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杰
摘要:應用題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尤其是對于智力障礙學生,由于他們相比于正常學生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緩慢,且運動技巧差,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給教師教學應用題解題技巧與方法增添了一定困難。基于此,針對智力障礙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正確率,提升數學成績,激發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數學教師更應該立足于智力障礙學生的特有思維與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技巧,開發智力,發展思維,以期幫助智力障礙學生順利突破應用題這一難關,提高數學成績。
關鍵詞:智力障礙學生;應用題;解題技巧;培養策略
應用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數學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于智力障礙的學生,應用題一直是他們學習數學的難點。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應用題相關內容的時候,更要專門開發出一套屬于特殊群體學生獨有的教學方法,且針對一道具體的應用題,教師不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答案的正確與否方面,更應該重點培養的是智力障礙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與技巧,以開發特殊群體學生的智力,最終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發學習應用題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智力障礙學生來講,由于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于某一事物,也很難轉移,且記憶力差,缺乏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時候最關鍵的是憑借教師的有效引導,并積極借助教學輔助設施,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應用題的解題技巧,掌握解題方法。
首先由于智力障礙學生手、腦、眼的發展并不協調,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遲緩。這時候,在實際教學應用題解題技巧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多感官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由于智力障礙學生相比于正常學生感知能力范圍狹窄且感知速度慢,因此,關于應用題解題相關技巧的教學,教師應遵循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象的教學原則。一方面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盡可能避免出現一些較為深奧的知識,而應傳授給學生一些更為實用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循序漸進,減少學生一次性的學習量,遵循小步子前進的教學步驟,量變達到質變,最終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最后,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無疑能為學生創設更為輕松且趣味性十足的學習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到解答應用題的樂趣,從而以更加高昂的興趣參與到解題活動中,更有助于解題技巧的理解與全面掌握。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由于智力障礙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較弱,且遷移思維有明顯缺陷,因此如果單單從數字層面教學應用題解題相關技巧的話,那么一定會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嚴重的情況甚至還將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得他們的畏難情緒越來越強烈,極不利于智力障礙學生數學能力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這時候,教師應基于這類學生的理解特點與思維發展,尋找最恰當的教學方法,如情境創設法,通過豐富多彩且極具趣味性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身臨其境于實際題目之中,加之教師的有效引導,相信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今后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點為選擇的教學素材最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此更便于從多個角度審視與解答題目。第二點為最好是學生熟悉的。除此之外,如果將應用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那么一方面能夠將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很好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另一方面還將完全打破純文字的應用題解題教學模式,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有助于學生解題技巧的掌握。
三、引導學生加強課外實踐
加強智力障礙學生的課外實踐非常有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越相似,越有益于學生將抽象的應用題題目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解題技巧,提高解題正確率。
如小學六年級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小明家一共養了兩種家畜,分別為小雞和小鴨,已知一共的數量為40只,小雞的數量占到總數的五分之三,問小鴨的數量是多少只”。要想順利解答出這道應用題,對于智力障礙學生來講,首要任務就是熟悉應用題涉及的真實情境,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將學生們帶到真實的農場中,運用實際雞鴨來刺激學生盡可能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并將抽象的數字問題實際應用到真實家畜身上,那么不僅能夠給學生留足時間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還能更有效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索精神,更有利于解題技巧的扎實掌握。
四、結語
綜上所述,解應用題對于正常學生來講是學習數學的難點,對于智力障礙學生,他們的學習之路更難上加難。這時候要想增強這類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能力,最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引導并積極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幫助他們切實掌握應用題解題技巧,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永鋒.培養小學生應用題解題思路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1(9):55-56.
[2]魯向陽.數學教學中如何增強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J].中外交流,2019(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