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開林
雖然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說法不一,但在高考考核目標中適當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是沒有爭議的。作文是高考的重頭戲,作文教學自然應遵從核心素養的價值指向。作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起始階段的作文教學應如何進行?高考應試作文訓練有何規律可循?筆者在一線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就此問題作一些淺層次的探究與分享,并以此求教于同仁。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我國教育部2014年4月24日正式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將其置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核心依據。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獨特性的特點,語文核心素養應體現語文學科鮮明的多元性質,其終極指向在于立德樹人,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高中語文學科規律來構建。就語文學科整體而言,其核心素養包括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領域,主要涉及國家認同、國際理解、溝通與合作、學會學習、主動適應與創新、語言符號與表達、人文與審美等,最終指向全面發展的人。[1]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它們是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四大構成要素,也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核心依據。
王寧教授提出:“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2]語文核心素養應該是語文的,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可以得到培養和塑造的素質和能力。
據此制訂出反映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的高考考試大綱,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任務,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修訂內容中的“要全面考察人文素養”就是要彌補以往高考內容中對于“人文素養”的考察不足,從而使我們的基礎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培養上來。
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指向學生的閱讀素養,貼近學生的文化生活,關注時代變遷,觀照學生的精神成長。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2017年北京卷微寫作三選一的題目:“如果請你從《邊城》里的翠翠、《紅巖》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車夫、《老人與海》里的桑提亞哥之中,選擇一個人物,依據某個特定情境,為他(她)設計一尊雕像,你將怎樣設計?要求描寫雕像的體態、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據原著說明設計的意圖。”這些有益的探索,既充分關注了考生深度閱讀體驗和參與現實生活的感受,選用了與他們的學習、生活契合度高的社會現象來命題,也對培育良好的讀書氛圍,培植書香人口,傳承優秀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作文教學核心價值指向
筆者從一個一線語文教師的視角,就自己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的理解,看看我們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關注的核心究竟有哪些。
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中,“語言構建與運用”是核心之核心。而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中,語言層次是內核。具體到日常作文教學,以下內容自是應關注的核心點:
1.字詞句的積累,尤其是富于表現力的詞匯,時代新詞,不限于考綱規定篇目的詩文名段名篇。獲得語文核心素養,授之以漁和題目訓練都很重要,但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積累、感悟和熏陶。既是素養,就要求學生有大量的積累,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實際上說的就是積累與氣質的關系,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示。
2.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思維,思維的發展也必須借助語言,二者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專門訓練,另一方面,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要結合語言學習進行。借助聯想與想象,進行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語言現象和文學形象,并能有依據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發現。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地與人交流溝通。
3.語文學習及活動離不開也繞不過審美鑒賞,在此基礎上受到審美激發,思想和想象力往往會被激發,自然就有了審美創造。運用恰當的語言(主要是書面語言)進行審美創造,描繪美好事物,塑造美好形象,抒發健康感情,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
