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城北實驗學校 劉艷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閱讀的首要目標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強調無論在哪個學段,語文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教學。宋代大學者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誦讀對于學習語言的重要性是古今一以貫之的。
語文教學有著別的學科所不能承載的要義,除去傳授給學生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要把蘊藏在大量的文質兼美的經典篇目中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道德觀價值觀傳承下去。如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誦讀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魯迅描寫了他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誦讀時的情態,大聲地朗讀,面帶微笑,仰起頭,將頭“拗過去”,文章還用了反復的修辭來進行強調。這是一段非常生動的描寫,寫出了老先生投入誦讀的情景。這一幕給幼時的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他聽不懂老師在讀什么,但他幼小的心靈還是受到了震撼,情不自禁地覺得老師讀的文章“極好”。這就是教師誦讀產生的魅力。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并沒有直接寫老師的學問有多高深,但恰恰就是此處,顯示了壽老先生深厚的文學素養,也才能感受出魯迅對于這位老師的敬仰。
我們新時代的教師,在教學中也要重視誦讀的教學,要向學生展示誦讀的美感,傳達誦讀的重要性。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因為時間緊,教學任務比較重,很多時候,教師們僅僅是要求學生快速瀏覽一遍課文,自己不范讀,學生不自讀,導致學生很多時候對文章浮光掠影,一帶而過,根本就沒有印象。教師重在分析課文,把課文當作解剖對象,解剖得支離破碎,自認為已經條分縷析,面面俱到,孰知學生對解剖對象的全貌都不清楚,只看到殘肢斷臂,毫無美感,如何能培養出對語文學習的熱愛?不如捧起課本,靜下心來,把文章范讀一遍,讓學生沉浸在文字和聲音的美感之中。
翻開我們的語文課本,可以說篇篇都是典范性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數內容豐富,語言優美,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獨特看法。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包含的正能量,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有很大的意義。在這個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人們很容易迷失自我。而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人生剛剛起步,良好的榜樣可以引領他們少走彎路,更快速地前進。如何感悟語文文本包含的正能量,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借助于誦讀。“讀書百遍,而義自現。”如果對于一篇文章,讀都讀不流利,要想去體會其中包含的感情,那是想當然的做法。而教師對于語文文本非常熟悉,容易讀出蘊藏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借助教師抑揚頓挫的誦讀,形象地展現作者的愛恨情仇,促使學生去感受作者所要傳遞的價值觀、人生觀,去接收其中包含的正能量。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再現文章,既能訓練自身的誦讀能力,還能在實踐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語文課本已經給我們的誦讀內容作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當然在誦讀教學中不能僅僅囿于課本,我們也要大力加強課外誦讀。對于課外誦讀的內容,無疑是要精心選擇的。浩瀚書海,能夠在文學史中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都是各有所依。“文章天下事”,作者基于特定的寫作背景,運用獨特的手法,寄予個體的情感,既有著抒發個人情懷的目的,也有勸慰后世的隱喻。初中學生,已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誦讀應以提升自己的文學欣賞品味為主要目標。文學欣賞品味歸根到底是一種審美品味,它不能使學生的容貌變美,但可以使學生的靈魂更有趣。誦讀帶來的好處沒有自然科學知識的掌握那么直觀,難以量化。但是,它帶給學生的是思考社會的方式的改變,是立足于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的定海神針,是保持始終不渝的初心的航標。
新課標要求7~9年級的學生誦讀內容以古詩詞、文言文為選擇對象,以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中國古典文學經典篇目,完美地展現了文學作品追求真善美的終極目標。這些經典篇目,既是作者所處時代的客觀現實的真實呈現,也是他自身情感的真誠表達。作品除了有豐富的寫作技巧值得借鑒,更重要的是,它們還蘊含著積極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對人生對社會的認知和感悟。借古可以知今,知人可以論世。“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誦讀古代經典,既積累了許多名言警句,同時,對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人文素養的提高,都有著長久而深遠的影響。誦讀得多,思索得多,人的情感就會變得深沉,思想就會變得深刻,審美能力得到錘煉,欣賞品味得以提升。
確定誦讀的目標后,不能讓誦讀時間隨意化。如果抱著隨時都可以進行誦讀的觀念,那么,大多時候誦讀就會面臨永遠記掛在心上,但永遠不會付諸行動的尷尬局面。應該對誦讀時間進行一個規劃,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天中有兩個時間段最適合誦讀,是記憶能力最強的黃金時間。一是晨起之后,一是晚上睡覺之前。因為根據遺忘干擾效應原理,人的記憶存在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晨起時,大腦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因為今日還未學習新的知識,不會干擾你此時對誦讀內容的記憶,所以誦讀效果就好。同理,晚上睡覺前誦讀,誦讀完就直接進入了睡眠狀態,沒有后攝干擾此時的誦讀,那么對誦讀內容的記憶也會深刻。另外,對睡眠作用的研究告訴我們,睡眠能消除疲勞,緩解緊張,使我們頭腦清醒,精力充沛,辦事效率大幅度提高。綜合兩種理論,清晨無疑是在校誦讀的最佳時間。很多學校都安排了學生晨誦,這是確保誦讀順利開展的關鍵一步。
