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霞 余夢越
(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由于受到西方篇章語言學(也稱“語篇語言學”)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語言學界涌現了不少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眾多此類研究中,《廖秋忠文集》不僅對國外語篇(篇章)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譯介,還結合漢語及漢語語篇(篇章)的特點,進行語篇(篇章)語言學的本土化研究,非常具有啟發性和開創性[1]。其中,《現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一文是極具影響力的成果之一。該文不僅對篇章連接成分進行了界定,還比較系統地對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進行了分類,并做了簡要的說明。在該文的基礎上,很多后來的年輕學者對各類篇章連接成分進行了更加詳細且全面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可分為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例如,近五年來年來,在理論研究方面,《現代漢語比較類篇章連接成分研究》對該類篇章連接成分的篇章分布、篇章語義關系及篇章功能進行描寫和分析[2]。《現代漢語先時類連接成分研究》對先時類連接成分的分布位置、共現成分、連用情況、內涵表達、篇章功能及歷時演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考察[3]。《現代漢語起始和結尾時間連接成分的比較研究》指出起始和結尾這兩小類時間連接成分中,各小類內部成員間存在功能性差異[4]。在應用方面,近年來,篇章連接成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這些研究以對外漢語教學為背景,對處于不同漢語學習階段的外國留學生在使用篇章連接成分是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并針對具體的偏誤情況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或措施。例如《高級階段留學生議論文語篇邏輯連接詞偏誤研究》《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口語語篇連接成分偏誤分析》《留學生習的時間連接成分“以后、然后、后來”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都屬于詞類研究。總的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言學界篇章連接成分的研究持續不斷[5-7]。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雖有一定數量,但研究方法,尤其是理論研究的方法,較為零散、陳舊。除此之外,目前專門研究篇章中性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那么”的研究也尚未出現。因此,本文嘗試把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放入語篇言語塊中進行研究,主要描寫和分析“那么”語篇言語塊的內部結構和言語塊中前后項的語義關系,以期對篇章中性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那么”所形成的語篇言語塊及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
所謂篇章中的連接成分,是指從功能上看,用來明確表達語言片段之間在語義上的種種轉承關系,從位置上看,一般位于句首,在主語之前的語篇基本單位。
根據連接成分的語義用法近似的原則并參考前人的相關研究,廖秋忠先生把篇章中的連接成分分為時間關系連接成分和邏輯關系連接成分兩大類。邏輯關系連接成分又分為順接、逆接和轉接三個次類。
根據所表達關系的差異,順接連接成分可分為多個小類。其中一個小類便是紀效連接成分。這類成分表示事件的結果或結局。該類連接成分由所表達的關系的性質的不同,又可以再分為四小類,即強調結果的連接成分、強調原因的連接成分、強調條件的連接成分和強調目的的連接成分。其中,強調條件的連接成分更強調產生某個結果所需要的條件。中性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屬于強調條件的紀效連接成分的一個下位類別。中性條件指出在上文的條件下應有的結果,經常帶有推論的意味。“那么”是常見的、主要的篇章中性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研究篇章連接成分“那么”,即用于跨句或跨段的連接成分“那么”,而不分析用于句中的連接成分“那么”。當然,連接成分“那么”的句中用法常常可以轉換成其相對應的篇章中的用法。
例如:尼德蘭革命說這種觀點認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歷史。因此,要確定它的開端時間,必須先確定開端的標準,那么什么是開端的標準呢?他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考慮……(本文所用語料均源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即CCL語料庫,下文不再贅述。)
在該例中,“那么”前是逗號,因此,它是句中連接成分。如果把其前的逗號改成句號,“那么”就是篇章連接成分。我們認為該例的“那么”前到底用句號還是短號,這與個人對句子的理解和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有關。至于句中連接成分“那么”和篇章連接成分“那么”的用法的是否有區別或聯系,這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圍。
有學者運用結構分析方法將語篇單位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語篇基本單位”,包括話句和語篇連接成分和話語標記。中間層為“語篇言語塊”。第三層為“整個語篇”。“語篇言語塊”是這個系統的中間層,具有特殊的理論位置,因而是整個語篇結構研究的樞紐。“語篇言語塊”由語篇基本單位話句與語章連接成分(以及話語標記語)按照不同的規則組合而成,可以分為不同的組合關系類型[8]。“那么”語篇言語塊由篇章連接成分“那么”將若干個語篇基本單位話句或話句組合體組合而成,因此是有標記的語篇言語塊。
根據對語料的分析,我們認為“那么”語篇言語塊由篇章連接成分“那么”、前項和后項三部分組成,可以用“前項+‘那么’+后項”表示。其中,語篇言語塊前項和后項分別為若干個基本單位話句或話句組合體。下面,我們將分別對這三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和描述。
在“那么”語篇言語塊中,其前項和后項是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所管領的范圍。確定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所管領的范圍,即言語塊的前后項,并分析其組成特點是研究語篇言語塊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后續研究的基礎。
下面,我們根據語義的和諧與否、觀點的改變、指稱詞的改變、同類管領詞語的再現、段落或邊界的出現等手段來確定“那么”言語塊的前后項,并歸納其組成特點。
(1)前項的組成情況
單個句子
下面,我們研究如何用有限差分方法,近似求解這一問題。那么,什么是有限差分方法呢?
