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陸葉秋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強調互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新知,又能鍛煉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積極性,對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教學合作有著積極意義。那么,在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怎樣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教師又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進行課堂優化呢?
新課標指出,要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們很難及時轉變這種積重難返的教育觀念,對新課標的改革理念執行程度低。目前,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取的課堂互動方式仍舊只停留在形式表層,一般由教師提出簡單的問題,再由學生來進行回答。此種單一的互動形式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也無法真正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管提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思考,但這種利用提問而開始的形式單一的互動,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師生互動的具體目標。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剖析、講解仍舊占據著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課堂互動的時間相對較少,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接受新知的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掌控著課堂的主動權,課堂教學的節奏完全由教師主宰,學生依附教師的心理嚴重,長此以往,學生鮮有能主動參與互動。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習慣性依附教師、被動接受知識,學習主動性受挫,對英語學科的興趣自然逐步降低,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導者,如果過于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無形地擠壓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增加學生主動發表學習感受的溝通負擔,阻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而打擊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將知識滿堂灌,學生要做的只是遵守課堂紀律,少說話甚至不說話才是聽話的好學生。教師希望的就是學生要集中注意力聽講,鮮有給他們發表自己看法或是提出疑問的機會,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極低。新課標中所提出的“交互合作”,就是強調課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學有所獲。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課堂互動,且設計的教學互動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有一定的層次性,讓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互動學習的環節中去,為他們創造更多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互動中互幫互助,提升自我。從另一個角度看,課堂互動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鍛煉他們的理解、推理、論證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是一種互動形式,教師可以基于課堂教學內容、學生生活實際、或是學生的個體情感需求等方面,開啟師生對話。與此同時,在互動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盡可能選擇輕松有趣的話題、用幽默親切的口吻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來吸引學生的課堂關注,進而激活課堂氛圍,讓教學過程充滿樂趣。
(1)定位互動內容的針對性。
教師應當認識到,課堂時間有限,應當充分利用好寶貴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互動質量,深挖課堂教學價值,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日常的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重要的主導者,在課堂活動開展前,首先要在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對教材做到駕輕就熟、了然于心;其次,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設計有針對性的互動環節,方便學生在互動中獲取有用的英語知識信息。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Unit 2“What a day”一課時,為了提高課堂互動對話,教師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互動對話。在“warming up”教學環節中,教師以一段生動的話語開啟互動對話:“Look out of the window.The sun has risen.The breeze kisses the grass.The air is very fresh.What about the weather?”在教師生動言語的引領和感染下,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被大大激活,隨之產生了表達、交流的欲望。有學生回答:“Yes,it is a comfort day.It is sunny and cool.”也有學生回答“Oh,I like this day.”隨后,教師繼續提問,引導話題深入:“What could we do in such a good day?”學生們在經過短暫思考后,結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給出了精彩的回答:“We could go out for a walk.”“We can go to the park.”這種有針對性的互動,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助于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的對話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展開,同時,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方面,能夠激活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將課程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另一方面,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能得到訓練和提高。可見,提升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可以基于課堂互動形式,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設計,增強對學生的學習引導,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2)彰顯互動對話的貼切性。
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既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又是師生互動中的主角。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以及知識能力,為學生設計目的明確、有針對性的課堂互動。進入到課堂教學活動階段后,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學習發展需要來恰當地組織交流的語言,必要時,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話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此,才能彰顯對話的貼切性,幫助學生建立課堂互動自信,自覺應用已學習的英語知識進行課堂互動。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Unit 3“Holiday fun”時,為了彰顯對話的貼切性,教師圍繞“holiday fun”這一教學主題引導學生開啟課堂互動對話:“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holiday?”這一問題回答難度不高,所有學生都能很快回答:“Yes,of course.”接著,教師繼續提問:“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holiday fun with us?I have no holiday fun.I don’t know the fun.”隨著話題引導的逐步深入,學生再次思考,然后在腦海中構思、組織語言后回答:“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I can swim and eat ice-cream.It is the holiday fun.”整節課下來,由于話題緊緊圍繞著教材課題,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大大提升,既有效傳遞了英語知識,又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聽說水平。
師生雙方作為課堂的主體,是相互影響,互幫互助的關系。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互動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選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易于引起學生興趣的對話內容,適時添加生動的肢體語言,以提高課堂互動效果,有序推進學習活動。
(1)豐富教學模式,提高互動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課堂互動性的重要價值。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英語教師更加傾向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反復抄寫的方式來達到記憶和鞏固的效果,盡管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但卻忽視了課堂互動所帶來的實踐與應用價值,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在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應當把互動式教學引入課堂,為學生創造更多課堂互動機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從而激活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愛上英語。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課綱要求的單詞,教師綜合考慮了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性別等因素,設計了一次互動學習活動,讓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先出示本課重點單詞。接著,將這幾個單詞編成句子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板書的過程中,故意寫錯了幾個,鼓勵各小組同學“找茬”。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也提升了課堂互動的效率,在“找茬”環節中對新的英語單詞加深了印象。
(2)借助媒體技術,輔助互動過程。
“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師生、生生等多方互動形式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多媒體教學設備有著聲像俱佳、圖文并茂的特點,將其融入小學英語課堂,不僅能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為互動教學提供技術助力,豐富英語課堂的互動形式。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How are you going on holiday?”時,就圍繞著本課內容主題設計互動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將所學英語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課堂上,教師首先通過電子課件,向學生們出示北京、上海等現代化城市的圖片。學生們很快被這些色彩紛呈的圖片所吸引,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課堂上來。接著,教師將問題引入:(1)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 on holiday?I’m going to...(2)How are you going there?By.../on foot.由于這些問題用詞簡單,且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學生們紛紛表現出濃厚的回答興趣。可見,適當的借助多媒體設備引入互動提問,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互動形式,讓互動教學變得更加新穎、飽含趣味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師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有效的互動形式,這種互動形式不僅可以表現為簡單的課堂對話上,還可以延伸至基于學習任務探究的合作中。教師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可以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緊密融合,圍繞著教學主題設計研究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鼓勵他們積極探討,嘗試自主解決問題。此外,提高學生的課堂自主權不代表教師可以全盤放手,而是要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其中,適當評價的同時,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學習輔導。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與農場相關的內容時,頭戴草帽向學生進行介紹:Today my name is MacDonald.I have a farm.接著,教師用投影出示提前準備好的PPT,向學生出示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單詞和詞組“farm,on the farm ”。在教學重點句型時,教師先出示句型“Welcome to...”,接著在投影儀中出示校園地圖、校園周邊地圖,讓學生模仿教材中相關的語句,對熟悉的場景進行介紹,在口頭表達過程中鞏固新學句型,鍛煉英語口語能力。緊接著,教師再次出示農場圖,讓學生的目光和思維重新回到農場,組織學生開啟合作式學習。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see on my farm? (隨即在PPT 上播放牛的圖片)有學生回答:A cow.教師繼續提問:Yes,we can see a cow on the farm.在這樣的交互過程中,學生順利學習了一個又一個生詞、詞組和固定句型,讓原本單調乏味的英語學習變得靈動而活潑,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和PPT 為學生設計課堂互動,將本課學習重點的生詞、詞組以及句型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互動中接受新知,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綜上所述,互動作為新課標提出的重要教學形式,應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以重視和踐行。當然,教師要正確把握互動教學帶來的現實意義,在課前認真做好互動環節的預設,以少說少教多放手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課堂互動活動。以新穎、生動、高質的互動活動,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