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永祥
斷句是文言文閱讀常見題型,借以檢測學生對文言文本的理解、語言現象的分析和朗讀感知力。文言文斷句主要有選擇和學生自主斷句兩種出題方式,相較選擇,自主斷句解題難度更大,標斷錯誤多,這固然和少有解答提示等命題不足相關,更源于文言文斷句標準未嘗明確的現狀。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并未對文言文斷句提出直接要求,更不用說提供斷句準則,相關教學和研究則多聚焦于零碎的斷句方法和經驗式應試技巧,而非系統的斷句標準,以致自主斷句命題時或給人偏頗錯亂之感,解答與評改缺少依憑。
以下試結合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課文,歸納提出文言文斷句四項標準,進而以2020、2021年中考試題為例,分析歸納當前文言文自主斷句題型命制缺陷,并提供改進建議。
斷句的基本作用是分割語句,標示語意的前后隔斷,而斷開的前后語句各自句意表達應當相對獨立、完整。如,七下(七年級下冊簡稱,下同)《賣油翁》講述賣油老人當場獻技,“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前三個句子描寫老人展示技藝的連貫動作,后兩個句子分別交代油從錢孔注入和錢未被沾濕的結果,盡管五個句子內容相關,都正面或側面體現老人的技藝高超,但各句又表達了不同于他句的意思,應當將它們斷開,使其句意得以相對獨立、完整地呈現。
馬建忠在說明《馬氏文通》成書緣由時言,“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后進論夫句讀焉”[1]15,“類”即指語法,“類別”才能“論夫句讀”。因此,文言文斷句可以借助、當然也應當符合古漢語語法規范。具體言之,文言語句一般應斷開的情況如:(1)以“曰”“云”類詞為標志的人物話語陳述行為,“曰”“云”和其后的話語間要斷開;(2)若后面句子是對前一語句內容的解釋,前后應斷開。七上《〈論語〉十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所言后三句是對“吾日三省吾身”內容的解說,故于“吾身”后標斷;(3)句首“初”“時”類時間、地點等狀語后常常標斷停頓,七下《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句即如此標斷;(4)“噫”“嗚呼”類嘆詞后應斷開;(5)“乎”“者”“哉”“之”等句末語氣助詞后應標斷;(6)判斷句式前后成分應斷開。一般不應斷開的情況如:(1)“有……者”“為……所……”“如……何”等固定結構,結構內不能斷開;(2)介賓、動賓、動補等短語結構,不同成分語法上緊密配合,內容上結為一體,不能切斷;(3)“蓋”“而”等用作句前或句中連詞,“之”用作句中結構助詞,其后不能斷開。
文言表達常采用對偶或前后句字數相等的方式,使言語形式對稱、音律和諧,這也成為文言文斷句的另一標準。八上《三峽》描寫三峽春冬風光時道,“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懸泉瀑布”是描述對象,“飛漱其間”是對其狀態的刻畫,二者合為一句才能表達完整意思;“清榮峻茂”教材注釋譯為“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可見原文四字均省略了主語,且主語不同,無論追求句意表達相對獨立、完整,還是遵循古漢語語法規范,四字均應分開。但因《三峽》多用四字句,教材對以上兩處一斷一合,處理為四字句,不影響句意理解的同時,顧及了前后句形式對稱,且讀來輕松歡快,節奏分明,更好地營造與渲染“良多趣味”的意境。
文言文斷句并非純粹客觀的技術行為,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讀者文本解讀和朗讀處理的影響。文本解讀本就個性、多元,而朗讀也“融進了朗讀者的主觀理解和再創作,是朗讀者對朗讀材料主動加工的過程”[2]21,因此,讀者同時是斷句標準的制定主體,而不只是執行客體,這使斷句方式有時著上個性色彩。