不少學者都認為,讀懂老子和其哲學,必須建立在對道的準確理解上。那么,老子的道究竟為何物?今天我們又該從什么視角來解讀呢?
句群據1923年的統計,蘇俄遠東地區的中國移民數量減少到50183人。但是,到1926年時,這一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據統計,此時蘇俄遠東地區居住著71600名華人,而蘇聯全境有101700人。那么,為什么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華人的數量出現了快速增長呢?
開普勒曾有個不同觀點,認為假如宇宙的范圍無限大,就會在天空的任何部分都能見到恒星。天空將找不出黑暗空隙,夜空會變得十分明亮。那么,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就是一個佯謬。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領域。科學就是按照研究對象的特定領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而分成各種門類的。那么,什么是教育學要研究的特殊矛盾?或者說,什么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呢?
(2)后項的組成情況
“那么”言語塊的后項可以是單個句子。
通過對CCL語料庫中相關語料的考察,我們發現“那么”言語塊的前項和后項在組成上呈現出一些特點:第一,“那么”言語塊的前、后項都出現了是單個句子的情況,也出現了是句群的情況;第二,從已有語料來看,“那么”言語塊的后項基本上是單個句子,由句群構成后項的情況非常少見;第三,構成“那么”言語塊后項的那個句子經常是疑問句。這一點與廖秋忠先生所說的“這個連接成分經常用于反問句或感嘆句里”不太一致。
解釋篇章連接成分的形成機制和演變過程也是篇章言語塊的研究內容之一。我們發現,在CCL語料庫中,“那么”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神會禪話錄》中。這時的“那么”是指示代詞。而且,由語料可知,從唐代到元代,該詞主要用作指示代詞。到明代,“那么”出現了連詞用法。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連詞“那么”是由指示代詞“那么”經過語法化而形成的,只是對其語法化的具體途徑還存在爭議。
有學者認為連詞“那么”從“那么著”的回指性演變而來。有的則認為連詞“那么”源于出現在小句句首,且有回指性的“那么說”。筆者也認為指示代詞“那么”語法化為連詞與其作為指示代詞所具有的回指性有關,但不認同連詞“那么”僅由這兩種途徑演變而來的看法。理由如下:
我們發現CCL語料庫中有不少“那么”在句首且單獨充當小句的例子,如:問:“王殿苔生時如何?”答曰:“不居正位。”進曰:“八方來朝時如何?”云:“不受禮。”云:“與摩(那么)則何用來朝耶?”(五代《祖堂集》)
該類例子中的“那么”均為指示代詞。它們位于句首。這與連詞通常出現的位置一致。但在語義上,這類“那么”常常回指前文提到的某種情況,具有比連詞“那么”更實在的意義。在功能上,由于這類“那么”具有回指性,因而它們能使下文語義更加連貫。“那么”位于句首,回指上句“王殿苔生時不居正位”及“八方來朝時不受禮”,從而整個言語塊能夠通過“那么”由上句(前項)轉入下句(后項)所表示的判斷——“何用來朝”。筆者認為,這類情況下的指示代詞“那么”的位置、功能都符合連詞的標準。同時,由于其具有回指性,因此人們在使用這類指示代詞“那么”時,并不太需要它具有實際的語義也能夠理解語篇的所表達的意思,因而該類指示代詞“那么”的語義很容易虛化,從而語法化為連詞。
綜上,我們認為指示代詞“那么”的回指性是促使其語法化為連詞的重要因素,而且由指示代詞語法化為連詞的具體途徑可能是多樣的。
當連詞“那么”所連接的對象超越了單個句子的范圍時,它就成為篇章連接成分。
“那么”語篇言語塊前后項的語義關系是語篇言語塊研究必須考察的方面。通過對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所連接的前后項的語義關系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該篇章連接成分及基本單位話句組成的語篇言語塊在語義上的特點及篇章連接成分“那么”出現的語篇環境,從而對篇章連接成分“那么”的使用和教學提供幫助。
下面,我們在確定了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所管領的前后項的基礎上,結合語料,歸納該連接成分所在的語篇言語塊內部管領項之間的語義關系。
目前,語法學根據“邏輯——語法”關系把復句或句群間的關系分為并列、順承、條件和假設等類別。由前文可知,篇章連接成分“那么”連接的是單個句子或句群,因而整個言語塊其實就是由若干句子或句群組合而成的整體。因此,我們可以參照語法學給復句和句群關系分類的方法,來給“那么”語篇言語塊前后項的語義關系進行分類。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現“那么”語篇言語塊前后項的語義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類:
當“那么”言語塊的前后項間呈現出假設-結果關系時,前項一般為提出的假設,后項則為假設實現后所產生的結果。
