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琴琴,張 敏,王 麗,王 婷
(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缺血性腦卒中(CIS)是一種因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壞死。由于壞死腦組織的不可逆性,較多CIS患者治療后仍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肢體的癱瘓[1]。CIS患者往往由于對預后情況的擔憂、顧慮等而造成情緒上的波動,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及治療依從性,不利于患者預后[2]。因此,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對CIS患者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常規的康復護理干預主要以肢體功能康復為主,在心理干預方面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干預效果有限。PAC心理彈性理論是一種指導心理干預的新型理論,近年來在肺癌患者的系統干預中起到一定作用。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刺激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等的運動康復訓練,以往常用于自閉癥、腦癱等特殊兒童的治療[3]。為提高CIS患者的預后,作者將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相結合,應用于CIS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的CIS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30例。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確診CIS;(2)病情穩定無進展,處于恢復期。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2)溝通交流障礙,無法配合。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的疑問做出解答,出院前向患者發放康復手冊,指導患者居家進行鍛煉,叮囑患者按時復查。
1.2.2干預組護理方法 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基于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干預。選擇護士長1名、康復護士4名、康復醫生1名、康復治療師2名、心理咨詢師1名共同組成干預小組。心理咨詢師對小組成員進行PAC心理彈性理論知識培訓;康復治療師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培訓。小組所有成員均熟練掌握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的方法及步驟,相關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上崗。護士長負責組織協調臨床工作,康復護士負責患者的日常護理,協作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完成臨床工作,康復醫生負責患者病情的診斷與治療。
1.2.2.1PAC心理彈性理論 PAC心理彈性理論認為,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這3種心理狀態各有優缺點。其中,兒童自我具有較好的求指欲,但缺乏主見;父母自我具有較好的教導性,但易造成強迫控制;成人自我具有較好的客觀性,但易造成感情淡然。在不同場合下,3種心理狀態通過相互轉化,能調節自我狀態,提高心理彈性,但若未得到積極調整則會加重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干預組基于PAC心理彈性理論的干預包括以下3點。(1)病友會,組織患者或已康復的患者進行病例的交流探討。主持護士選取1例典型案例進行討論,最后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病友會能加強兒童自我型心理狀態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引導父母自我型心理狀態患者形成自我見解,促進成人自我型心理狀態患者的感情交流,促進心理彈性的積極發展。(2)心理疏導,護士與心理咨詢師共同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心理疏導的主要目標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主動表達內心想法,傾訴內心情緒;指導患者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康復訓練等機體活動來轉移自身注意力;指導患者掌握呼吸、正念冥想、音樂療法等情緒疏導方法。(3)集體宣教,組織集中患者,學習腦卒中發病機制、危險因素、康復過程、最新進展等知識,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肢體運動功能、站立、行走等功能訓練。集中鍛煉有助于提高患者之間的相互支持。
1.2.2.2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根據患者的肢體障礙情況,選擇步行、平衡、重心轉移等訓練。步行:使用步行機器人進行輔助步行訓練,患者穿戴骨盆腰帶,連接好保護裝置,建立個人訓練檔案,調節跑步機速度、坡度等參數,確定裝置穿戴完好后啟動步行機,每次15 min,每天2次。平衡訓練:使用平衡板進行訓練,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單腿站立、雙腿站立、蹲下、站起等訓練動作,根據訓練進展情況逐漸增加難度,每次15 min,每天2次。訓練期間注意保護患者,防止跌倒。重心轉移等訓練:根據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選擇4點、3點、2點跪位等體位,患者在保持平衡后訓練師突然施加一個適當的外力來打破患者建立的平衡?;颊叩钠胶獗淮蚱坪?,通過核心力量、肢體協調等來重建平衡,保持身體穩定。訓練于物理療法床上進行,注意保護患者,防止患側肢體過度壓迫、扭轉等。2組均進行1個月的干預。
1.2.3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簡式Fugl-Meyer(FMA)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對康復情況進行評價。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量表,對不良心理情緒評價。HADS評分共14項條目,包括對焦慮、抑郁情緒的評定,每項評分0~3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不良情緒越嚴重[4]。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CS),對心理彈性進行評價。CD-RICS評分包括樂觀、堅韌、力量等3個維度,共25項條目,每項評分1~5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心理彈性越高[5]。

2.12組康復情況評分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康復情況評分比較分)
2.22組不良心理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的HADS-A評分、HAD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心理情緒評分比較分)
2.32組CD-RICS評分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CD-RICS中的樂觀、堅韌、力量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CD-RICS評分比較分)
CIS是臨床上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占所有腦卒中的75%~90%,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6]。近年來,隨著卒中通道、卒中單元的建立,CIS患者得到及時救治,致死率明顯下降,但致殘率仍處于較高水平。據統計,治療后約有80%的CIS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致殘率高達75%[7]。目前,對于CIS后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臨床上多采用康復訓練來提高其預后和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其回歸社會。但由于康復周期較長,康復期間患者對自身預后情況產生擔憂、顧慮,加上運動、感覺、語言等功能的減退,其內心受到極大打擊,發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風險較高[8-9]。相關研究表示,腦卒中后焦慮、抑郁的發生率高達20%~79%,且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進程造成嚴重影響[10]。
PAC心理彈性理論是一種具有循證支持的心理干預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心理狀態主要分為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3種心理狀態各有優缺點,隨著不同情景狀態的切換,心理狀態隨之變化,可發揮動態調控及適應作用[11]。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鍛煉大腦適應性、反應能力的康復訓練,通過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等刺激信息的輸入,大腦對各種感覺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2]。
本研究中,干預后,干預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且HADS-A評分、HA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干預能夠促進CIS患者的康復,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這與林朝霞[11]等的研究結果一致。PAC心理彈性理論通過全面的心理評估來了解不同患者所處的心理狀態,分析個體心理因素,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使患者體驗角色發生改變,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指導患者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提高心理壓力的應對能力。聯合感覺統合訓練使患者的感受器得到充分刺激,促進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等信息的輸入,鍛煉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機體對外界的順應性反應,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從而起到促進康復、改善不良心理情緒的作用[13]。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表現出的適應及應對能力,心理彈性越好的個體適應能力越強。相關研究表明,首發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較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殘障水平等是影響其心理彈性的主要因素[14]。干預后,干預組CD-RICS中的樂觀、堅韌、力量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干預能夠提高CIS患者的心理彈性?;赑AC心理彈性理論的干預會通過個體心理疏導、團體宣教等后天教育和環境等干預,調節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這3種心理狀態平衡,激發患者的自身潛在價值、積極力量和固有品質,提高對疾病認知的積極思想,增強對疾病的適應能力及應對能力,從而促進心理彈性的積極發展[15]。
綜上所述,基于PAC心理彈性理論與感覺統合訓練干預能夠促進CIS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其心理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