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芬芬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153)
在新冠疫情下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確保學生資助工作能全面開展、順利推進,高質量地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聯合中國銀行印發了《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支持和保障工作的通知》,聯合國家開發銀行印發了《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強化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救助機制的通知》,部署疫情期間校園地和生源地貸款工作,切實為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提供有效幫扶。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需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思路和舉措。
高校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的學生資助工作,在全面落實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同時,積極部署,創造性地開展資助工作。受疫情影響,學生資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也會有新的變化。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增多,困難程度加深。再如,國家助學貸款業務辦理與還款出現困難。一些學生因就業困難等原因,不能及時還本付息。面對新的問題,特殊時期更需要創造性地解決疫情對學生資助政策落實帶來的新問題。要更加努力地把各項學生資助政策落在實處,把疫情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生資助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
高校應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情況及身體狀態的調查,重點關注偏遠地區、孤兒、低保、特困救助、建檔立卡等家庭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及時給予他們必要的資助和幫扶,在日常生活、學業、思想資助、心理等方面給予必要的關注和能力提升,以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高校須妥善安排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困難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考慮學生實際需求,完善資助手續的辦理、及時足額發放資助資金,使學生順利渡過難關。
開展高校精準資助育人期間,須利用江蘇省學生資助系統、全國學生資助系統、學校辦事大廳等系統數據,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動態化數據管理平臺,根據國家以及省資助政策及時修改和完善學校的相關制度和政策,以確保學生資助的精確性及有效性,幫學生辦實事、解難題。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中,加大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學生的交流聯系和溝通,也可引入社會資源,與校企等企業開展溝通合作,引導貧困學子利用課余時間進入校企、企業參與實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1.強化精準服務
學校始終關心著每一位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況,精準管理、精準幫扶、多措并舉開展精準服務工作。學校為貧困學子在線學習提供流量補貼、為疫情地區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國家以及學校資助,在此期間輔導員和班主任們通過電話、微信、QQ 等多種方式對疫情地區學生全面摸排,逐一和學生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學業、心理和思想動態,關心學生家庭情況和面臨的困難,通過線上師生互動方式給予學業幫扶和心理疏導,鼓勵他們共度時艱。
確保“停課不停資助,離校不離幫扶”。因疫情影響導致學生暫時不能到校學習的,要參照在校期間的資助標準,及時足額發放國家助學金等資助資金,幫助他們順利渡過疫情難關。
2.針對性提供幫扶
對于已經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落實好各項資助政策,保障他們的基本學習生活需要;對于受疫情影響出現臨時經濟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發放臨時性生活補助。學生資助是民生問題,越是災難當前,民生問題越敏感、越重要,越要解決好。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時足額獲得資助。學校讓新生知曉并及時享受“綠色通道”等相關政策,確保各項資助政策落實到位,資金足額及時到位。
育人是高校永恒不變的根本任務,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堅持通過教育引導貧困學生全面成才。在學生資助的過程中,高校須嚴格把握教育導向,明確學生資助育人教育導向,使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立志通過個人努力學習改變家庭命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高校制定出臺各項資助措施來緩解學生因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很多措施都是針對疫情嚴重時期的臨時性困難補助,時效性較短,如疫情期間補助、河南受災臨時補助等。高校還應考慮后期疫情常態化時資助工作應該如何繼續開展,如何讓現有的資助措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讓資助工作“精”和“準”。高校資助工作要把“精準資助”理念融入其中,精準發力,實現對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幫扶,在工作中須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合理性和實效性,推動建立疫情常態化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效機制。
1.網絡化開展資助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學生資助項目申辦流程,更多采用非接觸、網上辦的方式。確有必要現場辦理的,要實行分段錯峰,減少學生聚集。學生資助工作者應加大省內外學生的貸款辦理宣傳,解除困難學生的貸款顧慮,鼓勵續貸學生遠程續貸網上辦理,并耐心指導學生開展申請。對于已畢業貸款學生不能及時還本付息,要“一對一”聯系對接,與當地資助中心保持聯系,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提供有效的幫助。疫情防控常態化高校要聚焦特困學生群體,詳細了解這部分學生的家庭情況,為每一個貧困生建立幫扶檔案,做到應助盡助,彰顯學校關懷。
2.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扎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
組織輔導員、班主任和骨干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建立完善學生疫情網絡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強化信息收集、加強學生教育、傳遞學校溫暖,落實每日跟蹤排查,把學生身心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召開疫情防控主題班會,班主任老師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與學生互動問答、以宿舍為單位分組討論、組織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游戲等,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理性應對疫情,引導學生做好自我防護,服從防控大局和學校管理,倡議學生合理安排假期、做好學習規劃。
