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笛
【教學目標】
1.學習人物通訊以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分析新聞報道角度及社會影響。
2.學習優秀勞動者的杰出事跡,深入體會勞動最光榮的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教學重難點】
1.人物通訊報道的角度和寫法。
2.將人文主題與通訊特征結合,加深對杰出勞動者品質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教學方法】
合作研討
【教學工具】
多媒體展示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第二單元的第4課。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勞動最光榮”,第4課安排了三篇人物通訊(板書“人物通訊”)。那么,人物通訊是什么?我們的教材為什么要選以袁隆平、張秉貴和鐘揚為對象的人物通訊呢?從寫作手法角度看,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者選這三篇文章,是基于什么考慮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答案。
師:第一個問題,人物通訊是什么樣的文體?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先請同學回答,教師與同學一起歸納答案。)
生:通訊是除消息外最常用的新聞體裁和新聞報道形式,是“比消息更詳盡的新聞”。人物通訊就是寫人物的通訊,就是用通訊的筆觸寫的人物報道。
師:那人物通訊所寫的人,都是什么樣的人呢?
生:都是社會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人,他們的精神、觀念、業績,對群眾有著特殊的教育作用,即使是反面人物,其經歷、言行也對社會有特殊的認識作用。
師:很好。我國現代人物通訊,主要是報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英雄模范人物。人物通訊寫的是真人真事,人物通訊中的主人公,與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主人公相比,能更直接地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因此,也就能更直接地成為讀者學習、效仿的榜樣,比方說雷鋒、焦裕祿等等,一經新聞媒體報道出來,便迅速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們學習的榜樣,有的影響到幾代人,他們的獻身精神,他們的高尚品質,成為鼓舞人們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從宣傳教育的角度來看,人物通訊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選擇。
師:再來看第二個問題,教材為什么要選這三篇人物通訊呢?
生1:這三篇人物通訊主人公分別是袁隆平、張秉貴、鐘揚,他們都是先進人物。
師:大家的課前預習做得很不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貨員”張秉貴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學家鐘揚入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這三個人物有著什么樣的先進事跡和杰出貢獻呢?
請大家分成三組進行合作,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人物的具體事跡,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質,發現作者的觀點態度。
表格內容:
小組1:袁隆平
1.具體事跡
2001年春節剛過,袁隆平領獎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1年袁隆平敏銳地發現了“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終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發表文章批判貶斥雜交稻的文章。
1986年以來,袁隆平提出并實現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思想,為我國糧食大幅度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2.精神品質
熱愛并獻身于農科研事業
勇于實踐 敢于探索 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失敗
解放思想 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 敢于創新
堅持真理 實事求是 尊重科學 平和大度
勇于擔當 不斷進取 矢志為中國和世界人民作貢獻
3.作者觀點態度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中國科學家之一,他正在引導一場新的“綠色革命”。
小組2:張秉貴
1.具體事跡
用糖哄哭鬧的孩子。
給要趕火車的顧客提前稱糖并悉心指路。
接待氣呼呼的女顧客。
女兒生病,卻依舊沒有影響服務態度。
照顧買得多的顧客而被買得少的顧客質問后受觸動。
細心面帶病容的顧客,收到謝禮又感慨不已。
通過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商品知識,做顧客的參謀。
2.精神品質
耐心細致 周到體貼 體貼入微
急人所急 解人所難 熱情大度
主動耐心 和藹親切 隱忍克制
愛崗敬業 公私分明 自我反省
不斷成長 懂得感恩 樂于奉獻
主動求知 嚴于律己
3.作者觀點態度
張秉貴用自己心中的一團火溫暖人民群眾,贏得了廣大顧客的愛戴和尊重
小組3:鐘揚
1.具體事跡:
英雄少年:15歲考入中科大,33歲成為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辭職到復旦當老師。
種子達人:主動到西藏采集種子,努力為人類建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寶庫,在青藏高原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帶著學生在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到鼠曲雪兔子。
科學隊長:擠時間接科普任務,撰寫、翻譯、審校科普著作,多次義務為全國中小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科普,任學校科學顧問。
接盤導師:敢于接收轉導師學生,因材施教,為學生量身定制發展規劃。
生命延續:三度援藏成為先鋒者,不懼生命結束。
2.精神品質
敢想敢做,雷厲風行,有主見,
淡泊名利 傾心事業 忘我工作 全力以赴的奉獻
為弘揚科學不辭辛勞 負有責任和擔當精神
犧牲精神
3.作者觀點態度
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援藏干部、教育專家……哪一個身份都可以以一種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現。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師:三組同學說得都很好,我們從文中認識了“雜交水稻之父”農學家袁隆平,他經過長期而艱苦的努力,發現天然雜交稻,培育雜交稻,選育“超級稻”;他勇立潮頭、引領創新,他的勞動使“饑餓的威脅在退卻”,并引導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
勞動模范張秉貴,沒有感天動地的宏偉業績或英雄行為,卻能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團火精神,熱情周到地做好售貨工作,在平凡的勞動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溫暖了幾代顧客的心。
鐘揚是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援藏干部和教育專家,他在不同領域里所做出的杰出成就,都是他對“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不懈探索的結果。
以上三位都是杰出的勞動者,我們通過對三人先進事跡和杰出貢獻的信息篩選可以看到,袁隆平、張秉貴、鐘揚,他們三個人的工作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們身上卻體現著許多共同的精神品質。
請同學簡要概括一下,他們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質?
