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博士)袁志忠(教授)李翼恒 趙凌云(副教授)
(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31)
黨的十八大以來,課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加強。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落實這一任務,必須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同時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面對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肆虐,全國人民不畏艱險,戮力前行,初步迎來勝利曙光,深刻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此背景下,應從更深層次意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類型的課程教育教學中,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全面構建“大思政”格局,進一步優化學校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使其他課程始終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將思政工作貫穿于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為此,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要注重課程教學德育目標的引導作用,深入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課程思政”改革全面展開,在教好書的同時育好人,為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保駕護航。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會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思政素養的培養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學生思想狀態的精準把控,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幫助學生積極應對人生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專業課教師作為高校教學環節的重要力量,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體現在其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專業課教師應當時刻保持政治敏銳性,留意學生的思想動態,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建立互信的師生關系。并且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追求專業精進的同時,與國家發展步調時刻保持一致,以求更好地實現人生目標與價值追求。
財會類專業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向趨同一致。財會類專業的發展與德育思想的培養同向同行。
在“課程思政”視閾下,結合財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本文擬從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資源整合、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法重構、教學考核評價五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實施路徑
(一)“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理念更新。教育實施的主體是教師,“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首先在于教師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長久以來,高校的“課程思政”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著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互分離、各自為政現象。究其原因,本文認為,原因更多的在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偏執與守舊,鑒于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繁重、課時量有限等原因,專業課教師往往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足,會造成學生只精通對業務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職業道德的養成。近年來,財務造假現象頻發,業界與學界對此現象追根溯源,“課程思政”理念踐行不足或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作為高校教師本身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增強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將課程育人的理念根植于內心最深處,將課程育人的行動體現在平時的課堂中。除此之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自身修為,充分踐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二)“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大學課堂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對青年靈魂的塑造。應以“課程思政”為契機與引領,不斷推進財會類課程的思政建設。在教學資源的整合上,應立足專業課課程教學內容及知識框架,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專業技能的培育與靈魂的塑造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應將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實事求是、依法執業等思政元素貫穿始終,將職業責任、執業準則、職業素養、價值觀的培養融于課堂,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道德文化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理念與胸懷,全面提升民族素質,培養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例如,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應秉承的遵紀守法、誠信經營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法制”“誠信”原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又如,通過將我國會計發展史融入“四柱清冊”“龍門賬”等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同時認識到會計的重要性。再比如,通過對財務造假案例的介紹,使學生在案例中充分體會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養成勤勉盡責的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環節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是實施思政教育和教學計劃的基本保證。例如,明確課程教學內容、闡明課堂教學目標、規劃課堂教學進度、選取課堂教學方法等教學環節的制定,是課程教學的統領與總綱,也是思政元素能否有效融入課程教學環節的關鍵所在。為保證“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的有效開展,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重新修訂與完善。在“知識目標+能力要求”框架基礎上納入“價值維度”。與此同時,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育人理念根植于課程教學環節之中,將育人目標細化到每一章節,落實到每一堂課,并明確教學方式和手段,真正做到落地、落實、落細。例如,在財會類課程教學環節設計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課堂討論法、視頻資源展示、PPT分析講解等方式方法,將思政育人理念、觀念融入其中。
(四)“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方法重構。創新、重構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隨著數智化、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新興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不斷涌現。教師應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充分利用好新技術所帶來的變革,積極嘗試創新教學方法。例如,財會類各門課程的內容、目標各有差異,其對思政元素的選取也不盡相同,其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差異。在甄選教學方法時,應注重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充分運用云班課、慕課、超星、釘釘、微信、QQ等現代化工具,積極探索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手段,適時融入國際形勢、時事熱點、財經大事件等熱點問題,達到理論知識與思政情感的有效銜接,潤思政于無形之中。
(五)“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考核評價。課程考核評價機制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與手段。考核評價方式的科學有效不僅是學生學習狀況的全面反映,更是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最終目標。傳統的只注重考試成績的考核評價方式雖有其可取之處,但在考核過程中所呈現的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只看重知識點的掌握、忽視能力與德育培養的現象從不同程度上助長了教師和學生的“唯成績”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其關注點都只在于知識點的傳授與掌握,其應用實踐能力如何、個人品行如何被忽略,給學生步入社會后的職業生涯埋下了隱患。因此,“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方式的設計應有意識地增加實踐能力與德育元素,增加過程性考核內容,提升平時成績比重。針對財會類專業具有較強應用實踐性的特征,本文建議充分運用各類企業所舉辦的“互聯網+”“挑戰杯”等比賽,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考核,以小組的形式自愿組隊參與項目。教師亦通過“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組間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以致用,并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一)課程實施基本情況分析。某校財會類課程選取2019級管理學院財會系學生為實施對象,實施專業涵蓋會計學、財務管理及審計學等三個專業方向。“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實施基本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實施基本情況分析表
針對實施效果,通過問卷調查法進行調研。問卷采用自行設計的《“課程思政”視閾下財會類課程實施情況問卷調查表》對課程實施的效果進行調研,共計收回有效問卷258份。
(二)教學安排調查情況分析。思政內容方面:258名被調查對象中,78.29%愿意選擇與國際形勢結合緊密的思政內容,89.15%愿意選擇與時事熱點結合緊密的思政內容,71.32%愿意選擇與財經事件結合緊密的思政內容,而愿意選擇傳統文化結合思政內容的學生比例為53.10%。由此可見,將國際形勢、時事熱點及財經事件引入課程思政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情感共鳴。教學方式方面:258名被調查對象中,95.35%的學生更傾向于以案例教學的形式融入思政內容,僅有4.65%的學生更愿意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分開講授。實踐證明,以案例教學的形式融入思政內容效果更加顯著。
(三)實施效果調查情況分析。關于教學實施效果的調查中,就已實施課程思政的財會類課程的滿意度而言,引入課程思政的班級比未引入課程思政的班級滿意度更高。引入課程思政的班級滿意度為91.4%,而未引入課程思政的班級滿意度僅為56.8%。調查結果表明,課程思政的引入,對財會類課程的滿意度而言大有助益。就財會類課程引入課程思政的贊成度而言,98.84%的學生給出了贊成票。他們認為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在自身價值塑造、言傳身教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調查結果表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更能助益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因此,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良好的調查反饋為財會類課程引入課程思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更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高校作為“課程思政”實施的主要陣地,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特色鮮明的中國教育事業,必須將“課程思政”作為主要抓手,長期堅持并不斷加強。財會類課程作為應用型課程,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利于實現“課程思政+專業知識+技能訓練+價值引領”相結合的德才兼備的財會類人才培養。以某校2019級管理學院財會系學生為實施對象,此次針對財會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在學生課堂滿意度方面取得了些許成效,但教學改革中也遇到了種種問題。思政資源與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或將成為今后教學改革中亟須解決的問題。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財會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內容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凝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變革,大學生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社會也將向他們提出更高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財會類人才將書寫更多精彩的故事與篇章。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凝練也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而不斷豐富。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必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創新。教學改革,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