面對疫情,全體輔導員、班主任積極應對,扎實開展線上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將疫情安全防控知識、心理教育知識和學校的關心慰問傳遞給學生,為保障全校學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貢獻力量。
2021 年上半年,200 余名學生因老撾國內疫情原因無法返校。學校得知情況后,及時伸出援手,與老方教師一起組建疫情時期教學團隊,通過微信、QQ、騰訊課堂等多種方式堅持每日關心學生的學習現狀,時刻關注老撾國內疫情發展情況,第一時間向境外寄出了6000 只醫用口罩和一部分緊缺的教學物資,為抗擊疫情助力。堅定學生抗疫必勝的決心。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作為一名學生資助工作者,應牢記黨和國家囑托,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貫徹落實好,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有人生出彩機會,學生資助工作政策性強、社會關注度高,體現黨和國家對困難群體的關愛。困難學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要將黨和國家的關愛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困難學生身上,還需要更多資助人的愛心守護和接續奮斗。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這場全民戰爭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教育扶貧的重大任務和緊迫工作。在資助育人過程中高校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能夠幫助經歷過疫情的貧困學生走出陰霾,并樹立自強不息的人生觀。
強化線上服務。疫情防控不放松,就創服務不斷線。為全力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時期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滿足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促進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學校將舉辦“畢業生春季網絡招聘會”,努力為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創業服務,較好地滿足畢業生就業需求。當前,受疫情影響,困難學生就業面臨更大壓力。為此學校應加大摸排力度,提供就業措施和渠道,最大限度地幫扶更多的困難學生。
對2021 年新生服務提供保質保量的服務,新生通知書郵寄相關的資助政策,并提供資助咨詢熱線、咨詢群解答每一個學生以及家長的咨詢,認真接待、熱情解答每個學生、家長關于資助政策、申請手續等問題,使困難學生和家庭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
強化人文關懷,加強心理疏導。學工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通了“防疫心理援助熱線”,同時成立“防疫心理援助群”,提供心理咨詢平臺,定期開展線上心理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壓力釋放和問題咨詢機制,促進高職學生心理整體水平提高。通過QQ、網絡宣傳、郵件等方式,為全體師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輔導員、班主任引導學生合理安排生活、學習、工作時間與節奏,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適當發泄情緒,通過運動等多樣且適合自身的放松方式,消解壓力,保持正向情緒。為防范學生“疫后綜合征”,高校深入全面評估學生心理狀況,進行心理相關量表測試,從而精準發現因疫情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動態心理監控、預警和干預機制。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心懷感恩、溫暖同行”的理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體與自己、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激勵學生感黨之恩、念黨之情,啟發學生與時代共舞、與同伴協行,增進自愛互愛、自助互助,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全體老師要積極參與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工作,匯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努力幫助他們培養積極樂觀陽光的情緒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從而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
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思想正能量、行動有力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想政治輔導,增強思想政治育人的實效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疫情防護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間,尤其注重學生人文關懷,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以規服人,消解學生對疫情管控措施的誤解和逆反心理。”學校組織相關活動以先進為榜樣,引導學生做新時代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這啟示我們,愛國主義是教育必須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課。“高校要通過德育來著重培養學生愛自己、愛家庭、愛崗位、愛社會、愛黨、愛國、愛民族的‘七愛’精神,構建全方位、全過程資助育人服務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學校堅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依托全國建檔立卡信息系統,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資助工作者更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把學生資助工作抓實抓細,全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對于困難程度特別高的學生,學校要積極通過地方政府資助、校內資助、社會資助等加大資助力度,保障其正常學習生活,筑牢脫貧攻堅兜底防線。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學生資助工作模式要符合脫貧攻堅要求和精準資助工作的內涵,資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脫貧攻堅收官后轉向“相對貧困”治理,相對貧困學生資助的長效機制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資助的精準水平和育人成效還須提升。
資助工作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保障上,要進一步拓展資助的內涵,使其在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心發展、道德品質培養、學業幫扶、就業指導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懷和幫助。習近平總書記說,“扶貧必扶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扶貧開發”,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