讀者因其需要對文言文斷句作主觀處理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無需斷而斷。九下《魚我所欲也》開篇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語意表達或語法上,“魚”和“熊掌”二句句內無需斷開,題目為編者取自正文首句,“魚”后也未標斷。到正文,編者(也是文本讀者)在“魚”和“熊掌”后作斷,以突出“我”欲兼得而不能的對象,故后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同樣如此斷句,而至“生亦我所欲”和“死亦我所惡”處,盡管句式與前文相同,主語后卻不再斷開,因為還有“甚于生”“甚于死”的,不必再斷開以示強調。第二,需斷而不斷。八上《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一怒”“安居”省略的主語是公孫衍、張儀,“懼”“熄”的分別指諸侯和天下,兩個“而”連接的都是完整的句子,本應于“而”前斷開,編者不斷,更可體現“而”前后語句緊密的順承和因果關系,讀者仿佛想見景春極力維護夸耀公孫衍和張儀,語速一定不慢,宜不斷。第三,語句較長,朗讀需停頓。朗讀長句,句內停頓常因人異。七下《河中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然則”引出語句較長,朗讀時出于氣息調節,可自主作斷,合理即可。該句除教材斷法外,還可斷如“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為定語后置,可連讀,且獨立出“多矣”以示強調。
文言文自主斷句常見這樣兩種問法,一種只說用“/”給指定語句標斷,另一種加以“限斷X處”的約束。限斷問法更為多見。
2020年湖北黃岡卷(特指中考卷,下同)要求為“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斷句,限斷兩處。“今者”為時間狀語,“者”為句末語氣助詞,“志念深”“常有以自下者”的主語是晏子,從古漢語語法和語意表達標準看,整句應斷為“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不知該裁去何處標斷以應限斷要求呢?2021年四川遂寧卷,要求為“時上封事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標斷兩處,“上封事者眾”“或不切事”皆為獨立表意的語句,需斷開。“時”指唐太宗時,用于句首作時間狀語,也宜斷開,既便于理明句意(若不斷,“時”有可能因與動詞“上”相連而被理解成有時、時不時),也與教材類似斷句一致,該句限斷三處更妥當。然而題目斷句標準不明,如生困惑,解題人怎樣作答?
2020年浙江寧波卷所斷語句為“寓山之勝不能以寓山收蓋緣身在山中也”,限斷兩處。“蓋緣身在山中也”,“蓋緣”用作連詞,“也”為句末語氣助詞,該句語法上不當斷,只能于“蓋緣”前斷一處。“寓山之勝不能以寓山收”為表意完整語句,也無需斷。題目要求再斷一處,可能是考慮讀者朗讀時語氣停頓的需要,在主語“寓山之勝”后斷開,但這只能算主觀處理,非一定之規。命題時并未提示斷句標準,解題人未必領會個中意圖。類似還如2021年浙江湖州卷,“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句限斷三處,句意表達上看,“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二句當斷。命題者限斷三處,可能考慮長句“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需斷為“吾得其為人”和“蓋十有五年”兩個短句,這同樣是出于讀者主觀朗讀需要,而非客觀的一定的標準,且斷句標準前后不一,不利于解題的學生對文言斷句方式形成明晰判斷。
斷句標準未予確定和統一,導致自主斷句要求難明,甚至有差池,這是目前該題型命制的首要缺憾。
我們知道,文言文本沒有標點符號,我們所見到的標點其實都是后人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而精心添加的,這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方便。命題者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有自己的思維定式,自主標斷選句往往染有自己的主觀色彩,這就導致偶有失誤。
其一,所選語句無需斷句而令標斷。2020年江蘇泰州卷要求標出“聞容知吏事”的兩處朗讀停頓,此句主語為承前省略的元世祖,“容”即劉容,“容知吏事”為“聞”的賓語。該句語意表達或語法上無需斷句,且僅為普通陳述句,沒有需要強調的字詞,又非長句,朗讀時不用停頓,不知命題人據何出題。2021年湖南岳陽卷,要求為“遂反溯流逆上矣”和“處士笑而然之”兩句分別標斷一處。“遂反溯流逆上矣”是表意完整的普通陳述性短句,不需要也不宜停頓。“處士笑而然之”,“而”連接“笑”和“然之”,表修飾,不能斷,若斷一處只可斷在“處士”之后,但這并非長句,朗讀時可斷可不斷,句意表達上也無需斷句。這兩句很可能是命題人以自己的朗讀體驗強作斷句要求。
