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理念緣起于上海進行的課程改革,其概念最早由上海市教委在2014 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中提出,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尤其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其方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其本質是立德樹人、其理念是協同育人、其方法是顯隱結合,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
此理念提出后,為各門課程的建設指出了方向,明確了“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其價值引領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全國上下均開展了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實施工作。筆者于2021 年11 月19 日在知網上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到了26,123 條記錄,以“數學課程思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到312 條記錄,有案例研究,也有政策分析,本文就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定位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做如下分析。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重要渠道,以隱性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環節中,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如“鹽”在水,沁潤心田。當前,已有諸多文獻探討了在高等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探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但諸多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首先是需要對改革對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定位。同樣如此,要想將思政“鹽”成功融入高等數學“湯”,首先得對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一鍋融入了思政之“鹽”的高等數學之“湯”。
高等數學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新課程,也不是原來的高等數學課程,而是融入了思政之“鹽”的高等數學課程,高等數學是主要載體,思政元素是“春之花、湯之鹽”,有了“鹽”的“湯”才能“正、鮮、美”,而教師是擱“鹽”的“廚師”。
高等數學課程是高校理工科、經管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也是大多數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其受眾多、覆蓋面廣,在本門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面較廣,意義重大。就高等數學的內容而言,本身就蘊含了諸如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等哲學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容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高等數學課程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明確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明確“教什么”“怎么教”,要做到“兩結合一貫穿”,即將數學知識的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相結合,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數學文化貫穿始終,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以下目標:一是使學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數學魅力,推進數學文化,二是讓學生牢固確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高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三是培養新時代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大國情懷[4],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我院高等數學教學團隊注重教學研究,近十年來,根據學生情況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先后采用了結合專業需要的立體化教學、探究式教學、項目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效果良好,滿意度達90%。在2019 年的學情調查中顯示,我院的學生情況主要有:生源多樣化、數學基礎差別較大、學習興趣不佳、主觀能動性不強、學習習慣不良、對高等數學課程認識不到位、上課不認真等。據調查,同學們希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能補充數學基礎知識、增加與專業的聯系、多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數學文化數學史的介紹等(具體見圖1)。學情調查后,教學團隊根據學情調查的結果做了進一步研究分析。團隊發現,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興趣,一是認為高等數學課程與日常生活和專業學習關聯度不大,有學習“無用論”之說;二是認為高等數學過于抽象、課堂過于枯燥,從而在思想上抗拒學數學,久而久之,在數學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思想不重視,學習無動力,成績自然一落千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圖1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疏導相結合,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團隊于2019 年下半年開始進行課程思政研究,積極探索將思政“鹽”融入高等數學“湯”的途徑和方法,團隊于2020 年成功申報高等數學課程思政項目。團隊在課程思政項目研究中,做到了“三注重”:一是注重政策研究。團隊于2019 年10 月份開始,開展每周一次集中學習活動,學習教育部、云南省和學院的政策文件,領會“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確保項目研究的正確方向,確定本項目“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的研究綱領;二是注重團隊建設。明確本項目“怎么做、誰來做”,本項目團隊成員均是一線授課教師,共有6 人,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完善,有的接近退休,有的善于接受新事物,有的知識面較廣,一桶水的最高水位線取決于最低的木塊高度。所以,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除了集中培訓學習外,團隊還建立了一對一結隊機制,以期提高團隊整體水平;三是注重服務對象研究,“民之所憂,我必思之;民之所想,我必行之”,課程建設最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確定“做什么、怎么做”時,必須從學生情況出發。
截至目前,我院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已有1.5 個教學周期,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高等數學課程思政項目已統一制訂授課計劃和教案,研討開發課程思政案例十余份,錄制課程思政授課視頻數段;二是授課方式信息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三是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經問卷星調查,80.5%的同學理清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關系,98.7%的同學認為實施課程思政非常重要(見圖2)。

圖2
98.2 %的同學認為在高等數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有助于同學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數學哲學思維、堅定“四個自信”、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見圖3)。

