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語文教師一輩子必須面對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構建。什么是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構建?就是指語文課通過教學材料細讀、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產生的靈活變動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對教師而言指向該教什么,對學生而言指向該學什么。語文教師之難,莫過于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具體言之,語文教師難就難在不知道從哪里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難就難在不知道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經歷怎樣的過程,難就難在不知道如何探究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基于義務教育七年級學段的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探究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構建策略。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怪物,善教者總能夠尋找到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藏身之處。語文教師應當從哪里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概而言之,從以下四個方面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一是從文本細讀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二是從師生的思想碰撞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三是從教學問題鏈的編織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四是從文體教學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
從文本細讀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需要語文教師鍛煉出細讀課文的硬功夫。語文教師的這種硬功夫往往表現在:教師能獨立自主無所傍依解讀課文,能用悟性穿透課文的語言文字,能用自己的氣質才情去不斷引發富有創意的課文意義的解讀。語文教師借助這種硬功夫,引領七年級的學生細觀課文的內容與形式,啟發學生認真體會課文的內容與形式的內在聯系,會發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過是圍繞課文的形式、內容、以及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的巧妙解讀和真切理解而已。
從師生的思想碰撞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需要語文教師引領七年級的學生在教學預設的前提下進行充分的彈性生成。語文課前的教學預設是語文教師憑借一己之力進行的有創意的文本解讀,語文課堂的彈性生成是師生在語文課堂上思想智慧的相互碰撞和協商達成。善教者總能夠擇機而發,隨機而動,因勢利導,靈活達成,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的思想智慧不斷生成,讓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呈現出靈活變化。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就是在這樣的教學預設和彈性生成的緊密關系中產生,由此產生的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僅超出了教師個人的思想見識,而且也超出學生的個性理解,是師生集體思想智慧的結晶。從師生的思想碰撞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思想智慧相互碰撞、彼此交流和協商對話,會發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過是圍繞師生之間的疑問與解答的反復斟酌和深層探究而已。
從教學問題鏈的編織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需要語文教師引領學生用有內在聯系的多個問題去完成富有創意的文本解讀。語文教師想辦法讓學生產生文本解讀的深度思考,盡一切可能啟發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力求在語文課堂上巧妙生成一連串有內在聯系的教學問題,力爭編織出語文教學的問題鏈。例如教學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文章標題為什么把小人物阿長排在名著《山海經》的前面、阿長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作者究竟詳寫了哪些事情、作者對阿長的所作所為持怎樣的情感態度、善良的阿長的苦難遭遇隱含什么深意。語文教學的問題鏈是那樣環環相扣、密切相連,師生的思想見識會借助語文教學的問題鏈不斷拓展,伴隨著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的逐一解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沉淀下來,延展開來,師生完全能夠對課文的意義理解產生新理解和形成新見識。從語文教學的問題鏈的編織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借助語文教學的問題鏈的精巧編織和靈活拓展,會發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過是圍繞語文教學的問題鏈的精巧設計和深度解答而已。
從文體教學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需要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樹立鮮明的文體意識,引領學生發現課文自身的文體屬性,啟發學生思考不同文體表情達意的規律,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掌握文本這一個特例表情達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進而領悟這一類文體表情達意的普遍共通性。長此以往,文體教學就會形成語文課的文體意識的自覺,師生會通過相同文體的課文解讀,理性推導出合乎文體自身表情達意規律的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例如杜甫詩歌《望岳》的文體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尋找意象、體會圖景、推敲意境、體驗情感、揭示內涵。師生解讀課文如果在思想深處形成文體意識的自覺,必將事半功倍,學生能夠通過教師有意倡導的文體教學學會獨立自主、富有個性地解讀文本的真本領。從文體教學中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努力找尋不同文體表情達意的規律,會發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過是圍繞文體表情達意的獨特性和共通性的徹底理解和熟練運用而已。
應當承認,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藏身之處雖然有點困難,但有法可循和有路可走,說到底是上述四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巧妙融合。總結歸納,就是以下這些:非借助文本細讀,語文教師就不能盡顯解讀課文的硬功夫。非借助師生的思想碰撞,語文課堂就不能盡顯師生思考問題的真才能。非借助語文教學的問題鏈的編織,語文課堂就不能盡顯師生的層層遞進的真思想。非借助文體教學,語文課堂就不能盡顯學生閱讀理解的真本領。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并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善教者苦心經營之后的巧妙達成。語文教師應當如何做,才能探索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過程。概括來講,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教師巧用教學問題引路,推動學生認真思考,讓學生自主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二是教師巧用學法指導,提供精要學法,引領學生自主發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三是教師巧設教學活動,設計花樣翻新的教學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理解課文,讓學生自主推導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四是教師巧用課堂總結,提示文體表情達意的特殊性和普遍共通性,讓學生自主提煉語文課的教學內容。
教師巧用教學問題引路,通過營造有坡度、有聯系的若干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形成梯度,推動學生對問題的解答形成環環相扣。善教者往往都是善問者,教師通過設計若干個教學問題來提問學生,吸引學生由此及彼萌發一連串密切聯系的諸多問題。教師提出的若干個教學問題和學生萌發的諸多問題勢必形成呼應,產生張力,形成強有力的問題召喚,引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行動,吸引學生心態從容地走進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學楊絳的《老王》,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教學主問題,那就是全文從哪些方面寫老王的善良和不幸。然后再引領學生思考以下諸多問題:圍繞老王的善良,全文寫了幾次送;圍繞老王的不幸,全文都寫了哪些不幸;圍繞老王越是善良卻越加不幸,作者究竟想抒發什么情懷;圍繞作者的愧怍,想暗示愧怍什么。