假如我們社會上那些令人不太滿意的東西,那些千夫所指的東西,那些為我們的理想所不容的東西,都能在雨季到來的時候得到滌蕩,該有多好呵。那么我們的現實生活就一定會像雨后的綠樹,雨后的鮮花,雨后的城市一樣令人更加向往、陶醉。
假如當郵票價格從100元上漲到130元,此時,張先生的生產者剩余將增加到50元(130元-80元)。而另外一位劉先生(新的生產者)也在郵市出售同一種郵票,但他的成本要高些,假設是100元,所以,在價格為100元時,他認為無利可圖(即對他來說沒有生產者剩余),他當時不愿意出售。但當郵票價格漲到130元時,他出售郵票便會獲得30元(130元-100元)的生產者剩余。那么這個時候,市場上總的生產者剩余就是80元(50元+30元)。
前項提出假設“我們社會上那些令人不太滿意的東西,那些千夫所指的東西……該有多好呵”,后項為假設實現后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現實生活就一定會……令人更加向往、陶醉”。前項中設定了郵票價格上漲金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張先生和劉先生各自獲得的生產者剩余,后項則為當設定的郵票上漲價格實現后,市場所能產生的總生產者剩余,即前項假設實現后的結果。
當“那么”言語塊的前后項間呈現出條件-結果關系時,前項提出條件,后項則為條件被滿足后所能產生的結果。
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聽到別人的成績就不自在,看到別人的長處就不高興。那么他不僅不會“為別人高興”,反而會擔心別人超過了自己,甚至還可能想方設法掩蓋別人的成績。
印度的奧修說:“學習如何原諒自己。不要太無情,不要反對自己。那么你會像一朵花,在開放的過程中,將吸引別的花朵……”
前項提出條件“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聽到別人的成績就不自在,看到別人的長處就不高興”,后項為當這個條件滿足后產生的結果“不僅不會‘為別人高興’,反而會擔心……想方設法掩蓋別人的成績”。前項提出的條件為“學習如何原諒自己。不要太無情,不要反對自己”,后項為條件滿足后所產生的結果“你會像一朵花……將吸引別的花朵”。
有些“那么”言語塊的前后項在話題上存在順承關系。也就是說,在這類“那么”語言塊中,后項所談論的話題往往與前項相關,是順著前項話題延伸出來的相關話題。
在世界所有的學說中,佛教真實確切地把人生的苦說得淋漓盡致,沒有哪一派能比得上。那么,這些苦是如何產生出來的呢?
天麻沒有根和葉,缺少葉綠素,當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也不能吸收水、無機鹽。那么它是怎樣生活的呢?
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沒有只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前項的話題是“佛教”。在前項中提到“佛教把人生的苦說得淋漓盡致”。接下來,通過連接成分“那么”,后項順著前項的內容,轉入與之相關的話題——“人生的苦”。前項的話題是“天麻”,前項對天麻的特點進行了描述,指出其“沒有根和葉,缺少葉綠素”等特點。后項根據前項的內容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天麻怎樣生活?”。前項的話題是“電燈”。前項指出電燈“能源利用率低”且“產生的熱射線對人眼有害”等缺點。后項隨即討論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是否有只發光不發熱的光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那么”言語塊中前后項間的語義關系主要有假設-結果關系、條件-結果關系和順承關系等。其中,存在前兩種關系的言語塊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由一定的假設或條件(前項)推測出某個可能或應有結果(后項)。這與廖秋忠先生認為中性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常常帶有推論的意味”這一看法相吻合。但除這兩種關系外,我們發現,許多相關語料的前后項還呈現出順承關系,這一點是廖先生文章中沒有提到的。
本文把篇章連接成分“那么”放在語篇言語塊中,對整個語篇言語塊進行研究。“那么”語篇言語塊由前項、后項和篇章連接成分“那么”三部分組成。其中,前項和后項均可以是單個句子,也可以是句群,但后項是句群的情況非常少見,一般由單個句子構成,且該句子經常為疑問句。篇章連接成分“那么”由指示代詞經語法化成為連詞。指示代詞“那么”的回指性是促使其語法化為連詞的重要因素,且其語法化為連詞的具體途徑可能是多樣的。若“那么”所連接的對象超越單個句子,它就成了篇章連接成分。“那么”語篇言語塊的前后項的語義關系主要有假設-結果、條件-結果和順承等。其中,存在前兩種語義關系的“那么”語篇言語塊的前后項間有一個共同點——均由假設或條件(前項)推測出某個可能或應有結果(后項),即存在前兩種語義關系的“那么”語篇言語塊中的篇章連接成分“那么”均具有推論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