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輝,歐陽正曉,鄧件良△
(1.長沙市中心醫院骨科,湖南 長沙 410004;2.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湖南 長沙 410012)
如何促進骨折后的骨骼愈合、減少骨不連的發生,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骨折發病率約為2%,但因骨折愈合過程十分復雜,盡管嚴格依照治療規范進行處理,骨折骨不連的發病率仍高達5%~10%[1]。脛骨干骨折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長骨骨折類型之一,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但易于發生骨不連,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脛骨干骨折患者術后的愈合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及干預十分重要。
骨折的愈合過程復雜,涉及免疫細胞、間充質干細胞及其他多種細胞、細胞信號分子。已有研究顯示,T淋巴細胞根據亞群不同,可對骨折愈合起到促進或者抑制作用[2]。其中,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作為具有重要免疫調節、免疫抑制功能的T細胞亞群,其數目或功能異常已被證實與多種炎癥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相關。此外,免疫系統的T細胞、B細胞、樹突狀細胞(DC細胞)等都與破骨細胞、成骨細胞具有相互作用[3-4]。因此,作者認為Treg細胞異常可能也在骨折骨不連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對脛骨干骨折骨不連患者Treg細胞頻率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自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長沙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脛骨干骨折患者,術后根據脛骨干骨折影像學愈合評分系統(RUST)評分,將患者分為骨折正常愈合組45例,骨折骨不連組15例。此外,納入45例無骨折者作為健康對照組。骨折正常愈合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1.7±5.9)歲,平均體重(64.55±11.34)kg,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為6.3 d。骨折骨不連組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42.1±6.1)歲,平均體重(63.87±10.91)kg,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為6.4 d。健康對照組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齡(41.9±5.5)歲,平均體重(64.10±10.25)kg。3組在年齡、性別、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2)單純外傷導致的單側脛骨干骨折,經臨床體征與影像學檢查確診;(3)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骨質疏松癥、骨腫瘤、骨結核等疾病導致的病理性骨折;(2)患有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3)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藥物;(4)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其他身體器官嚴重疾病。
1.2方法 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大小便常規、心電圖、胸部X線片、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等檢查。根據患者病情,對骨折采用外固定架、鋼板或髓內釘固定,必要時行自體骨移植。術后第1、2、4、8、12、16、20、24周復查,采用RUST評估患者脛骨干骨折愈合情況。若第24周RUST評分大于或等于7分,且骨折處無壓痛、無異常移位,評定為骨折正常愈合,否則評定為骨折骨不連。于術前和術后1、4、24周分別采集各組受試者3~5 mL外周靜脈血標本,室溫下以2 000 r/min離心30 min,在無制動狀態下自然停止,收集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隨后洗滌PBMC2次,加入抗CD4-APC-Cy7、抗CD25-PE熒光抗體,流式表面熒光抗體標記染色20 min。洗滌PBMC2次,用Fix/Perm液及Perm液處理30 min;洗滌1次,加入抗FOXP3-Alexa Fluor-488熒光抗體,流式胞內熒光抗體染色60 min。洗滌后,立即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25+FOXP3+Treg細胞數量。流式熒光抗體均購于美國Biolegend公司,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D公司的FACSCanto Ⅱ流式細胞儀。

術前,健康對照組CD4+CD25+FOXP3+Treg細胞頻率(Treg細胞占CD4+T細胞比例)為(4.28±1.35)%,骨折正常愈合組Treg細胞頻率為(7.53±2.21)%,骨折骨不連組Treg細胞頻率為(6.29±1.74)%。健康對照組Treg細胞頻率低于骨折正常愈合組及骨折骨不連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4周,骨折骨不連組及骨折正常愈合組Treg細胞頻率較術前均呈升高趨勢,健康對照組Treg細胞仍低于骨折骨不連組及骨折正常愈合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周,骨折正常愈合組Treg細胞頻率明顯高于骨折骨不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周,3組間Treg細胞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脛骨干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2%。由于骨折后局部血運變差、脛骨的開放性及感染等因素,患者術后常發生骨折延遲愈合,甚至骨不連等嚴重并發癥,發病率高達48%[5]。骨不連患者常需經歷多次反復手術及長時間的后續治療,患者患處的疼痛、功能障礙,以及反復外科治療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軀體痛苦和心理壓力,也會給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經濟負擔[6]。因此,骨不連一直是骨科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剖復位、堅固固定、促進骨折愈合、加強成骨能力均是骨不連治療的關鍵。骨折愈合過程涉及骨細胞、破骨細胞、成骨細胞等的增殖、分化,免疫細胞也參與骨折后骨再生的調節。骨折時常伴隨發生周圍組織及血管系統損傷,繼而引發局部炎性反應,形成血腫[7]。骨折局部及血腫周圍的高濃度促炎性因子可吸引、募集各種免疫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等。巨噬細胞在炎性環境下分化為促炎性M1表型,進一步激活獲得性免疫反應,特別是激活T淋巴細胞。動物實驗結果表明,T細胞減少影響成骨細胞成熟,導致骨質礦化延緩,缺乏T細胞的大鼠骨折后骨質修復及骨重建均顯著減緩[8-9]。Treg細胞是一類重要CD4+T細胞亞群,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其經典表型為CD4+CD25+FOXP3+。Treg細胞的經典免疫調節作用包括抑制自身反應性T細胞活動,誘導建立免疫耐受,以及抑制炎性反應。Treg細胞可促進成骨細胞并抑制破骨細胞活動[10]。此外,Treg細胞可通過分泌轉化生長因子-β、白細胞介素-10等經典的抗炎性細胞因子,以調節促炎性Th1細胞的活動,或誘導抗炎性miRNA的表達,從而抑制骨折局部炎性反應[11-12]。
本研究中采用流式細胞學技術對脛骨干骨折患者外周血的Treg細胞頻率進行了動態檢測,結果顯示,術前和術后1、4周,骨折正常愈合組及骨折骨不連組Treg細胞頻率均高于健康對照組,且隨時間進展呈升高趨勢,提示Treg細胞在骨折后參與骨質修復與重建。值得注意的時,術后4周,骨折正常愈合組Treg細胞頻率明顯高于骨折骨不連組。術后24周,3組間Treg細胞頻率未再觀察到顯著差異。以上結果表明,骨折骨不連患者在骨折后早期,Treg細胞比例低于正常愈合患者,Treg細胞不足可能導致成骨細胞活動受抑及局部炎癥清除障礙,從而引起骨折骨不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