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芝 李孟春 何小輪
感覺統合能力是指大腦對不同感覺通道輸入的感覺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學前兒童個人自理能力與集體活動能力的發展,都依賴于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滯后,會對適應能力、集體活動參與度、情緒穩定性造成影響,還會導致學習困難或問題行為的產生[1]。融合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感統失調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學習。然而很多學前教師缺少應對感統失調幼兒的知識與經驗。[2]感統失調幼兒表現出來的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無法融入集體教學等行為特征,易使學前教師在教學中產生挫折感。如何用感覺統合理論指導日常教學,以游戲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參與特定的感覺統合訓練,成為學前教師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在對感統失調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對學前融合教育中感覺統合教學方案的制訂與實施進行探討,以期為學前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神經心理學研究發現,感統失調幼兒的主要問題是前庭系統功能障礙。前庭系統是動作發展的核心,與視覺空間系統、本體肌肉系統及小腦密切合作,對姿態調整、肌肉張力、身體平衡、空間概念形成、手眼協調動作等的發展至關重要[3]。感統失調幼兒可能在閱讀、書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存在困難,與同伴相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4]。感覺統合可分成七個向度,任意一個向度的功能產生問題都會導致個體感覺統合失調的異常行為表現[5]。
前庭本體感覺系統負責提供維持身體直立所需的肌肉張力,以及與頭部動作相關的眼球控制,使身體在移動時仍能注意到環境的改變。感統失調幼兒因姿勢眼球動作控制不佳而難以保持平衡,在活動中常會跌跌撞撞;在坐著學習時,因為姿勢眼球動作控制不佳,也難以注意到眼前事物的細小變化,閱讀時常出現跳字、跳行等情況。常見行為表現包括:手撐著頭、趴在桌子上、斜靠在椅子上、靠著墻;缺乏穩定注視物體的能力,不喜歡玩拼圖,也不會玩拼圖;識字困難,抄寫或閱讀常遺漏字句,寫字時常會超出格線。
兩側整合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水平,兩側整合發展越好則動作越精密復雜。前庭本體感覺系統發展不夠成熟會影響兩側整合的表現。大腦兩側整合不佳常會導致學習障礙[6]。前庭兩側整合失調是感覺統合失調的重要原因之一,患有前庭兩側整合失調的幼兒,常伴有身體平衡困難、手眼協調不佳、原始反射不良、低肌肉張力及經常出現非自主性的前庭自我刺激行為等問題。幼兒會因以上問題遭遇挫折,喪失信心,容易產生恐懼、傷心、生氣等情緒。若缺少情緒調節,則會使情緒和人格發展受到嚴重阻礙[7]。
本體覺區辨不佳的幼兒難以控制恰當的動作幅度,常出現用力不足或過度的情況;存在自傷行為傾向,表現為用力拉扯頭發、捶打墻壁或物體、撞擊頭部等;喜歡力道較重的按摩,但卻害怕他人輕輕碰觸;有很高或很低的痛覺閾、溫度閾[8]。
前庭覺區辨不佳的幼兒喜歡旋轉身體,如轉圈圈、繞圈子跑步;害怕活動量大的游戲;在坐車、坐船、坐飛機時會感到暈眩或惡心;平衡感差,會逃避需要身體平衡的活動。
觸覺區辨不佳的幼兒在被他人觸碰身體時,反應遲鈍或無反應,常會避免和他人身體接觸;逃避會弄臟自己的游戲,如玩泥巴、用手指沾染顏料畫畫;不喜歡某種特殊質地的物體;不喜歡穿衣服、戴帽子等;喜歡拿東西往嘴巴里塞。
視覺區辨不佳的幼兒對強光、大聲響會感到極度不舒服。某些幼兒喜歡某種特殊的光線或者喜歡盯視旋轉的物體。
聽覺區辨不佳的幼兒對物體發出的聲響會有不適的感覺,會捂住耳朵或尖叫予以回應;常常只對某些聲音有選擇性的反應,如對外界說話的聲音沒反應,卻對撕紙的聲音有反應。
