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權 汪甜甜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特殊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1]。《“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要求“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展殘疾學生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切實做好殘疾學生教育與就業銜接工作”[2]。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晨昕學校是海滄區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也是海滄區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2018 年開始,學校與當地殘聯、社區及企業密切合作,從崗前實踐、就業調查、社會實踐、工種選擇等多個方面對殘疾人職業教育進行了探索,形成了培智學校職業教育校社銜接培養模式。校社銜接培養模式在充分調查本地就業環境的基礎上,科學設置和實施職業教育課程,幫助培智學校學生搭建從學校到社會過渡轉銜的橋梁,使學生在畢業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自食其力,有尊嚴、有質量地融入主流社會。
校社銜接培養模式以培智學校學生能力基礎為起點,科學規劃課程,重視職業技能訓練,更重視職業素養培育,使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符合用人單位要求。
學校在街道殘疾人援助中心支持下,開設了藝術剪紙、手工串珠、超輕黏土工藝品和絲網花制作等系列手工制作課程,在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師傅“傳幫帶”,不僅教會學生手工技藝,更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愿意勞動、按時上班、遵守紀律、認真負責、和諧相處等勞動崗位所需要的基本的職業素養。此外,學校還與社區超市合作,為學生提供收銀員、導購員等崗位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現場體驗中學會文明用語和待客禮儀。畢業生走上崗位后獲得用人單位好評,他們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校社銜接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整合學校、社區、企業等多方資源,以社會需要的職業為核心,設置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一是依托當地企業資源及需求開發的課程,如服裝業需求的電平車工、水暖業需求的水龍頭組裝工、地方茶葉生產衍生的茶葉包裝工等工種的技能課程;二是依托社區資源及需求開發的課程,如洗車、烹飪、烘焙、農業實踐、飲品制作、雨傘加工、美發美甲等,直接服務學校所在社區。此外,學校在調研各個街道殘疾人援助中心職業工種的基礎上,整合部分適合的項目作為課程內容,如串珠、背包穿帶等。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職業教育需要,學校還與當地職校共享課程資源。
在校社銜接培養模式下,學生在第一年學習通識性集體課程,打好堅實的職業基礎。第二年,學生選修一門職業技能課程,在完成校內培訓后,由教師指導進行崗前培訓,培養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崗前培訓范圍由校內服務實踐,如晨昕超市崗前實踐、校園快遞員、校園保潔等,拓展到適合的校外就業場所崗位培訓。第三年,學校安排學生參加不少于一個月的校外職業轉銜體驗式實習。校企雙方共同擬定科學可行的實習方案,確保實習安全、崗位適切。企業管理人員和學校跟崗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在實習中體驗就業,檢驗學生適應工作環境的綜合能力,并在返校后及時補差訓練。
校社銜接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拓寬學生技能學習、崗前實踐、就業的渠道。學校邀請企業志愿者進課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實踐工序,如單一項目循環訓練和流水線配合實踐。學校客房內務整理課程就近聘請海滄區香賓酒店的管理人員入校執教,并安排畢業班學生定期到該酒店進行客房實訓。西式烘焙課程外聘烘焙店的烘焙師執教,并與烘焙店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在實習結束后,學校聯合社區、企業舉辦就業招聘會,幫助學生就近、就地輔助性就業。
課程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發揮著導向、診斷、修正等作用。[3]校社銜接培養模式下的課程評價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反饋、調整,不斷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在具體評價方法上,采用行動導向教學評價、演示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等,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雙證融合、產學合作的“寬基礎、活模塊”評價方式,為學生發展、促進就業提供依據。
以烘焙課程為例,教師分別從“衣著整潔”“食品衛生”“參與次數”“完成項目”“合作情況”等五個方面,實施教學評價,掌握課程實施情況。同時,利用烘焙成品的外觀色澤、口感質量等指標,評價制作效果,量化課程教學成效,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及職業素養的提升。
廈門市海滄區晨昕學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初步構建了培智學校職業教育校社銜接培養模式,為培智學校學生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創造了條件,使他們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享有平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