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恕艷 滕秋月 陸青 黃紫倩 黃華苓 甘業靜 林霞 劉永輝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寧市 530023
《內科護理學》中的神經系統疾病護理章節理論性較強,涉及大腦解剖方面的知識較多,且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表現復雜,護理專業學生普遍反映難以理解和記憶此章知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進行理論授課,學生較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亦較少,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感不強,導致其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且該教學模式無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1]。此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眾多高校的教學目標之一[2]。導學互動的加式教育(BOPPPS)模式是近年來國內外逐步推行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3],其將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為導言(Bridge-in,B)、目標(Objective,O)、前測(Pre-assessment,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測(Post-assessment,P)、總結(Summary,S)6個部分[4]。該教學模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微課(micro-lecture)是微課程的簡稱,是指在遵循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考點等)或特殊環節進行課程設計、開發,運用信息技術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的結構化數字資源,是一種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5]。微課內容精簡、重點突出,有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自主式學習需求,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6-8]。BOPPPS與微課教學相結合可互補不足,協同作用,提高教學水平[9]。近年來BOPPPS逐漸應用于臨床護理教學中,有研究表明其與微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放療科[10]、精神科[11]、脊柱外科[12]等臨床護理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研究探討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應用在神經系統疾病護理教學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2017級護理專業本科生100人作為研究對象。將4個班級進行編號,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2個班級為對照組,2個班級為干預組,每組50人。干預組中女性46人、男性4人,年齡20~22(21.08±0.72)歲;對照組中女性49人、男性1人,年齡20~22(20.98±0.80)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前課題組成員向兩組研究對象詳細介紹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義,取得其理解和配合。研究對象均簽訂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兩組的學習教材、學習目標、授課教師、授課環境均相同。為保障每位學生接受教育資源的公平性,研究結束后,《內科護理學》神經系統疾病護理的全部微課與其他相關教學資源向該年級所有護理專業本科生發放。
1.2.1 神經系統疾病護理教學內容的選擇 根據《內科護理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考慮到《內科護理學》神經系統疾病護理部分的“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發性硬化”“癲癇”“帕金森病”章節的理論知識較為復雜和枯燥乏味,深奧抽象,學生對這些章節的知識點難以理解與掌握,故本研究選取上述的幾個章節作為授課內容。
1.2.2 干預組教學方法 采取BOPPPS與微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2.2.1 課前階段 授課前1周,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廣西中醫藥大學教學網站平臺將課堂教學資源(《名人與腦梗死》《超早期腦梗死靜脈溶栓橋接動脈取栓》等)發送給學生,要求學生自行下載并提前預習。神經系統疾病護理教學共12個學時,由1名教師進行授課。授課教師根據查閱到的相關資料自行錄制教學視頻,要求內容簡練生動,講解與字幕同步,并從優酷、騰訊等平臺下載若干個教學視頻作為教學資料,最后將自行錄制的教學視頻和平臺下載的教學視頻組成課堂中的教學資料,每個教學視頻時長為3~10 min。
1.2.2.2 課中BOPPPS結合微課模式應用階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BOPPPS結合微課的教學模式。以“腦梗死”章節為例:(1)導言: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時,播放微視頻《名人與腦梗死》,導出課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促使學生關注即將展開的核心教學內容。教師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引入腦梗死案例,提出與教學核心相關的問題以引導學生順利進入重點內容教學環節,引出課堂內容。(2)目標:明確學習目標,教學目標的實現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本章節要求學生掌握腦梗死的定義、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要點、護理問題和措施。教學方式采用在課堂中插入微視頻的形式,給學生帶來真實、生動、形象的學習體驗,以確保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內容,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3)前測:在建立學習目標之后對學生開展前測和摸底。采取互動式提問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護理問題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了解其課前預習的情況,這有利于準確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根據課程目標需要和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講課思路。(4)參與式學習:老師先講解腦梗死的定義、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要點、護理問題和護理措施,然后觀看知識難點微視頻《超早期腦梗死靜脈溶栓橋接動脈取栓》和《腦梗死病人的護理措施》。最后學生參與體驗式教學,老師給出一個超早期急性腦梗死的病例,擺出一個人體教學模型,抽取3名學生在該模型上進行靜脈溶栓緊急救治,老師點評學生的急救過程,對錯誤和不足之處予糾正。(5)后測:在課堂結束前檢驗或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一個學生扮演腦梗死患者,抽取部分學生示范腦梗死的護理措施,學習結束后教師采取師生互動式提問“腦梗死的臨床表現是什么”“如何鑒別腦梗死”“腦梗死的護理措施”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本次課的學習效果是否達成上課時既定的教學目標和預期效果。(6)總結:教師對本次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學生之間討論,對后測環節中的病例討論情況進行互評,教師對學生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總結,從而引出下次課堂的教學內容,并對教學過程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
1.2.2.3 課后階段 教師將課堂中所使用的微視頻發至廣西中醫藥大學教學網站平臺,指導干預組的學生自行下載反復觀看,加深記憶。課程結束后老師布置課后作業,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查閱資料,完成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1.2.3 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模式。即課前囑咐學生進行預習,課中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授,課后布置相應的作業并囑咐學生按時提交,以便授課教師進行批閱與講解。
1.3 教學效果評價 課程學習結束2周之后,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時間、評價工具和評價標準均相同。
1.3.1 理論知識考核 考核內容包括《內科護理學》神經系統疾病病人護理中的“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發性硬化”“癲癇”“帕金森病”等章節的知識點,考核形式為閉卷筆試。題型有單選題(40分),填空題(10分),名詞解釋題(10分),簡答題(20分),案例分析題(20分),滿分為100分,60分為及格,分數越高表示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較好。
1.3.2 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Williamson[13]及其團隊編制的自主學習自評量表(Self Rating Scal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SRSSDL)評價兩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量表由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學習評價和人際交流能力5個維度組成,每個維度有12個條目,共計6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5分:5分表示“總是”,4分表示“經?!保?分表示“有時”,2分表示“很少”,1分表示“從不”??偡譃?0~300分,總分越高表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的比較 干預組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為(84.64±4.71)分,高于對照組的(76.26±3.72)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873,P<0.001)。
2.2 兩組自主學習能力的比較 干預組SRSSDL各維度得分與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SRSSDL的比較 (x±s,分)
3.1 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 學生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是衡量其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4]。《內科護理學》神經系統疾病護理部分,知識專業性強,內容較多,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對知識點較難掌握和應用。在常規教學中,單純的微課教學易使知識碎片化,知識點孤立,學生對知識點難以全面把握,而BOPPPS教學彌補了這一缺點。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目的和計劃、重點、難點做成骨架性的提綱和流程,并且應用插入微視頻的教學方式,優化了教學流程,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提示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其原因可能包括:在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中,教師授課前利用“名人效應”引起學生的注意;以臨床案例引出授課主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把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促進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在整堂課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增加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其知識獲得感。課程結尾以案例思考的方式,考察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教師加以分析、總結,最后布置課后作業,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
3.2 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研究顯示[15],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可能與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有關。BOPPPS結合微課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參與式學習確立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擺脫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傳統課堂模式,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BOPPPS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貫穿于整個課程,加之部分教師會在課堂中安排角色扮演和救治演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SRSSDL總分高于對照組,提示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符合當代學生的認知習慣,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隨時隨地進入課堂學習,使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將BOPPPS結合微課教學模式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護理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但本研究選取的樣本量較少,未來應開展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從更多方面和角度來評價BOPPPS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