4.寫作要抓住三個關鍵詞:入格、多寫、面廣。“入格”是指寫作要講究文體規范,不能寫成“四不像”。“多寫”是指作文訓練要達到一定的量,每周一次讀書筆記或創作小練筆,間周一次大作文,定期有范文示例等讀寫資料?!懊鎻V”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學生寫作話題或素材要多樣化,不要僅僅局限于刻苦、誠信、愛國等狹窄的范圍內;二是指文體要多樣化,除基本文體外,小小說、詩歌、小劇本、鑒賞文章、研究文章等,只要學生有興趣,都可以鼓勵他們去寫。寫作興趣來了,還怕他們寫不好應試作文嗎?趙謙翔“綠色語文”中“東方時空”“班會感悟課”的實踐已驗證這一設想的可行性!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觀察高一新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共性問題:立意膚淺或主題不明;寫作素材較少,不會圍繞中心選擇材料;謀篇布局意識不強,寫作隨意性大;語言普遍缺乏表現力,病句較多;書寫不規范?;谝陨蠁栴},筆者提出以下教學應對策略。
(一)依據課標,結合“寫作與交流”板塊的寫作訓練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寫作訓練。兼顧教材規定內容訓練和補缺訓練。如此幫助學生克服對作文的恐懼,盡快提高寫作能力。
(二)按教材要求組織好相應的寫作訓練,關注學生作文立意的準確性。如在教學必修一“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寫人要凸顯個性”的訓練內容,緊扣“觸動心靈”“凸顯個性”,開展作文立意專項訓練。對普遍問題集體評講,個別問題一對一指導。
(三)積累素材方面,主要是告知方法,督促檢查。一是督促學生多讀課外書,勤抄美文,勤做讀書筆記;二是指導學生將課文也納入素材積累的范疇,不斷充實寫作素材庫。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可以要求學生熟讀并濃縮事例,以備作文之需。三是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積累素材訓練重在督促檢查,教師可以一周一查,一段時間后改為一月一查,以此督促學生逐漸養成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
(四)充分發揮閱讀教學對寫作的指導作用,組織布局謀篇專項訓練。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記念劉和珍君》等課文,為“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寫人要凸顯個性”“寫事要有點波瀾”三個單元的寫作任務直接提供了布局謀篇方面的幫助。教學《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兩篇演講辭時,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及表達方式。通過以讀促寫,讓學生明確不同文體的寫作要求,杜絕“四不像”作文。
(五)在學習教材中的記敘文、散文時,要求學生認真揣摩課文,學習作者的語言風格。如在教學寫景狀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時,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語言賞析,為學生寫作“寫景要抓住特征”“學習抒情”“學習虛構”三個單元的作文,提供語言模仿的樣板。教師可以實施學生自改或互批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次寫完作文后對不流暢或詞不達意的地方進行修改,通過不斷自改或互批,逐漸提高駕馭書面語言的能力。
(六)在教學實踐中還應關注以下方面:(1)以崇高的言語動機、價值觀為學生立本;(2)從言語表現中培育言語生命意識;(3)從閱讀教學中培育言語生命、德性;(4)給學生以言語成就感、高峰體驗。[3]
綜觀近年全國高考命題上述的這幾點特性,我們也不難發現:鮮明性,讓考生思考得更直接;時代性,讓考生思考得更敏銳;層次性,讓考生思考得更深入;象征性,讓考生思考得更合理;選擇性,讓考生思考得更自主……高考作文命題的所有改革發展與設計經營,從語文能力方面來看,皆是為了檢閱考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先決),這兩種能力是寫作素養中較為穩定的因素。
基于此,我們大致可以說,圍繞高考的作文教學或作文訓練,教學生肯想會想愿想善想,是根本。舍此,別無出路。
寫作文首先要有素材的準備和選取,這如同我們煎粑揉粉,有好的素材,就為文章準備了充足的說理材料;另外寫什么樣的文章,就是圍繞中心去組織材料。煎粑就是用面粉將粑心包??;好的粑心,就如文章的立意,不同角度去立意,就如煎粑選擇菜心或肉心一樣。
立意看準了,材料選好了,那就是安排材料了。在作文中,我們就是緊緊扣住中心論點,正面舉例、反面舉例,就像煎粑,正面一下,反面一下。所不同的是,你圍繞中心舉完例子,要有自己的思辨語言,有自己生發的議論,就像煎粑者,自主加上一點芝麻,加上一點蔥花,或者加點什么屬于商業競爭秘密,而不被外人可知的東西。有自己的東西,就有了特色。
作文最后收束,要做到輕攏慢捻,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這樣讓人有圓滿之感,也讀之有味。這如煎粑起鍋,滿屋生香,讓人垂涎。[4]26
事之理,文之理。在一切必須做也可以做的事情之中,有兩個問題尤其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思考:
第一,考生知識積累與其認識水平的關系。就筆者所知,高考命題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還有很多高三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試題”,再加之學校管理禁書報禁電視禁手機,孩子們深居高閣或閨中,對社會生活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有什么深入思考。其思維構建是缺乏基礎的,這將如何解決?
第二,考生真實情感與其文字立意的關系。如果一個學生平時所受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是荒蕪的,他(她)認同的不是“月是故鄉明”而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他流下的激動淚水不是“因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而是“終于離開了這片自出生之日起便想逃離的土地”,那么,學生還會寫出感動他人的文字嗎?
這才發現,今天的語文老師,即便在應考這件事上,僅僅教方法教技巧還遠遠不夠。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堅持全面育人,盡量帶給孩子們更加豐富的和更加正面的東西,使之對沉浸其中的社會生活、時代變化有足夠的敏感與關注,對生養自己的這片土地充滿感激與眷戀,對愛過自己的人終身感恩與切實回報,擁有這樣的知識視野、立場態度與觀念情懷,方能使學生寫出一篇真正有內容、有靈魂、有價值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