圖3
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為88.5%;四是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據統計,2018—2019 學年上學期本教學團隊授課班級的及格率為84.14%,分數在90 分及以上的達5.08%;2019—2020 學年上學期本教學團隊授課班級的及格率為87.67%,分數在90 分及以上的達6.27%;2020—2021 學年上學期本教學團隊授課班級的及格率為89.84%,分數在90 分及以上的達9.6%。(見圖4)

圖4
據學者研究,在專業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因素,教材是基礎,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想要發揮課程思政最大效用,必須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合力建設,產生共同體效應。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個別交流和教學實施,發現在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的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廚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有待提升。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地方和高校是總導演,教師是“第一主角”,教師是影響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關鍵因素,是高等數學“湯”的“廚師”。數學教師不是專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講授時事熱點、哲學原理、思想啟發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部分教師認為數學課程很難挖掘思政元素。在問卷調查中,46%的同學認為課程思政內容脫離實際,實效性不強,與學生實際情況不符(見圖5);部分授課教師對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數學課課時不足,在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會影響課程進度。

圖5
二是思政“鹽”落“湯”有聲、高等數學“湯”“湯”味不正。部分教師未深刻領會課程思政思想,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數學教學割裂開來,形成“兩張皮”,是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鹽”的融入是硬融入,在實際教學中較突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問卷調查中58%的同學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為了融入而融入,不能引發學生興趣(見圖5)。
三是有效的高等數學“湯”的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改革的成效需要評估,課程教學改革也不例外,課程思政的評價結果既是對課程思政教學成果的檢驗,也能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導向,但目前我院乃至整個云南地區還未實施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問卷調查顯示,1.3%的同學認為很難評價,17.3%的同學認為用課程考核的方式進行評價,82.7%的同學認為應實行多元化考核。
四是高等數學“湯”的建設尚未形成共同體效應。本省尚未建立高等數學課程思政資源庫(截至2021 年11 月),未有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材。目前,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實施,多數是各個院校單打獨斗,未進行資源的整合,未充分利用網絡化、信息化條件,加大了廣大同人的工作量,在問卷調查中,27.2%的同學認為授課教師的授課方式單一,內容枯燥,應適當引入網絡資源。
諸多學者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應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研討、師資互通、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我院從2019 年開始,分三批共建設課程思政25 門,有專業課程,也有公共基礎課程,結合我院的建設情況,就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提出如下參考意見。
一是抓好“廚師”“第一主角”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建立融合式教師團隊。教師是有效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教師是確定本門課“教什么”“怎么教”的第一責任人,教師的素質直接制約了該門課能否實現育人目標,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所以,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重要課題。就高等數學的教師隊伍而言,均是理科出身,部分教師在政治理論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院在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中,建立了融合式教學團隊,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納入團隊,負責團隊思想政治理論培訓、思政案例意識形態把關等工作。
二是結合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學科特色進一步挖掘高等數學課程的思政元素。眾所周知,高等數學課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初步接觸時感覺是偏離生活的,以至于部分教師認為,在高等數學課程中難以挖掘思政元素。實際上高等數學是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其自身蘊含了諸如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思想、鍥而不舍的科學研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低起伏的人生哲學等,結合新時代特征和云南的地方特色,開發案例,在數學教學中,顯隱結合,無聲融入思政“鹽”,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新時代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大國情懷。
三是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開展多元化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本院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目前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程序化、僵硬化等問題,以至于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多元化,引入互聯網資源,引入學習強國、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采用探究式、情境式、問題驅動式、線上線下混合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入耳、入眼、入腦、入心。
四是改革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建議聯合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學生成績評價是考查和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依據,是促進和激勵學生上進的舉措之一,也是考查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有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現行的成績評價體系一般是“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或終結性評價。課程思政教學不只是關注結果,也不只是關注過程;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其“隱性”效果直接“顯性”反饋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上,反饋在綜合素質提升上,所以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是由卷面考試成績而定,應是三部分之和。課程思政實施的目的是立德樹人,所以對學生成績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的時候,建議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廣大教師和學生已逐步認識到實施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各校的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諸如“擱‘鹽’有聲”“‘湯’味不正”與專業結合度不高等問題,要想在高等數學課程中既教書又育人,必須在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以期將高等數學這鍋“湯”做到“正、鮮、美”,沁人心脾,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