學教學。
教師要能夠做到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各種手段來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摸底考察,明確學生的情況與平時興趣,以此來對教學計劃進行合理地制定。要能夠適時地將課堂主導地位交還到學生手中,使學生能夠自行地掌握學習節奏,同時對其進行合適的指導與引導,規劃出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序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教學計劃的完善是為構建分層教學應用基礎較為重要的一部分,教師要做到認真對待教學計劃的制定,充分利用學生興趣與把握學生心理,使其能夠深入到數學學習當中。
(3)多樣化教學方式
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逐漸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致與熱情,同時也無法長時間地集中于一種教學方式當中,經常會出現走神、交頭接耳等不利于課堂學習的情況。因此,教師要將教學形式多樣化,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再拘泥于書本這一種方式[3]。對于精力長時間集中在課本中的學生而言,使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合適的選擇,其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理論與公式變得生動形象。而針對課堂缺乏學習活力,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便可以采用小組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思考、討論與解決,由部分同學帶動整體的課堂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
多媒體教學、小組教學只是眾多教學方式中的幾種,但是其可以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興致,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熱情。這也代表著多樣化教學方式是教學整體當中的重要部分,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數學水平的有利條件。
分層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并進行有針對的教學,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教師要定期對學生進行水平與能力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以及學生在測試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分層,水平與能力皆強的學生為A層,中等的學生為B層,水平與能力較弱的學生為C層。
例如,對A層的學生而言,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數學基礎都是處于班級集體內較高的水平,此類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數學公式儲備,對教師所講的內容能夠很快地進行理解與掌握。教師在對此類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對其學習心態與做題態度進行引導,部分學習較好的學生會因為自身的能力突出而產生驕傲的心理,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會以佼佼者自居,從而導致自身出現心浮氣躁等情況,做題時審題不認真、粗心、不檢查答案等。教師要及時發現此類現象的出現,對學生的心態進行疏導,并為此類型的學生布置一些難度教高地任務,使其感受到一定的挑戰性,并時刻懷著謙虛的態度進行學習。
而處于中等的B類學生,則是整個集體中數量最多的人群,其數學基礎、學習能力都處于一個模棱兩可的狀態。在對此類學生進行教學時,更多的是指導其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式進行數學學習,如課前預習,不懂就問、勞逸結合等。此外,還要為其設立目標,激發出此類學生前進的動力,使其能夠朝著目標而努力學習,以此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
C類學生則是整個集體中較難指導的學生群體,其基礎較差、學習態度消極、缺乏自信,屬于“學困生”的范疇。在對此類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從最起點抓起,以最簡單的單詞為起點,進行知識的梳理教學,將此類學生的學習根基鞏固起來,再進行分數、面積計算等難度較高的教學。其次則是要對其消極的態度與自信心的匱乏進行建設,為其布置一些難度較低且有意義的作業與任務,使學生能夠通過任務的完成來不斷地樹立自信,讓其感受到滿足感。最后還要對其進行鼓勵,讓學生明確自己還有提高的希望,知道老師并沒有放棄自己,以此作為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又滿足了“學優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4]。定期進行摸底測驗,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調整,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進步的目標,相互競爭、相互幫助,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分層教學的效果最大化。
教師進行備課是對課上所要講的內容進行梳理與整合,方便教師在授課時有一個主題方向。而為了能夠深化分層教學,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也要充分地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備課。備課內容不能再是以簡單的課本與教材知識為主,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以教材為基礎進行為不同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內容要能夠包含A類學生所需要的更深刻、更廣泛、層次更高的數學知識;也要有適合B類學生的標準數學內容;更要有能夠幫助C類學生打破學習障礙,鞏固數學基礎的有效內容。
例如,在進行《圓柱和圓錐》這一章節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其中的內容劃分為與三種不同層次學生相匹配的針對教學。對于C類學生則是要側重其在圓柱與圓錐的認識,以及計算方法的使用、計算過程的準確,要能夠確保此類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減少計算當中出現的錯誤。B類學生則是要求其能夠熟練掌握圓柱表面積、圓柱體積、圓錐體積的計算,不斷地強化訓練,保證準確性。A類學生則是要幫助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拓展與組合的訓練,將圓錐與圓柱組合,進行相關面積,或進行多種計算方式的教學,拓寬此類學生知識范圍。
授課方面,教師要在教學整體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幫助A類學生開拓思維、對所學內容進行應用,采用應用教學、小組教學等教學方式來使其將自身的數學能力進行發揮,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快速的沉浸到數學學習當中。與B類學生進行交流、提問,使其能夠將注意力時刻集中在數學學習當中;采用多人合作的形式,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查漏補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感受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適當降低C類學生的學習難度,以基礎鞏固與進階訓練為主,使其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不斷地對其進行鼓勵;由淺入深,幫助其融入集體的學習當中,克服此類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并且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授課分層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課堂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適合自身的學習內容,不會因為沒有適合的內容而失去學習興致,從而幫助各類型學生能夠提高數學水平。
作業分層則是深化分層教學中查漏補缺的緩解,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檢驗與反饋,主要強調了作業的功能性與針對性。學生的作業是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所學內容進行布置,對于A類學生來說,作業更加偏向開放性與思維型,具有開闊學生思維的作用,主要以綜合訓練為主,其特點便是難度較大、范圍較廣。B類學生的作業則是以普通的題目為主,如應用題、計算題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是對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檢驗。而C類學生的作業難度一般較低,主要是以選擇、填空、簡單的計算為主,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基礎與計算能力,只要認真讀題、稍加思考,就可以順利地完成,以此來幫助“學困生”建立數學自信。
作業分層則是對學生課后時間進行利用,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而獲得提升,有著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鞏固知識、建立自信的良好功能。
教師是課程教學整體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與知識掌握情況,也決定了是否能夠將分層教學效果最大化[5]。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及相關教學資源網站,對專業知識進行學習,了解數學教學的最新政策或要求,跟隨教學大方向的發展進行專業素養的提升;查找一些分層教學的案例、課件、教學視頻等,對優秀教師的應用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學習,借鑒其中行之有效的形式與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保證分層教學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成效。
總之,面對林林總總的個體差異,在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采用分層教學是目前來說最優質的選擇,是相對來說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一定要能夠意識到原始教學整體的局限性,并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優化;明確每一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幫助其尋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建立自信。建立分層之后一定要能夠做到一視同仁,與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進行交流,通過學生的反饋來進行詳細的細分與調整,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處于合適的層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