感覺調節是大腦對外界輸入的各種感覺予以偵測、處理并做出行為決定的能力。[9]感覺調節不佳的幼兒難以很好地控制感覺器官,手部精細動作較差,手眼、手腦及大腦和身體間的協調性較差,造成上課坐不住、說話口齒不清、好動不安等問題。
當外在環境改變時,大腦會計劃一系列動作的先后順序,并傳達命令至身體的各個運動器官,使運動器官執行動作,以應對外在環境的改變。此時,大腦會根據之前的動作經驗作出適應反應。倘若幼兒感覺統合失調,則其動作計劃能力會受到影響。在進行復雜運動,如騎腳踏車、跳舞時,會出現動作不協調現象;對投球、接球、跳格子、跳繩等活動不擅長;做連續動作,如跳律動、做體操、玩樂器時,節奏感不佳,無法跟上連續的音樂節拍,動作完成度差。
若個體的感覺統合功能不佳,大腦對感覺信息無法做出適當的選擇或處理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當外界刺激過多時,如在人數較多的教室里,感統失調幼兒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容易發呆失神。由于難以在外在環境刺激下維持適合的警醒度及興奮度,感統失調幼兒在教室內上課時,會因為一直需要更多的感覺刺激而無法靜坐,外部行為表現為:一直動個不停,經常以跑代走,上課時坐立不安;做事缺乏目的性,難以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分心。輕者無法專心進行課堂學習,重者會影響到課堂秩序。
如果幼兒感覺統合功能良好且神經系統穩定,其情緒行為與人際關系是平穩且容易建立的[10]。若是感覺統合功能不佳,幼兒容易因無法適應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產生問題行為,特別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如情緒控制差、挫折忍受度低、退縮、易與他人產生沖突等[11]。
幼兒對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調節能力弱,會導致對感覺輸入的過度防御。有觸覺防御的幼兒不喜歡被別人觸碰,因觸覺防御而過度敏感的幼兒容易出現焦躁、易怒、攻擊性傾向等情緒行為問題,甚至會導致個性變得較為孤僻。
在學前教育階段,感統失調幼兒聽、說、讀、寫、算等方面的學習能力弱于同齡普通幼兒。常見的問題表現為:閱讀或寫字時會有跳行、跳字的情況,很難分辨字形相似的文字,常將數字看顛倒或寫顛倒,抄寫黑板上的字有困難;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分心;空間概念的區辨能力弱,較難分辨上、下、左、右等概念;記憶力不佳,剛學習的知識在短時間內就會遺忘;自信心及成就感低,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沒有統整好感覺信息,大腦難以產生高層次的認知與學習[12]。
在學前融合班,學前教師需要與康復訓練師、特殊教育教師等專業人員合作,組建專業團隊,對感統失調幼兒的問題和需求進行整體評估,共同為感統失調幼兒制訂并實施感覺統合教學方案,以游戲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充分參與感覺統合訓練。
由于感統失調幼兒需求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學前融合班的學前教師需要與不同專業的團隊成員進行充分的溝通,掌握幼兒的問題與需求??祻陀柧殠熢趯τ變哼M行一系列的評估與診斷后,與特殊教育教師、學前教師一同制訂感覺統合教學方案,明確幼兒需要接受哪些感覺統合訓練,以及各種訓練進行的時間與次數。學前教師再結合自身專業,將教學方案中的感覺統合訓練融進課程教學中。例如,在體能活動課程中加入特定的粗大動作訓練,在美術課程中加入精細動作練習,幫助感統失調幼兒在融合環境中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在制訂方案的過程中,團隊不但要評估幼兒的感覺統合訓練需求,還需與家長充分溝通,了解幼兒對各種活動的興趣。學前教師需將感覺統合教學方案融進整班教學活動中,并通過適時的輔助與調整,讓感統失調幼兒充分參與訓練活動,同時不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進度。
幼兒的感覺輸入經由感覺系統整合,逐步形成學習、適應、發展所需的感覺統合能力。感覺統合教學方案中設計的教學活動主要針對感統失調幼兒的本體覺、觸覺、前庭覺進行訓練[13]。在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學前教師可以借助蒙氏教具來豐富感覺統合教學活動,提升感統失調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1.增進本體覺的活動
