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娟(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15)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說明立德樹人是基礎,是教育的根基。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這其中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目標,同時包括德育教育目標。會計專業課程不僅要完成授課、答疑、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基,德育是教育之魂,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職業教育生涯。“智能財稅”課程作為財會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融合了多門專業課程知識的主干課程,在貫通專業知識、能力培養和課程思政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在各門課中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以期達到對職業思想、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規劃等產生深遠影響。
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協同育人,與各門專業課程同向同行;課程思政的結構是立體多元,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課程思政的方法是顯隱結合,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地域特點,立足地域文化,改革課程目標、內容、結構等方面,將“傳道授業解惑”通過顯性與隱性教育實現,提高素質教育。
“智能財稅”課程將課程思政立足于財會專業知識,貫穿于課程始終,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將國家意識、人格理念、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思政要素與課程有機融合,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實踐技能提升、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增強法制觀念培養的目的。
(一)知識方面。“智能財稅”課程內容融合了經濟法、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稅法、納稅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計算機基礎、管理會計、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等課程的核心專業知識,綜合性強,對專業知識掌握度、靈活運用要求較高,本課程要求學生了解智能財稅課程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各個模塊之間數據傳遞的邏輯關系和業務處理流程,區分各個崗位職責,實現票財稅一體化的有效貫通。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財稅票財稅一體化流程
(二)能力方面。本課程要求學生具備正確處理財務及其相關業務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實踐技能和后續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學生畢業后會進入到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不同業務、不同規模等各種各樣的企業工作,智能財稅課程要求學生能根據就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抓住業務核心,靈活進行賬務處理;能根據崗位分工、業務流程,做好本職工作;時刻關注國家最新財稅制度,為財務部門提供有建設性的財務制度建議,通過財務大數據分析為企業發展提供建設性方案。
(三)德育方面。《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會計人員的行為準則,其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的總要求,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將此行為準則落實到每一門課程中。“不做假賬”是國家領導人對高校培養財務人員的思政教育指導思想,也是對企業財務人員的一份殷切希望。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誠實守信、責任感強,重視團隊合作,形成協作精神。于內,每個財務人員承擔一部分財務工作,相互配合、溝通、協作,才能順利地按照流程將財務數據進行層層傳遞;于上,科學的財務數據是企業的“軍師”,幫助管理層做出正確的決策;于下,財務人員合理處理財務,也是對公司所有人員的一種尊重,并能指導業務人員從財務角度少“掉坑”,實現企業良性發展。工作熱情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的服務意識、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都是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德育教育的重點。
1.育是終身教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決定了“才”的使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德之育人,與國家、社會、人民有益之人。育人是高校的第一任務。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信念淡化、前途迷茫、行為有失等現象,這表明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思想認識層面和實際操作層面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德育不僅僅是高職院校三年的工作,是承接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育人基礎,并開啟了職業育人、終身育人的大門,是終身德之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深度、廣度、維度等諸多方面接受教育,強化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刻不容緩。
2.真實豐富的案例資源,提高教育效果。2020年瑞幸咖啡造假案、武城縣某農業有限公司虛開過億元增值稅發票案以及2019年ST康美財務造假案等案例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通過這些案例,學生可以直接感觀到財務不能造假,造假必被抓,嚴格自律的職業操守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更不能屈服于任何權勢,靈活處理業務不等同于財務造假,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打好遵法守法的思想基礎。
3.課程的特點使課程思政要素貫穿始終。“智能財稅”課程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強、動手能力高等特點,是以企業業務合同為起點,票財稅業務貫通的一門課。“智能財稅”課程以中聯研發的智能財稅軟件為工作平臺,為學校專業知識和企業真實業務搭建了一座橋梁,拉近了距離。授課過程中,既要復習涉及到的已學專業知識,同時教授新的課程重點,更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財務工作要求細心、耐心,財務工作需要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嚴格按照業務流程來操作,克服枯燥數字的心理,愛崗敬業,課程思政要素貫穿業務始終。