固定誦讀時間,確保誦讀的數量和質量,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現。在充分誦讀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感受誦讀的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啟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把晨誦弱化為背誦課文。內容單一,功利性比較強,導致學生對誦讀興趣不大,誦讀時既不投入聲音,也不投入情感。教室里一片嗡嗡之聲,令人昏昏欲睡。這樣的誦讀效果可想而知,長此以往,晨誦必將流于形式,白白浪費時間。為此,我校從建校以來,在兼顧完成學生的背誦任務的情況下,編寫了符合初中生誦讀的校本課程。由語文教研組統籌安排,集中初中部所有語文教師的力量,精心設計精心編撰。我們設計了“愛國主題”“青春主題”“孝親敬老主題”“傳統節日主題”“社會公德主題”“家鄉美主題”等十個篇章。這十個篇章主題各有側重,但展示的都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將這些誦讀教材整理成冊,發放至學生手中。每天清晨,學校廣播準時播放相關內容的名家誦讀,時長為15 分鐘,要求所有學生們起立、跟讀。這種形式的誦讀,既有名家的誦讀技巧可以模仿學習,而且兩周內容一換的頻率又能保證學生記憶的鞏固,同時,相應主題的誦讀還能對學生進行相關情感價值的熏陶。
辦學兩年來,學校開設的這門新穎的課程,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全市舉行的初中生詩詞大會比賽中,我校八年級的小將出馬,挑戰已經建校很久、積累了豐富參賽經驗的他校學生,一舉拿下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績,這無疑跟誦讀校本課程的開設,跟堅持不懈的誦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天清晨的校園里,廣播中傳來朗誦大家或溫雅磁性,或鏗鏘有力的名篇誦讀,讓人為聲音的魅力而傾倒。教室里,學生們身姿挺立,一掃晨起的萎靡不振,精神飽滿的誦讀聲在校園上空匯合,奏響誦讀的凱歌。在潛移默化之中,這門課程還激發了一部分學生對朗讀的愛好,立下做播音員的志向。實踐證明,開設誦讀校本課程,是行之有效的提高誦讀能力的方法。
誦讀不是隨意地扯著嗓子大聲叫嚷,成功的誦讀不僅會讓人體會到聲音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誦讀者的誦讀的音質、語速、語調、節奏等,創造性地去再現經典。為了培養高素質誦讀人才,學校成立了誦讀社團,安排擅長誦讀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挑選聲音先天條件比較優越,并且熱愛誦讀的學生組成社團。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一百周年,誦讀社團排練了《沁園春組詩》誦讀。首先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詩歌寫作背景,體會文章包含的情感和精神;在此基礎上,熟讀文稿,能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學生可以憑借自身的力量去完成。等學生對誦讀材料初步熟悉以后,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專業能力的訓練。諸如誦讀方法的訓練:部分學生氣息不穩,指導他氣沉丹田,控制氣息;有學生“l”“n”不分,指導他注意發音部位;有的學生吐字爆破聲特別嚴重,讓她練習舌尖頂住上顎合適的位置發音。也有部分學生始終找不到誦讀的感覺,自身想要投入情感,但因為沒有恰如其分地和作者產生共鳴,沒找到準確表達感情的點,感情要么是不到位,要么就是用力過猛,讓人感覺特別矯揉造作。這時,我們就指導學生靜下心來,不急于誦讀,還是要理解文本本身,認真品味語言,體會在革命斗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黑暗中為人民探索光明的出路,為人民的解放視死如歸、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精神,以及對革命必將取得勝利的偉大的樂觀主義精神。在深入研究文本之后,憂作者所憂,樂作者所樂,這樣,誦讀時情感自然而然地就噴薄而出了。
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是研究任何一門學問的必由之路,誦讀同樣如此。在社團活動中,應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欣賞丁建華、喬榛等名家的誦讀視頻;邀請音樂老師對學生進行形體訓練、面部表情訓練、臺步訓練;邀請本地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做專題講座,提升專業素養,為學生在誦讀方面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誦讀訓練的過程也是自律能力培養的過程,需要學生管理好自己的形體,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悅耳的嗓音,得體的舉止。因為集體誦讀的活動比較多,要確保自己能與團隊完美地融為一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是團隊每個成員應有的意識。
初中時期是一個人求知欲最旺盛的時間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學校應多開展誦讀方面的活動,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的四個方面,它們彼此互相關聯,不可截然分割。不能簡單地為誦讀而誦讀,也不能使誦讀僅停留在課堂層面,要使誦讀與其它的語文能力有機結合,并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在本學期,教育局舉辦了“陽光藝術節”活動,我們組織學生既排練了誦讀節目,也排練了課本劇《書生傳》。在排練中,我們發現課本劇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誦讀的功力,因為它要借助于表演者的聲音使文字可聽可感,從而使表演更為飽滿。我們從誦讀社團選拔了聲音清朗明晰的同學扮演書生,音質雄渾的學生飾演船家,呈現出的效果令人贊不絕口。最終,排練的課本劇大放光彩,不能不說,其中有誦讀能力的加持。
鐵打的課程,流水的學生。誦讀課程開設以來,各項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很多學生在活動中為學校、班級和個人贏得了各種榮譽,登上了報紙,出現在電視熒屏中,獲得同學家長的一致贊美,并且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們誦讀的熱情,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這也是意料之中的收獲。
總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語文教師們任重而道遠。以誦讀為抓手,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依托現有教材,結合本校學生情況,開發合適的校本課程,確定誦讀的目標,提升學生的欣賞品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于有聲處聽驚雷,相信借助誦讀的東風,將會翻開語文教學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