其二,所選語句理解有歧見。2020年吉林卷標斷語句為“客大呼揮椎賊應聲落馬馬首裂”,限斷兩處。“大呼”和“揮椎”的關系判斷及標斷處理可以有三種:二者為大鐵椎先后動作,他面對賊人突襲,先大呼一聲以示威懾,而后揮椎迎敵,故應斷開;二者為大鐵椎先后動作,但不斷開,而視為連動短語;二者為同時動作,且“大呼”用作狀語修飾“揮椎”,可譯為“大喊著”,故不斷開。限斷兩處顯然忽略了第一種可能,只預設于“揮椎”“落馬”后當斷。2020年黑龍江齊齊哈爾卷要求從朗讀節奏角度標斷“游人坐欹巖下望”,限斷兩處,并注“欹”為斜靠意。該句有二字釋義存疑,“欹”亦可解為傾斜的,修飾“巖”,而“下”可指下面,也可指向下,修飾“望”。若斷兩處,該句可有四種斷法——“游人坐/欹巖/下望”(“欹”指斜靠,“下”為向下)、“游人坐/欹巖下/望”(“欹”指斜靠,“下”為下面)“游人/坐欹巖下/望”(“欹”指傾斜的,“下”為下面)、“游人/坐欹巖/下望”(“欹”指傾斜的,“下”為向下)。分析前后語境,無法確知當時場景究為何種,又怎么斷句和評閱呢?
現有文言文自主斷句題型依舊屬于客觀題,學生標斷即可,至于為何這么斷無須解釋,測試效度自然要打折扣。這樣的測試仍舊是分數取向的評價方式,“造成了促進人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目的對教育評價的導向力不斷式微,教育評價應然性功能發揮不足,尤其是其發展性功能發揮更為受限”[3]12。試想,倘若學生用猜測,而非內在理解和揣摩朗讀的方式就能完成斷句,甚至得分,這樣的測試不僅難以如實診斷和反饋學業水平,更可助長忽視能力發展和投機的傾向。
文言文斷句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文言文自主斷句題型命制應避免各種缺陷,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命題建議。
“命題組織管理部門、命題者要從建立集體、共享的公共利益觀念出發,增強服務意識,從國家利益、全體公民、教育公平的角度審視試題的質量”[4]31,提高測評公信度。文言文自主斷句非自由斷句,命題者應當知曉斷句標準,并視需要予以明示,讓試題指示明確、出題公允、評改可信。在鼓勵合理的多樣化斷句可能的同時,也要避免文言文讀者(包含命題者、審題人、答題學生、閱卷者等)因其主觀理解和朗讀需要個性化斷句而對測評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嚴謹出題,科學命卷,“推進命題管理流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最優化”[5]19,也是對語文學科獨立地位和未來發展的負責,切不可因學科人文屬性而丟失其科學化的追求。
教學評一致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必然要求,命題者應仔細揣摩教材中文言課文的斷句方式,命制課外文言文自主斷句題目時,可參酌教材結構類似語句的斷句處理,使課堂內外標準一致,對日常教與學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自主斷句應選擇確有標斷必要,而不是可斷可不斷,甚至不宜斷開的句子。擇句要避免因句意不明而致學生無從回答的情形,也要預見可能的理解與斷句分歧帶來的評價風險。選句應當基于測試所面向的學生群體整體認知水平,同時綜合考慮測試的需求,適當調高或降低難度系數,但句意理解、語句結構分辨和標斷不宜過易或過難。選句長度也要把控好,一般而言,斷句難度隨句子長度的增加而提升。
針對文言文自主斷句出題方式單一,易于猜答的弊端,命題者需要豐富命題形式,可以嘗試將主客觀題型結合使用,具體操作方式如:整合自主斷句和翻譯題型,要求替未加點斷的語句標斷并翻譯;要求斷句后說明標斷理由;為尚未點斷的語句提供幾種不同的斷句方式,請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妥當的一種,并解說緣由。總之,測試應能如實反映學生文言文理解、朗讀和標斷能力,實現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