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經華
1952 年,黃乃先生主持設計了“新盲字方案”(后慣稱“現行盲文”),由教育部于1953 年頒布實施。現行盲文是以普通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詞為單位,采用分詞連寫規則的盲文方案。黃乃先生深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影響,他創制的現行盲文的核心特征是“一般不標調,詞兒連寫”。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現行盲文優于心目克明盲文的先進性。不分詞的盲文不僅在國際上是另類,也嚴重違背了觸覺規律。
由于現行盲文簡單易學,不受方言區域限制,在推出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迅速取代了其他幾種盲文,成為我國大陸唯一法定的盲人文字,對盲人“掃盲”和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黃乃先生首開漢語盲文分詞連寫之先河,創立了分詞連寫三項基本原則,“第一是要求完整地反映語法結構,其次是要求符合語言的邏輯性。最后,還要照顧到音節關系,適當地減少一些零散的單音節”[1]。
第一項基本原則(符合語法)是整體性的、最基本的。因為它是柔性的,重要性容易被低估。有時候,即使盲文表達違背了語法,讀者也不會感到違和,甚至存在“超語法”更受讀者歡迎的現象[2]。但這并不能動搖它的首要地位。
第二項基本原則(符合邏輯)是剛性的,讀者的感受最明顯,可以直接用來檢查錯誤。例如,“參與/和平/等(參與/和/平等)”的邏輯明顯錯誤;將“背/黑鍋、一鍋/粥、揭不開/鍋”中的“鍋”當作普通的“鍋”處理,就違背了語義邏輯,不符合大眾語感。因此,也有人認為第二項基本原則更重要。
第三項基本原則(減少單音節)是局部的、輔助性的。音節長短適度既符合觸覺規律,也符合視覺規律。呂叔湘先生認為正詞法要醒目,雙音節需多些,單音節有一定的數量,三、四音節不應太多[3]。第三項基本原則是盲文的特殊原則,其實質與語言學理論是一致的。
這三項基本原則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統一于總的目的之下,即要使文字更加準確而精密地表現思想的內容。按詞分寫是根本原則,但相對地又要把詞團連寫起來。
漢語盲文分詞連寫三項基本原則與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正詞法“語法、語義、語音”的“三面綜合法”是一致的。周有光先生用“三面綜合法”主要解決分詞問題,漢語盲文分詞連寫前兩項基本原則也主要解決分詞問題,第三項則主要解決連寫問題,實際效果略有差異,具有盲文特色。
三項基本原則指導漢語盲文分詞連寫進行了七十年的實踐。《中國盲文》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分別重審了這三項基本原則,賦予了它們國家規范標準的地位。
三項基本原則是科學正確的,然而在貫徹過程中有些細則違背了基本原則。細則與使用者的距離最近,最具執行力。受細則錯誤執行的影響,三項基本原則存在貫徹不到位的問題。“的話、倍感、之所以”等詞典詞分寫,既不符合語法,也與語用習慣相左,還增加了單音節,違背了全部三項基本原則。“不得/不、越來/越、敲/竹杠、一鍋/粥、分/鐘”等邏輯整體分寫,明顯違背了語用習慣,也增加了單音節,違背了后兩項基本原則。很多人認為“分鐘”是時間名詞,那么,“分鐘”分寫,就違背了全部三項基本原則。
從盲文語料庫可以看到分詞連寫的現狀:違反語法、語義邏輯、語用習慣的現象俯拾皆是,零散的單音節大量存在,常用的助詞、連詞分寫較多。此外,同一語義單元整體按結構分寫(動賓、數量名、名+方等),如“敲/竹杠、一席/話、人世/間”;跨不同語義單元連寫,如“三分/之/一處、雖然/說到/頭/來”,嚴重違背第二項基本原則。這就是盲人群體中流傳的“該連的沒連、該分的沒分”的典型案例。
