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讓小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德育在人生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逐步對其加以掌握和應用,有效發揮德育的效用和功能。文章首先探討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并就目前德育滲透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德育滲透策略,希望能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綜合實踐;小學;德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1-0069-03
引? 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來引導。教師要了解小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認知體系,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德育滲透,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時,教師應仔細研究《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并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和變革,不斷深入思考學生應該具備何種道德素養,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從而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因此,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使綜合實踐活動與德育有效銜接,從而為全面培養學生奠定基礎。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概述
綜合實踐活動課注重從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四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融合了各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實踐技能提升和綜合素質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經驗性課程,與其他具有嚴密知識體系的學科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根據社會實際需求來培養學生的社會經驗,對課程內容和資源進行整合,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通過探究、調查、訪問、勞動實踐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最后,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知識教學活動在學生生活領域的延伸。其超越了學校空間的限制,加強了學生與社會、自然、生活的聯系。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多樣化和開放性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德育提供了多種渠道。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將學科滲透、社團活動、特色項目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構建多維運行機制,營造良好的德育學習環境。學生在主題明確、具有實踐性的活動中可以構建系統的倫理道德體系和認知結構,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接收信息,為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豐富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其在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意識、行為與他人進行比較,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塑造良好的品格[2]。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進行德育,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的小學綜合實踐課相比,新時代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融合了包括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在內的德育元素,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基礎。
三、現階段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滲透德育出現的問題
(一)學校和教師沒有注重德育的滲透
學校和教師過去一直以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主,非常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與知識的學習,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2020中小學德育調查報告》顯示,兼職思政課教師比例占40%,其中,小學兼職比例高達80.59%。可見,思政教育、德育尚未得到重視。現階段,一些學校認為只要多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實踐,就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學生雖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進行了適當的活動,但并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建立和發展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教師也未能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提高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由此,現代小學教師應著眼于將德育有效滲透到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切實提高德育質量。
(二)教學方式傳統,教學理念陳舊
從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情況來看,其普遍存在教育方式傳統、教育理念沒有及時更新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實施后,綜合實踐活動課被列為從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德育與思政教育的滲透和融合也被提上日程。但有一些教師似乎并沒有受到這些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德育的滲透缺乏適應性和有效性。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會逐漸喪失自主學習能力,而教師要想提高德育質量就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阻礙。
(三)德育的深度不夠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德育,其深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理解不深且參與度不夠,這就導致雖然德育已成功融入實踐,但學生并未進入深度理解和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降低了德育融入的有效性。第二,教師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沒有對時事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學目標的制訂沒有統一的標準。
(四)缺乏德育滲透的方法和技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學德育建設問題方面,除德育時間緊、人手不夠和科研能力不足,教學方式和技巧落后占40%(如圖1)。由此可見,教師在思想上存在對德育認識不足的現象。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一些教師不注重方法和技巧,一味地向學生講道理,使學生感到厭煩,起到了反作用。同時,一些教師在實際滲透德育的過程中,只注重形式上的應用,導致德育滲透表面化,未能達到理想效果。此外,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但在德育方法上沒有創新。因此,在實施德育教學前,教師要對德育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做好教學規劃,并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教學設計,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合理選擇德育主題
首先,小學生德育主題的選擇要考慮小學生的階段特點,如果主題選擇偏頗,就不能有效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使其產生共鳴,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分享不要亂花錢的理念,讓學生明白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一些養老院,讓學生們用平時的積蓄給這些老人買小禮物,通過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合理運用財富實現雙向快樂的理念。
其次,選擇的主題要體現時代精神,要有較高的教育意義。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必須從眾多綜合實踐課程主題中選擇最合適的內容,與德育內容相結合。
最后,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師選擇德育主題時就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例如,在教學生節約糧食時,教師如果只講解教材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難以使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產生同理心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節約糧食的故事和名人事跡,并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參與“種糧”等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使其了解如何種植、收割和保存糧食,并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
(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在開展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德育學習環境。作為學生學習知識和文化的重要場所,和諧的校園環境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要注意合理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和矛盾,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關愛校園”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貼標語、打掃學校衛生等一系列措施,將德育滲透其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分工協作與團結互助的快樂。在組織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分配要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并積極對學生進行協調和引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接受德育知識與理念的熏陶。
(三)分工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有些項目需要學生進行調查、訪談、總結等。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身心發育還不完善,這些活動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因此,實踐活動的開展一般采用小組分配和多人合作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是提高學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孩子被父母過分溺愛,缺乏對他人價值的正確認識,在生活和學習中缺乏團隊合作能力,這將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在綜合實踐課堂上滲透德育,通過多人合作,向學生滲透合作意識,使學生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和團隊中每個人的重要性。
(四)根據《綱要》組織德育滲透活動
小學的實踐活動課程通常不需要以考試來實現學生的個人考核和教師的教學評價。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指導方針是德育滲透的中流砥柱。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教學與研究時,最重要的是按照《綱要》進行教學,即首先完成德育教材的教學。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師應該讓學生不斷進行實踐,使其在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修養和人格魅力。所有實踐活動均以《綱要》為基礎,由教師進行課程教學和管理。例如,在進行“愛心義賣”活動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帶來的東西進行義賣,以此把自己的愛心獻給有需要的人,實現愛的教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五)結合時事熱點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在進行德育時應增加與現實生活相近的案例,選擇一些時事熱點作為理論知識的教學材料,關注當前的社會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和關注,使德育深入人心。教師可通過選擇適當的案例并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參與度和課程滿意度,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德育的有效融合。同時,教師要精準定位教學重點,在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價值的基礎上,運用合理的教學形式,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影響力,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課技能培訓和社會服務的作用,從而促進德育質量的提高。此外,教師還要加強德育滲透。德育旨在整合思想道德素質觀念,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積極的思想道德情感,將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并傳授給學生。教師只有了解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關系,才能有效地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德育價值。
(六)創新教學手段,拓展德育教學的深度
教師需要打破嚴格的傳統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德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同時,德育教師還要加強與其他各學科教師的教學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總結德育經驗,繼續深入探索德育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的滲透路徑,不斷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將德育理念滲透到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實現二者的高效融合與德育質量的有效提高。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運用一定的策略,合理地選擇德育主題,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依照《綱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德育的本質意義,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改進教學方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吳錦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1(20):51-52.
冷雪冰.立德樹人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策略[J].山東教育,2021(36):47-48.
作者簡介:吳敬圣(1978.9-),男,江蘇徐州人,任教于江蘇省徐州市太山小學,黨支部書記,小學高級教師。2002年2月,獲徐州市中小學論文評選一等獎,江蘇省自然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2003年12月,在江蘇省教育學會組織的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2004年9月,被徐州市人事局、徐州市教育局評為徐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6月,獲江蘇省小學科學優質課評比二等獎;2006年12月,在江蘇省教研室組織的小學科學教學能手比賽中獲二等獎;2013年10月,獲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