學前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玩黏土、橡皮筋等來練習手部動作;鼓勵幼兒進行推、拉、搬重物等活動來練習粗大動作;引導幼兒用鑷子撿小物體以練習運用適當的力氣夾住物體;帶領幼兒玩需要調節力氣才不會損壞物品的丟接游戲,如丟接氣球。如果幼兒不會解開或扣上扣子,可讓其穿松緊帶衣服或使用黏扣帶;幼兒無法集中注意力時,可提供壓力球供幼兒擠捏。在設計增進幼兒本體覺的活動時,可以使用的蒙氏教具如表1 所示。

表1 增進本體覺的蒙氏教具
2.增進觸覺的活動
學前教師可用毯子、棉被等物品緊緊包住幼兒,或讓幼兒坐在教師的腿上輕微搖晃以提供深壓覺;提供觸摸箱,在里面放置不同種類的物品,讓幼兒尋找物品以增進觸覺感知及觸覺區辨能力。在設計增進幼兒觸覺的活動時,可以使用蒙氏教具如表2 所示。

表2 增進觸覺的蒙氏教具
3.增進前庭覺的活動
學前教師可采用跳躍、搖呼啦圈等活動鍛煉幼兒的前庭覺。如果幼兒常無精神地坐在座位上或從椅子上滑下來,教師可在教室中提供T 型椅幫助幼兒維持姿勢[14]。在設計增進幼兒前庭覺的活動時,可以采用的項目如表3 所示。

表3 增進前庭覺的活動項目
為了讓感統失調幼兒能夠在學前融合班充分參與感統活動,學前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適當的活動輔助與活動調整。輔助的方法包括口頭提示、信息指示及直接協助。
口頭提示主要針對能力較好、參與度較高的感統失調幼兒,他們只需要學前教師在旁給予口頭提醒,便能跟上班級的教學進度。例如,在游戲活動中告訴幼兒“不要停下來,繼續把球往前推”或“把雙手伸開,保持平衡”等。信息指示是指在活動過程中,用具體的文字、圖案、符號給予幼兒適時的提示,使幼兒在一定的輔助下獨立完成游戲活動。例如,在活動銜接時給幼兒看活動程序卡、以箭頭標示行進方向、在地板上以有色膠帶貼上活動動線等。信息指示可幫助幼兒建立活動的次序感。直接協助是指在活動過程中,由學前教師或其他陪同者直接協助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幼兒參與并完成活動。例如,在幼兒推球前行時,教師一邊幫忙推球,一邊為幼兒固定球的滾動方向;在幼兒過獨木橋時,教師攙扶幼兒的手行走等。
活動輔助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活動的性質、幼兒的能力與喜好以及教學資源的充裕程度來決定。例如,在團體競賽性質的活動中,學前教師可利用合作學習,以同伴輔助的方式安排同組幼兒相互幫助,共同達成活動目標。幼兒容易因為活動的游戲性以及其他幼兒或學前教師在旁加油的熱烈氣氛導致情緒亢奮。此時,學前教師必須以恰當的方式,幫助幼兒平復興奮的情緒。例如,教師可以讓剛完成團體活動的幼兒坐在地板上,配合一段可舒緩情緒的背景音樂,以口語引導幼兒感受自身情緒從亢奮到舒緩的過程。對于情緒較不穩定的幼兒,學前教師需要以一對一的方式,給他更直接的情緒安撫,必要時可配合肢體動作(如擁抱)。例如,當幼兒在游戲中自行跑離現場時,學前教師可以直接將幼兒帶到旁邊,緊握幼兒雙手或將幼兒抱住,眼睛看著幼兒,給他一個緩沖時間,以言語溝通的方式引導他平靜下來。
針對感統失調幼兒的需求進行活動調整,能夠幫助幼兒有效參與集體活動。活動調整可采用簡化及替代的方式進行,即降低活動的復雜度或以其他替代性的方法幫助幼兒充分參與并完成每一項活動。為了讓團隊成員及幼兒家長了解幼兒的真實能力與需求,學前教師根據幼兒需求所做的活動輔助與調整均應在個別化教育計劃或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中詳細記錄,以評量幼兒是否達成活動目標以及達成活動目標的過程與方式。
專業的感覺統合評估與干預是解決感統失調幼兒問題的主要方式。對感統失調幼兒而言,適時適量的感覺統合訓練活動可促進其良好發展。學前階段的康復訓練比小學階段的更為有效。[15]學前教師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將特定感覺統合訓練活動融入班級教學活動,記錄幼兒活動表現,并通過家校合作,讓幼兒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過親子活動、家務勞動、自我管理等,持續鍛煉感覺統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