實踐中,最受詬病的是成語分寫問題。對成語、慣用語進行分詞,破壞了固定短語的內部結構和意義的凝固性。成語既是語法整體,又是邏輯整體,分寫違背了前兩項基本原則。如果產生單音節,就違背了全部三項基本原則。
成語絕大多數來自文言。若按文言分詞,同一篇文章中,既有按白話分詞的,又有按文言分詞的,原則不一致,自相矛盾。這樣的分詞連寫不僅違反了人們對成語是固定語的認知,通常也不符合漢語知識,增加了理解難度。
成語分寫會導致詞義字面化。例如,“雨/后/春筍般”將“大量涌現的樣子”歪曲成了“春筍的樣子”。“曇花/一現般”中的“一現般”作為一個連寫塊,語義根本無法理解。“大顯身手”作為動詞性成語,勉強可以與時態助詞“了”連寫。可是,將“大顯/身手”分寫后,“身手”與“了”連寫,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盲文語料庫中,“不以為然”有三種分寫方式:“不/以為/然、不以為/然、不以/為/然”。“然”在白話文中不能單用,不可獨立存在,此處的“以為”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詞。“自/以為/是”分寫后,其中的貶義就不復存在了。
由于分詞連寫細則內容過多且過于復雜,盲校教師和學生都難以掌握。有人提出借鑒港臺地區漢語盲文不分詞的做法,取消內地(大陸)漢語盲文分詞連寫規則,以符合傳統的漢語書寫習慣,降低盲文書寫的復雜程度,提高閱讀速度。然而,程黎等的調查顯示,僅有少量盲生和教師贊同“全連寫、不分詞”的做法[4]。琚四化等認為,分詞連寫規則有助于盲人閱讀時快速形成詞義概念,方便盲文識讀,且盲校師生普遍認為分詞連寫對于盲文書寫和閱讀非常必要[5]。
取消分詞連寫是因噎廢食的建議,只看到分詞連寫的困難,看不到分詞連寫的進步意義和學術價值,不僅學理不通,也違背了很多基本的學術常識。混淆了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書寫方式的本質差異,怎能提高盲文的閱讀速度?為了逃避困難而取消分詞連寫,既不嚴謹,也不負責。我國盲文分詞連寫有七十年左右的歷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習慣和傳統,群眾基礎深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制定國家通用盲文分詞連寫規則必須考慮的歷史因素。
不分詞連寫的舊盲文只是漢字的注音符號,難以把語義表述得很清楚。分詞連寫將現行盲文從隸屬于漢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使它直接和語言聯系,采用進步的書寫形式,成為盲人使用的現代漢語的拼音文字。如果取消分詞連寫,像心目克明盲文那樣按句連寫,將是盲文科學性的大倒退。
不實行分詞連寫的盲文是低級形態的盲文。以字為本位的注音,無法提高盲文的表意功能,不符合觸覺規律,也不是拼音文字書寫形式的常規,更無法與國際主流盲文接軌。通過分詞連寫,可以增加邏輯停頓信息,有助于降低文本理解難度,減少因連續性摸讀產生的觸覺疲勞。盲文缺少漢字因字形而產生的見字知義以及通過偏旁部首劃分義域的功能,通過分詞連寫直接給出物理界限就顯得更為必要。
在堅持分詞連寫三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我們需進一步研制增補分詞連寫細則,做到新舊銜接、自然過渡,讓盲人讀者感覺不到大的變動。細則主要的變化應該在減少零散的單音節,消除同一語義邏輯單元分寫的現象,縮小不同盲文出版物的分詞連寫差異。
盲文的穩定是我國語言文字穩定的一部分,涉及盲人的重要權益。堅持漢語盲文分詞連寫三項基本原則有助于保持盲文穩定。研制國家通用盲文分詞連寫規則,不能動搖漢語盲文分詞連寫的總格局,要切實貫徹落實三項基本原則,并踐行穩定第一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制定國家通用盲文分詞連寫基本規則及細則。

牡丹崔辰龍(河北省邢臺市特殊教育學校)指導老師:陳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