1.仔細梳理本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融合,找到切入點、融入點。首先,將“智能財稅”課程標準重新梳理,列示每一條知識點,尋找專業知識與德育教育的觸點,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有機整合,構建起全課程思政育人的格局。其次,建立課程思政團隊,創建課程的思政資源庫。會計職業道德每位專業課教師都熟知也掌握最新教學案例,但是沒有把優勢資源集中匯總。在“智能財稅”課程思政元素梳理過程中,可建立一支專屬智能財稅的師資團隊,資源共享,優化思政元素。再次,思政元素應結合地域文化。高職院校學生以本省學生為主,地域文化相似程度高。“智能財稅”課程思政元素梳理過程中要結合省內大學生成長環境,將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加入到課程思政內容中,讓美德與知識轉化為一種良性“習慣”。
2.在會計業務處理中融入崗位責任教育。首先,“智能財稅”課程操練以崗位為基礎,按照崗位職責實踐本崗業務。比如賬套基礎設置,由賬套主管(一般為企業的財務主管)操作。基礎設置相對簡單,但是影響甚大,基礎設置出錯,直接影響到后續業務處理,甚至會出現操作不可逆的情況,因此基礎設置需要由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細心的財務主管操作。在業務處理過程中,要清晰崗位職責,養成嚴謹的工作態度,使嚴謹成為一種習慣,愛崗敬業。會計業務處理強調流程,不能跨流程跨崗。比如日常業務尚未操作處理完,就不能進行期末業務的處理,否則期末生成數據有誤,后面的報表及報稅業務一并錯誤。所以按照崗位設置、遵循業務流程,做好本崗本職工作。
3.將誠信融入評分考核指標。智能財稅課程相對于理論課程來說,優勢在于是一門軟件操作課程。軟件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學生抄襲作業。抄襲作業是一種不誠信行為,屬于欺騙。個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出現請其他同學代替操作的不良行為,這種弄虛作假應該嚴厲禁止,扣減相應分數,代替操作的同學同樣失掉了誠信。將來到了財務崗位,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違背會計職業道德的違法違紀行為。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比較完善,學生出勤情況大都使用類似于智慧課堂類的軟件考勤,軟件考勤相對于以前的人工考勤效率高,替考勤現象減少,但仍有個別學生鉆漏洞,比如通過密碼考勤,在教室的學生可能會把密碼告知曠課的學生。因此,首先從思想方面給學生傳達,這種行為是一種舞弊的不道德行為,一旦發現扣減平時分,幫助舞弊的學生一并處罰。從財務崗位角度出發,這種行為不利于崗位職責劃分,不利于責任感的培養,也會造成法制意識薄弱。
會計業務處理過程也是誠信的培養過程。軟件中的簽訂合同、履行合同、開具發票等業務行為,都必須建立在真實業務的基礎上。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認真審核合同,按照業務的實際數據進行操作,培養學生以真實發生的業務為基礎的誠信行為,誠信是立足之本。
4.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尊重、感恩教育。感恩每位教師、尊重教師和他人的勞動成果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授課時可采用翻轉課堂的方法,讓學生授課,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教師課前準備、課堂授課的不易,尊重教師的付出;另一方面學生參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后可讓同桌之間或者不同排同學之間檢查衛生,以互相道謝等方式保持一個整潔的學習環境,并用實際行動表達感謝,養成接受別人的付出就及時表示感恩的良好行為。由點帶面,由班級帶動專業,由專業帶動整個系部,由系部帶動全校,形成一個尊重別人勞動成果、感恩付出的濃郁氛圍。
5.培養團隊精神,形成團隊意識。“智能財稅”課程按崗定責,數據層層傳遞。每一崗位上的學生都是團隊的一員,環環相扣。每一位學生都應該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以及自己出錯會給團隊帶來什么困難。立足于企業,某一個財務人員的錯誤不僅會影響該團隊,甚至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或者經濟利益的損失。所以學生在“智能財稅”課程中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處理業務,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與團隊溝通,互幫互助,一起克服,體現團隊精神,展現團隊力量。同時也可以通過設置小組作業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為以后工作進入財務崗位打好基礎。
6.做好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資源保障。課程思政,是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是初心的體現。高職院校圍繞專業制定的人才培養課程方案,要將育人置于首位,將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滲透到教學全過程,貫穿始終。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為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鋪好路。“智能財稅”課程融入思政元素,以“建立正確價值觀、傳授專業知識、提升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課程建設為載體,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重構教學過程,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7.優化教學設計,實施多樣化教學方法。課堂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渠道,每一位專業教師都要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智能財稅”課程思政的開發能力,挖掘思政元素,適時巧妙地融入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熏陶,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
在“大智移云物”的背景下,專業課教師要加強信息化培訓。授課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的語言興趣點,適當把網絡最新用語加入到專業知識講解中,改變枯燥的專業知識語言。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對網絡技術等接受速度快、使用效率高的特點,專業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在專業課和思政內容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用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工具展現出來,提升育人效果。

表1 “智能財稅”課程考核評價指標
“智能財稅”課程思政,應堅持“傳道授業解惑”的初心,牢牢把握住課堂這個第一渠道,深化思政育人的“廣度”和“深度”。從專業知識傳授、價值理念培養、會計職業道德與倫理培育等方面入手,有機融合,克服思政教育“盲區”,同向同行,構建多角度、多維度、全方位的“課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