生2:有責任,有擔當,有著崇高、遠大的理想。
生3:干一行,愛一行,在自己的領域里,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為中國人民或者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生4:面對困難、挑戰,主動探索,勇于實踐;不屈不撓,不懈奮斗;具有杰出的才華、創新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
師點評:說得很全面。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也正因為他們的責任與奉獻,辛勤與創造,實踐著中國的最樸實的道理——勞動最光榮。所以從人文主題的角度看,本文選擇的三篇人物通訊的主人公,彰顯了勞動的價值,主題意義深遠,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師:接下去看第三個問題:從寫作手法角度看,為什么要選這三篇文章?
(請同學作答,教師說說自己理解)
生5:這三篇都是優秀的通訊作品。
師:從人物通訊這個文體來看,這三篇都是典范的通訊作品,都注意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材料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淤泥,終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張秉貴“以熱對冷,變冷為熱”,感動不講理的顧客等),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第二個問題的解答中已經深入地了解到了。一篇好的人物通訊,讀完之后自然會有新聞場景生動再現,先鋒人物風范長存之感。我們以《喜看稻菽千重浪》為例,一起探究下這篇文章是如何實現這樣的效果的。
首先,從塑造人物形象這個角度來看,除了以事寫人,運用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文章還運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呢?
生6:細節描寫。
師:很好,大家都看出來了,就是細節描寫。哪位同學說說什么是細節描寫?
生7:細節描寫,是豐富通訊信息、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把來龍去脈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師:本文中有很多細節描寫,我們選出一例來感受下效果。
(PPT展示)細節描寫: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
師:我們該怎樣賞析句子呢?
生8:注意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或者描寫方法。
生9:還要看這個細節表現的人物特征。
生10:還要看看句子所表達的作者感情。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一起用剛剛講到的方法來賞析下剛才舉的例子。
(PPT展示賞析示例):這是袁隆平發現雄性不育植株時的典型細節,當時作者并不在場,相關的描寫應來源于采訪中袁隆平的回憶,作者用“敏銳”“屏氣靜神”“欣喜”三個極富感染力的形容詞,準確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發現雄性不育植株時的心情;“停留”“伸出”“撫摸”三個動詞的使用,更加詳盡地突出了他工作認真專注、觀察嚴謹細致、科研一絲不茍的個性。這些細節描寫使文章極具“在場”感,不僅表現了人物的精神風貌,還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高度贊美和崇敬之情。
師:像這樣的例子,在文中還有很多,這些細節讓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內容上也更加真切感人。大家可以課后再討論下。
師:寫人物通訊,可選的事例、細節很多,但是本文作者圍繞主題,選取可以突出人物個性的事例,選材精,不龐雜。作者是用什么樣的結構手法將這些具體、典型事例貫穿起來的?
生11:作者采用了小標題的形式!