教師巧用學法指導,通過精要恰切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清楚語文課學習的方向、路徑和方法。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精要的學法指導,明白語文課學習的方向,做到了有所學和有所不必學。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精要的學法指導,清楚語文課學習的路子,做到了有所用和有所不必用。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精要的學法指導,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做到了有法所依和有法能依。教師巧用的學法指導不僅精要,而且要切實管用,尤其是要真正還語文課堂的學習主動權于學生,學生是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來自主構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
教師巧設教學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充分參與語文課的聽、說、讀、寫。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花樣翻新,要與眾不同,吸引學生沉浸其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其樂融融。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折射出語文味,讓學生透過面貌清新的語文教學活動去體驗語文學習的魅力。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做到嚴謹有序、嚴絲合縫,讓學生透過緊密相連的教學活動去領會語文學習的真諦。教師巧設教學活動不是為了活動而展開活動,而是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想借助巧設的教學活動來指導學生自主構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想借助巧設的教學活動來教會學生自主掌握語文課的教學內容。
教師巧用課堂總結,通過課堂總結來展示文體背后表情達意的原理,來揭示語文學習的規律。課堂總結可以由教師做出,也可以由學生做出,方法上可以千變萬化,但目的卻都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提煉經驗、產生理性、形成自覺。教師巧用課堂總結,首先要求巧妙,課堂總結讓學生入心入肺、入肝入髓,產生陶醉和沉迷,體會到語文課堂所學的一切原來是這么好,這么美,這么富有詩意。教師巧用課堂總結,其次要求精要,課堂總結不過是短短幾句,卻道出語文課的真知灼見。教師巧用課堂總結,再次要求管用,課堂總結講的是語文課的學習內容的真理,揭示的是如何運用語文課的學習內容的奧秘。教師巧用課堂總結,最后要求靈活,課堂總結言傳的是課堂語境下的特種文體的表情達意的特殊性和普遍共通性,歸納的是通過這一個文本來掌握這一類文體的表情達意的規律。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并不是語文教師的率性而為,而是具有合乎理性的構建規律。語文教師窮其一生,都是走在如何探究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的路途中。非如此,語文教師不知道該教什么。非如此,語文課堂不知道該學什么。
欲探究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洞察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方面的人才,這樣做讓語文課堂之所學能夠滿足社會之所用。其次應當理解語文學科自身涵蓋哪些方面的學科內容,這樣做讓語文課堂之所教能夠顯現語文味。再次應當體會學生需要從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得什么,這樣做讓語文課之所得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應當清楚語文課堂實際展現什么內容,這樣做讓語文課之運行能夠展現師生的真實思想。
從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方面的人才來講,社會需要會理解、善寫作、能交流、會做人的人才。語文課為了完成社會需求,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既教好文,又育好人。如何做到既教好文又育好人?在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上是有規律可循的,其規律聚焦于教書和育人的巧妙契合點,其規律就是通過理解文本是誰寫的、因何寫的、為誰寫的、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用什么材料寫的、怎么寫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好在哪里等內容,最終促成七年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掌握如何閱讀、如何寫作、如何溝通、如何做人。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如此的構建規律,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內學習的硬功夫來滿足語文課外的社會所要求的活學活用的真需求。
從語文學科自身涵蓋哪些方面的學科內容來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無所不包,理解力、感受力、判斷力、欣賞力、創造力、批判力等語文能力應有盡有。語文學科涵蓋的學科內容復雜多樣,語文課為了完成學科需求,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必需圍繞立足語言、盤活語言和運用語言來展開,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從言到意、從意到言的反復運行。從言到意是通過文本的語言在什么語境下說的、如何說的來理解語言說了什么,從意到言是通過文本的語言說了什么、為什么這樣說來體會這樣說的好處。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從言到意、從意到言來回穿梭,為的是讓語文課更像語文課,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從學生需要從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得什么來講,學生需要從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得智、獲得力、獲得美。如何讓學生獲得智?語文課在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從多角度、全方位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全面地想、深入地想,越想越聰明。如何讓學生獲得力?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用課文的美好言語來引發學生心靈深處的興發感動,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描述的美妙動人的精神世界中,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如何讓學生獲得美?語文課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是引領學生發現課文的言美、意美、情美、人格魅力之美,讓學生產生美感體驗,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例如七年級的學生偏愛讀小說,語文課就應當引領學生體會小說的寫人敘事的語言之美、人物形象鮮活靈動之美、周遭人情態度曲折變化之美、作品意義內涵多重微妙之美。
從語文課實際展現什么內容來講,語文課實際展現的教學內容變動不居,不可重復,不能復制。越是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就越敢在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上大膽設計、精巧安排。越是有個性的語文教師,就越愿意在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追求。越是有才情的語文教師,就越愿意在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顯現自己巧妙的創設。所以,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創意無限,個性十足,才情獨具,才能夠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才能夠促進學生自覺主動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
綜上所述,構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大有可為。語文教學應當尋找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藏身之處,讓學生明白學什么。語文教學應當探索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過程,讓學生明白怎么學。語文教學應當探究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的構建規律,讓學生明白如何掌握真正語文的真知識和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