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卿
2022年10月16日上午,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黨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1],第三部分明確了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第五部分明確了實現2035年發展總目標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2]。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對人類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起著關鍵作用,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起著支撐作用,對文化強國起著引領作用,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而高校圖書館作為人類既有文明成果、最新科技成果和最前沿科技信息的載體之一,是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基地),不僅承擔著傳承文明、傳播知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而且承擔著幫助師生進行科研攻關、科技創新的重大職責,在一定意義上說,高校圖書館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乃至文化地標,不僅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還影響著社會風氣及文化價值導向。正因如此,高校圖書館應積極作為,主動適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需要,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目標定位,不斷加強特色資源建設,以治理水平現代化、資源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服務精準化來統籌推進高校圖書館現代化建設,不斷為師生提供特色優質服務,為“雙一流”大學建設,為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1)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策解讀能力。上級及單位政策出臺的背景、目的、內容、重點、舉措等的解讀能力,一是明確政策責任主體、解讀范圍、解讀程序,二是豐富政策解讀形式,三是提升政策解讀質量(緊扣政策重點、熱點、難點),使政策解讀規范、全面、有效、易懂,既保障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又增進職工對政策、決策的理解和支持,確保政策貫徹執行。
(2)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民主決策能力。指決策者所具有的參與決策活動、進行方案選擇的技能和本領,包括正確的評估能力(專業能力)、精確的預測能力(特殊能力)、準確的決斷能力(基本能力)。科學決策,指決策主體、范圍和依據明確,決策程序規范,決策過程民主。
(3)加強頂層設計,提高科學規劃能力。一是整體謀劃(構想)單位近期、中長期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的能力;二是統籌單位整體事業發展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的能力;三是在最高層次上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舉措及路徑,高效快捷實現目標的能力。
(4)加強團結協作,提高統籌駕馭能力。洞察事物、工作謀劃、整合協調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一是整體思維、統籌謀劃的能力;二是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能力;三是團結協作、協調內外、統籌兼顧的能力。
(5)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危機公關能力。指應對、處置各種公關危機(一般性公關危機、重大公關危機,有形危機、無形危機)的能力。公關危機具有必然性、突發性、嚴重性和緊迫性,成功的優秀的危機公關能化危為機,化解風險,減少或者避免單位的損失,挽救單位公信力,維護、重塑單位形象,加強單位凝聚力,進而擴大單位的影響力。
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對館藏資源、尤其是對其自身館藏的紙質資源、特別是古籍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存儲,以解決館藏資源存儲、傳輸成本以及用戶對資源利用的時空限制問題,通過紙電資源一體化融合,構建使用效率更高、管理更加方便、專業性要求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數字資源管理系統,以為師生提供便捷的個性化的精準特色服務,不斷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文獻及信息資源需求,為師生從事日常的教學與科研提供更多支撐。
新的時代,圖書館用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用戶,期待最現代的技術和服務模式。而高校師生對圖書館線上線下的泛在服務需求無處不在,且需求呈現出泛在化、移動化、協同化、技術化特征。“未來圖書館要實現人、物理空間與信息資源三元關聯與交互的發展愿景,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構建知識圖譜,建立知識導航”[3],構建信息渠道更加通暢、服務時間更長、服務地點更多、專業性要求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文獻及信息資源服務系統,為師生創造更多新體驗,提供高效優質的泛在服務,通過與師生的交互融合實現合作共贏。
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情報中心,泛在知識環境下,“迫切需要適應學科建設、技術發展和數據服務需求,加快培育和發展包括數據型、研究型等在內的新型館員”[4]。館員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挖掘、數據清洗與加工、技術應用等信息能力、數字能力,才能為師生從事日常教學科研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學術支持,才能為師生提供精準的便捷的個性化的特色服務,進而不斷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文獻及信息資源的需要。
新的時代,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云存儲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形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無不受其影響而發生巨大變革,教育正在發生格局性的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高質量發展明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
高校圖書館作為“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文化自強自信”的一部分,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于科教興國、人才支撐和文化自強自信,是每位圖書館人迫切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另外,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發展,以線上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數字化教育已經日益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并且日漸成為常態,不僅嚴重影響日常教育教學秩序,而且深度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升。數字學術日漸成為未來科學研究的一般形態體現[5]。疫情常態化條件下,線下服務、實體空間和傳統的服務價值慢慢被遠程服務取代,未來向用戶提供虛擬服務顯然將繼續成為常態,圖書館需要進一步思考從臨時性到永久性虛擬服務的轉變。如何創新便捷的個性化的優質的精準的文獻及信息資源服務,將越來越成為高校圖書館面臨的考驗之一。
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不論研究型還是技術應用型,都熱衷于圖書館發展新趨勢、新前沿、新技術、新服務這些層面,在資源建設上追求大而全,在用戶服務上追求高、精、尖,卻忽視了各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特色與差異。因此,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資源中心、社交中心、科研教學中心,作為師生學習、科研的主陣地之一,必須超前識變、主動應變、積極求變,融入到學校特色辦學、特色學科建設、特色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并根據學校建設及發展特色和目標定位,謀劃自身的發展特色和目標定位,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現代化轉型。一方面洞察用戶需求,以“特色”為抓手,結合自身實際,全面規劃,整體謀劃好常態資源與特色資源配置,頂層設計好、建設好館藏資源,一體化構建好自己的特色館藏資源體系;另一方面要依托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拓展服務領域、服務方式、服務渠道,打造特色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資源質量和服務水平,形成自己獨有的辦館理念,實現特色辦館,以支撐、促進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圖書文獻在存史、資政、預警、導研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承擔保存文化、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重大使命,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