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俠
作文教學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傳統的作文教學,教師往往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大部分學生懼怕寫作文,覺得寫作文費時費力,久之,便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老師們不妨嘗試利用學生手中的語文教材,指導學生進行微寫作,化難為易、化長為短、靈活多樣,也許會使作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就是小的意思。“微寫作”,顧名思義即微型的寫作,是相對于幾百上千字的大作文而提出的名詞。初中階段,微寫作在形式上可以豐富多樣,不拘一格,比如讓學生給文章寫一個結尾,換一個開頭,給旅游景點圖片寫一段導游詞,給活動寫一個主持人開場白,給辯論選手寫一段辯詞,給某個人物寫一段頒獎詞,給老師的課堂寫幾句詩意的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寫作素養。同時也便于老師評閱,提升寫作教學的課堂效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教師利用微作文教學,可以降低寫作的難度,大大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和信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寫好微作文,大作文也便不再是學生望而生畏的難題了。
借用教材展開微寫作,不但可以使教師有材可用,有米可炊,還會使學生對教材產生親近感,明白作文是來自于平時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思考和實踐,教材也可以是自己親密的伙伴和助手。如何借用教材展開微寫作教學,需要教師的用心思考,積極實踐。
比如教學《土地的誓言》《大雁歸來》我讓學生將課文改寫成一首現代詩。旨在體悟文章優美生動的表達,用寫微詩歌的形式,提升學生發現美、感悟美、表達美的能力。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不同的美,寄寓著作者的審美情感,審美思想,通過寫微詩歌的形式給學生搭建臺階,在微寫作練習中去歷練美、升華美、創造美。老師如果能參與進來,會給學生極大的鼓舞。
微寫作練習:將《與朱元思書》改寫成詩歌,古體和現代詩都可以。我首先用一首原創古體詩《游富春江》亮相:
江天一碧風煙凈,任意東西畫里行。細石游魚無所傍,危峰寒樹競相迎。
泠泠泉水七弦黯,裊裊啼音幽谷明。鷹嘯長空獨絕去,白云千載伴卿卿。
在老師的帶動之下,學生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一會兒,佳作頻出。我收上來,擇優朗誦評點,學生在老師同學的肯定中獲得了成就感,寫作的種子也就在心中播下了。教學是一次次的抵達,寫作是一次次的尋訪,尋訪生活的真與美,對話內心的思與悟。
教師要利用教材,為學生搭建扶梯,完成較為圓滿的微寫作。學習了話劇《棗兒》,我讓學生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改編成話劇劇本,要求可以針對全篇,也可以截取某一個片段改編。這個寫作練習,需要給學生梳理小說與話劇劇本的相關文體知識,學生在明確這兩種不同文體的特點以及表現形式后才能準確寫作。寫完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排演自己的劇本。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將讀與寫、說與寫、寫與演有機結合,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寫作興趣和語文學科素養。
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意象都是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和要素。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意象,理解文本,找到微寫作的契機和路徑。比如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抓住詩歌中的水、鶯、燕、花、草等意象,體會詩人對于西湖美景的生動描摹,抒發心中的欣賞愉悅之情,贊美春天的勃勃生機。讓學生根據詩意詩境展開想象,寫一個微散文。這個寫作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扣住意象,找準關鍵詞,體會作品主旨以及表達技巧。比如煉字之高超,“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一個“欲”字,說明花兒還沒有形成眼花繚亂之勢,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早春之景。同理,寫微散文也一樣要講究情與物的交融,講究準確傳神地煉字造句。
例如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看插圖,結合詞作的內容,描述畫面中的人物蘇軾。注意是描寫人物,不是描寫場面。畫面中為首的人是蘇軾,觀察他的神貌、動作,加以想象。同時要結合詞作的背景,通過一次狩獵的盛況,表達作者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凌云之志。蘇軾的英姿颯爽一定要表現出來。有學生這樣寫道:“一騎快馬仰頭奮蹄,疾馳而過,馬背上的蘇軾身著出獵的戰服,戴著高高的棉帽,星目長髯,英姿勃發,左手牽著一條躍起前奔的大獵狗,右手拉著韁繩,右肩上那只蒼鷹警惕地注視著周圍,身邊緊跟著大隊人馬,他氣宇軒昂,呼聲震天,率領部隊像一陣狂風向山野奔去。”文字很有畫面感,也很好地寫出了人物的神貌氣質。
文字的技巧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習得,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同樣也可以。學習課文《臺階》后,我讓學生分析討論文中“父親”的形象,讓他們針對這一人物形象,提出有價值或者有困惑的問題,同學間討論解答,后由老師來總結提煉,并補充介紹傳統思想影響下的中國農村的文化風俗。然后,我讓學生為“父親”這一形象寫一個微評論。寫作是思想感情的交流,也是思想光芒的綻放。學生的悲憫情懷、批判思維都可以在這份“評論”中得到展現和升華。“臺階”是映射中國農民的鏡子,也是聚焦學生思維訓練的助手。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科素養,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大語文教育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教師更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拓展語文教材的外延,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智慧,讓學科素養落地語文教學課堂。生活的外延遠遠大于語文,語文是詩化的生活,是著色的圖畫。“我的眼光滿足于所見事物,我學會了看,世界變美了”,赫爾曼.黑塞這樣說。學會了看,學會了思,學會了賞,世界將會呈現各種各樣的美麗,我們平時寫微博,寫短信,發微信朋友圈等等,無不是記錄自己生活過、感動過、贊嘆過的作品。教師要利用教材拓展語文的外延,鏈接生活的痛與美,愛與恨,做一個清醒理智的歌者、讀者、創作者。
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朝花夕拾》。課堂設計:假如你是成年后的魯迅,回望童年的成長歷程,結合文本中的某一具體事例或生活細節,發一條朋友圈,闡發你的感悟或評論。設計意圖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在小我大我的對話碰撞中,進一步感悟作品“溫情的回憶,理性的批判”。
寫作有不同的視角,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可以是故事的講述者。在寫作教學中,進行轉換視角的訓練,可以強化學生對作品的多重感知理解、鑒賞創造能力。比如在《驛路梨花》《變色龍》《走一步,再有一步》的閱讀中,設計系統全面的視角轉換寫作訓練,體會不同敘述視角產生的不同效果,進而體會敘述視角與情節展開、人物塑造、主旨表達等方面的協調關系,掌握一定的敘述寫作技巧。
議論文寫作,最讓學生頭疼的是素材的選擇。有了明確的觀點,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材料去表達,其實語文教材中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比如在以表達“堅強”的微議論訓練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即使家境貧寒,宋濂依舊傲然窮冬烈風,不懼數尺大雪;即使多次被貶,蘇軾依然豁達樂觀,一蓑煙雨任平生;即使飽受折磨,史鐵生依舊頑強生活,笑對秋菊;即使病魔來襲,貝多芬依然堅持心之所愛,命運交響曲在黑白琴鍵上奏出生命的最強音……”材料皆是來源于語文書。
總之,微寫作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盡管實際的教學中還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無妨,只要我們勤于思索,勤于實踐,相信定能在作文教學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最終帶領學生飽覽語文核心素養的壯美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