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華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小學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要想充分發揮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運用生活中的素材搭建生活與教學的橋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他們真正地將學習到的價值理念內化為個人修養。文章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先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從作者已有的教學經驗出發,就如何發揮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學方法;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1-0004-03
引? 言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人的品德應當從小培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抓住學生品德塑造的關鍵時期,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實踐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價值導向,尤其在德育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尤為突出,更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發揮本課程的教育價值,提升課堂教學實效[1]。下面筆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進行簡單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討論如何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立德樹人”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教師也應結合教材中每個篇章的教學內容確定具體的小目標,然而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并未做到這一點。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不夠活躍,參與度偏低,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教師把課程內容安排得過于緊湊,認為只要教完教材中的內容,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未考慮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
(二)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迅速投入課堂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而單一的教學方法缺少針對性,經常會出現學生不理解所學內容、完成課后作業比較困難等問題。因此,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也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教學內容簡單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緊跟時代潮流發展的一門課程,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因而生活應是教學素材的來源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擅長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只是簡單地運用教材中的案例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經常停留于表面。尤其是在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面,因為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如果缺乏實際案例的支撐,課程內容會顯得單薄、空洞,學生不易理解。
二、立德樹人教學目標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確定具體的教學方向和計劃,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能力或價值觀,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讓本課程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2]。
(一)創設情境,增強感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課程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與生活實踐中,在生活中檢驗所學的理論內容,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學生要學會學習[3]。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就對新知識無從下手,不會挖掘學習資源,不會自主感知需要學習的內容,這成為阻礙許多學生自學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時,教師可運用生活中的元素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思考,尋找學習內容,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時,由于該課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培養學生自己整理東西的意識,在教學延伸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明的書桌上零散地擺放著鉛筆、橡皮、圖書、衣服等,如果你是小明,現在需要整理自己的書桌和房間,你會怎樣整理?在這樣的情境的引導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操作活動中,有的學生整理思路非常清晰,有的學生面對凌亂的課桌感到無從下手。在觀察了幾名同學的操作之后,某位之前一頭霧水的學生主動請纓,想再次整理書桌,他將文具、衣服、課本按照類別整整齊齊地放置在了課桌上,相比之前的整理方法,他第二次的表現非常優秀。學生具備模仿他人的能力,看到其他同學把凌亂的課桌整理得非常好,他們會主動模仿優秀學生的做法,這就是自主學習的意識。由此可見,教師多組織學生開展類似的活動,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而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質。
(二)聯系生活,豐富素材,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理念
學生只有真正在生活中踐行了教材所學的內容,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4]。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很好,思想觀念也很正確,但無法真正踐行,這就是“知”和“行”不合一的體現。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及時檢驗課堂所學,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課堂所學。
例如,在學習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一課后,學生雖然已經明白了“干凈整潔的環境人人喜愛,臟亂的環境使人不愉快”的道理,但在生活中仍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這表明學生并沒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實踐類作業,如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社區組、公園組、學校組、網絡組四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對不衛生的情況進行拍照,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調查成果。通過課后實踐,學生很直觀地看到了社區、公園里的很多地方有垃圾,既影響人們的心情,又污染環境;而校園每個角落都很干凈,同學們都遵守環保紀律,這樣的環境讓人感到非常舒適,而且大家的心情也很愉悅。通過親身實踐,學生對“干凈整潔的環境人人喜愛,臟亂的環境使人不愉快”這一道理理解得更加透徹,許多學生開始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運用案例,以案說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到知識。小學生對純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弱,尤其是法律的相關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有時,學生雖然可以將課本中的內容熟練地背誦出來,但無法清楚解釋其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結合實際案例,采用以案說法、以案說理的方式讓學生透過案例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5]。
教師課堂講授的案例可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這些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則”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制訂班級管理規則,然后要求每位學生都在規則上簽名,并在學習和生活中相互監督,以此來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又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抽象的法律條款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用子女不贍養老人的訴訟案例,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明白子女是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的,而且我國還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通過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明白,法律賦予公民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每個公民應當承擔的義務,人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應該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通過講解這個案例,教師也能培養學生懂法、尊法、守法的價值理念。由此可見,通過生動的案例傳播道德與法治知識,可以讓學生明辨是非,爭做遵紀守法好公民。
(四)結合微課,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國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曾發表“讓我們用視頻重塑教育”的主題研究。微課作為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6]。對小學生來說,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通常是枯燥的、乏味的,如果教師的授課內容缺少趣味性,學生在聽課時就容易產生厭學和抵觸的情緒,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設計豐富有趣的微課,借此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由課間松散的狀態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在運用微課輔助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從生活中選擇各種素材,用圖片、視頻取代大篇幅的文字表述,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主動投入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例如,在“新時代新生活”的教學中,教師播放了一個8分鐘的微課:前3分鐘展示的是某位學生向父母長輩了解的新時代家鄉生活和家庭生活新變化的照片,包括奶奶在跳廣場舞,媽媽用移動支付方式付款,農貿市場里的商品,包括蔬菜、水果、肉、蛋等。學生通過微課看到這些熟悉場景后,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緊接著,教師播放了我國重點工程項目“港珠澳大橋”的相關視頻,然后向學生提問:“你們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港珠澳大橋工程施工難度之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通過微課拋出情景圖片對比,讓學生從學校、街道、小區的新舊對比中體會環境變化帶來的幸福感,引導學生體會熱愛自然的重要性,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少年兒童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在這短短的8分鐘時間里,學生興致盎然地欣賞圖片和視頻,迅速進入聽課狀態,他們還隨著視頻內容認識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并且開始深思微課中提出的問題。在這節課上,教師充分發揮了微課的教學價值,利用有限的時間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遞信息、講解知識,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民族自豪感。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堂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徐艷.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0(33):2.
黃雙萍.正確認知,學會取舍: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探究[J].中華少年,2019(26):1.
張金晗.“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2021(40):230.
柯智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與改進[J].新教師,2021(08):84-85.
鄔建紅.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1(16):25-26.
朱校梧.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9(12):23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立項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微課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Z190227)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林愛華(1981.1-),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莆田市小學教育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