師:不錯,作者在文中以追述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按照人物的品質和事跡分類,展現了袁隆平不同側面的品質特征和精神境界。
師:“曾記否,到中流擊水”展現的是袁隆平先生的——
生11:工作態度
師:“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展現的是——
生11:學術品格
師:“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展現的是——
生11:道德操守
師:“饑餓的威脅在退卻”展現的是——
生11:理想志向
師:這樣組織文章的好處是什么?
生11:條理清晰明白,重點突出;內容深刻,形式靈活。
師:說得很好!我們再看看,從新聞傳播的方式和效果上,這篇文章有什么樣的獨到之處?
生12:袁隆平所從事的是“引導一場新的‘綠色革命’”的前沿科學研究工作,如何讓讀者理解這項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奧內容,是這篇以社會公眾為讀者對象的通訊的學做難點,也是報道專業人士事跡成功與否的關鍵。
生13:文中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概念,培育雜交水稻的原理和方法,就用了非專業讀者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說清了其中的科學原理,這些都是通訊中成功的科普表達。
師:看來大家對人物通訊這種文體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下面我們請大家從對《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這篇文章的分析中歸納一下一篇典范的人物通訊應具備的條件。
生14:要有明確的主題,圍繞主題選取典型事件。
生15:通過典型細節刻畫人物,多角度組織材料。
生16:關注新聞傳播價值與效果。
師:大家歸納得很完整,還請再去賞析下本課的另外兩篇文章,看看跟我們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些什么不同。
生17:從新聞傳播方式看,在電視圖像傳播還不普及的1977年,《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就用通俗平易的口語還原張秉貴的形象和熱情服務的場面,讓人們通過報紙和廣播也能聽得明白。
生18:在資料采集和語言表達上,《“探界者”鐘揚》是在鐘揚去世之后,記者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訪和搜集資料,以眾人的回憶,全面系統、客觀真實地再現鐘揚的形象,并在回憶的敘述中自然地融入了抒情與議論,感人至深,又啟人深思。
師:大家點評得很到位,下面我們來看最后一個問題:《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三篇人物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信息時代,人們的想法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變化,他們的精神過時了嗎?為什么?
(請同學們討論奉獻精神,選擇一位代表回答)
教師理解: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先進人物都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有先進的思想、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他們的奉獻精神、他們的抱負與使命、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品質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將砥礪人們前行。
師:今天我們從文體特征、主題展現、寫作典范三個方面分析了第四課的3篇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的課文,如果我們是編者的話,我覺得真的要感謝三位作者,用他們精準而精彩的新聞報道給我們再現了三位杰出人物的光輝形象,激勵大家在新時代樹立起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造的勞動觀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從他們手中接過勞動的接力棒,讓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美德世代相傳!讓勞動精神綻放出新時代璀璨的光芒。
我們之所以經常被先進人物事跡感動,是因為這些事跡反映了人間的真善美,表現了人們對美的共同追求。也許我們身邊沒有很多楷模和新聞人物,但一定會有美好的人和事令我們感動,請大家從身邊找到值得學習和尊敬的人物,結合今天學到的人物通訊的寫法,為平凡人寫一篇通訊。
板書 設計
勞動光榮(主題)
人物通訊 典型事例 細節 優化結構
新聞價值
【教學后記】
這一課是部編版教材必修上冊的第4課,三篇文章都是人物通訊,都彰顯了優秀人物的先進品質。編寫者為什么要選這樣三篇文章呢?相信也是很多語文教師看到這一課時產生過的疑惑。
文章本身并不難,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存在看不懂的問題,但課文篇幅長,文體相同,彰顯的價值精神一致,傳統的單篇講授的方式肯定行不通。怎樣才能在相同中找不同,是這一課的難點。在查閱和借鑒了很多資料后,我嘗試了若干種方案,終于選定了從文體出發,探討教材編排目的的研究方向。選好方向后,我從人物通訊的文體特征和主題展現,寫作技巧入手,分析三篇文章的異同,感知編者的編寫意圖。
可是在教學中還是會有一些問題,比方說在比較三篇文章的不同寫作特點時,由于同學們對張秉貴不大了解,對那個時代的新聞傳播方式不大了解,所以很難讓學生直接發現《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與其他兩篇寫作情感上的不同,這個就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引導。
另外,本課教學需要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教師要提前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檢查。
上完這一課,我對群文閱讀有了新的認識,在教學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能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