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曹春燕 許芬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郴州市 423000
心力衰竭是因各種因素造成心臟的結構發生變化或其正常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疾病[1]。在世界范圍內,全人群的心力衰竭發病率約為1%~3%,而在7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發病率為10%左右[2]。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心力衰竭的防治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全球的心力衰竭發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患者生活質量也不理想[3]。有研究指出,運動鍛煉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2]。此外,有指南[4]建議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結構化的運動訓練,并將該方式作為治療途徑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證據表明運動訓練對紐約心臟病協會分級Ⅱ~Ⅲ級穩定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益[5]。不少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體力活動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心肺功能和運動耐受情況[2,6]。頻繁的癥狀惡化和住院治療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壓力大,情緒狀態不佳,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心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控制和預后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探討心臟康復運動聯合心理干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到我院治療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7];(2)神經系統、肝、腎等功能正常;(3)病情穩定;(4)患者對本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因身體原因如骨折等無法參加康復訓練;(2)在研究期間進行介入治療或者需要進行手術;(3)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4)惡性腫瘤患者。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54~67(61.24±7.31)歲;病程3~10(4.50±1.9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53~65(60.52±8.45)歲;病程2~10(4.33±1.7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有關指南[4]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叮囑患者遵照主治醫師的要求按時吃藥,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控制飲食,戒煙戒酒,飲食清淡有節制。此外,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經常與患者溝通,安撫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通過與家屬溝通,指導家屬有效地開導患者,給予支持和安慰,轉移不良情緒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心臟康復運動訓練。(1)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狀況、心肺運動測試結果,主治醫生、護士、康復師共同討論并設計相應的運動方案,包括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和強度,以及患者訓練的時間和頻率。心臟康復運動類型可以根據患者的自身興趣,經濟和文化情況等來決定,康復運動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打太極、騎自行車、健身操或快走等,盡量提高患者的依從性。(2)患者有氧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強度應以使患者在運動過程中盡量達到目標心率為準[目標心率=(最大心率-運動前心率)/2+運動前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且維持目標心率時間超過15 min,每次運動30~60 min,每周3~5次。(3)在康復訓練開始前應先進行熱身活動,訓練過程中需要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和患者的狀態等,當患者感覺到身體不適時則停止鍛煉并休息;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表現調整運動方案,患者進行康復運動時需要有專人陪護,且準備好急救物品,防止意外產生。兩組患者均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心臟功能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多導聯心電分析系統(北京麥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ECG-300)檢測兩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
1.3.2 肺功能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意大利科時邁Quark PFT ergo肺功能儀,參照心肺運動測試指南[8]中的連續遞增功率方案評估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無氧閾、最大攝氧量、氧脈搏、最大通氣量。
1.3.3 運動耐力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6 min步行測試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力。在平直走廊上設置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總長30 m,讓患者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往返行走,記錄患者6 min內步行距離。
1.3.4 不良情緒情況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9]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兩個量表均有20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或抑郁情況越嚴重。
1.3.5 生活質量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明尼蘇達心功能不全生命質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1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身體、情緒和其他3個方面,共有21個條目,每個條目從“最好”到“最差”分別計0~5分,滿分1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臟功能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LVEF、LVEDD和LVESD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均小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臟功能的比較 (x±s)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無氧閾、最大攝氧量、氧脈搏和最大通氣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無氧閾、最大攝氧量、氧脈搏和最大通氣量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的比較 (x±s)

續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力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6 min內步行距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6 min內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力的比較 (x±s,米)
2.4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情況的比較 (x±s,分)
2.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MLHFQ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MLHF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MLHFQ評分的比較 (x±s,分)
心力衰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復雜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的終結階段;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運動耐受性降低,呼吸短促、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1]。心力衰竭的治療通常包括有效的藥物干預、運動鍛煉和飲食療法,而心臟康復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基于運動的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12-13]。
最大攝氧量與心功能循環狀態關系密切,可用于評價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狀況[14]。無氧閾也是評價心功能的重要指標,可以反映肌肉中線粒體利用氧氣的能力,無氧閾值越低表示心功能越差,而心臟的每搏輸出量可以通過氧脈搏來反映。通氣效率低下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影響因素[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均小于對照組,無氧閾、最大攝氧量、氧脈搏和最大通氣量均高于對照組,6 min內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這提示:心臟康復運動聯合心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運動耐力。這與楊平等[15]的研究結果類似。心臟運動康復可通過抑制左心室重構,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通過逆轉骨骼肌組織異常結構和生理改變,增強局部肌肉的剪切力和提高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增強骨骼肌耐力和肌力,從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16-17]。運動康復治療已被證實可促進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功能,但目前臨床關于能使患者最大限度獲益的具體運動強度未達成確切統一的定論,因此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并充分評估其潛在風險,才能酌情實施。
焦慮和抑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見共病心理障礙,約有24%~40%的患者伴發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其可增加患者的6個月再住院率、病死率,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8]。謝霜等[19]認為,合并焦慮抑郁、病程長、心功能低下、近1年因心力衰竭住院次數等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SAS、SDS、MLHF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心臟康復運動聯合心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由于持續焦慮、抑郁可能增加機體交感神經張力,使得血小板活性增加,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而心臟康復運動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運動耐力,并一定限度地減少患者的心境低落、活動減退等表現[20]。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運動聯合心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緩解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