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張衛華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CP)是當今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棘手難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重新修訂了國際疾病分類,首次將CP作為獨立的疾病列入分類目錄[1]。國際疼痛學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在2020年7月發布新版的疼痛定義[2-3]:疼痛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或與此相似的經歷。而CP則是指持續或反復發作超過3個月的疼痛。據研究顯示,歐美國家約1/5人口正遭受CP折磨[4],全球CP的流行率為12%~30%[5-8]。美國2.3億人口中超過7 0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CP,每年因CP導致的醫療花費達1 000億美元[9]。我國CP的發生率為35.9%[10],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11],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張衛華教授系國醫大師郭誠杰嫡系徒弟、學術技術傳承人,陜西省名中醫,世界針灸聯合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傳承陜西基地負責人,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近40年來一直從事針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重經典,勤臨證,經驗豐富。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獲益良多。現將其運用“滯動針療法”治療CP的經驗簡要總結如下。
古代雖無“滯針法”之稱,但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載[12]:“凡轉針如搓線之狀……搓針泄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急移。”通過對針柄單方向捻轉,使針體與周圍組織緊密纏繞,增加對局部的刺激強度。其名稱雖異,但針法與之相類。
“動針法”也未被明確提及,但與《針灸大成·金針賦》所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以及后世提拉、搖法、飛法、震顫法等[13-16]相似,均是通過活動針體,進而加強針感的一類行針手法。
古代亦無“滯動針療法”之名,然《針灸聚英·攔江賦》載:“重搓數十把針挾,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其中“重搓十把”與“滯針法”相類,“戰提搖起”與“動針法”相似。
張信[17]在20世紀八十年代提出“滯針術”之名,此后李振全[18]命名為“滯動針刺療法”,現在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滯動針療法”的種類較少,故此,張衛華教授在傳統的動針基礎上,自創了外甩、環轉、分層頻搗等[19-20]動針手法,并且將多種針刺形式與各種動針法相結合,形成不同類型的滯動針療法,以應對臨床各種類型及特點的慢性軀體疼痛,對癥施法、針對性強、療效甚佳。
2.1 滯動相融,速激經氣,加強針感,強通經脈《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標幽賦》:“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由此可知得氣是針刺補瀉的前提,而得氣的快慢與強弱直接影響針刺療效。滯動針療法先通過滯針[單向捻轉針柄,使針體與周圍組織(肌纖維為主)纏繞],可以迅速激發經氣、加強針感,再施動針手法進一步激發經氣,達到加速經氣的流通,強通經脈的目的。即《標幽賦》所言“氣速至而效速”。
2.2 以痛為腧,機械牽拉,松解粘連,疏通局部 臨床常見的慢性軀體疼痛多為慢性軟組織損傷,其局部易發生粘連、瘢痕、攣縮等,導致局部缺血缺氧,或壓迫神經而產生疼痛。滯動針療法有“以針代刀”的作用,可通過滯針和動針的雙重機械性牽拉、擠壓作用松解粘連,迅速解除病變組織對神經血管的壓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且根據生物電學原理,在滯、動針過程中,滯動針療法能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進而增加局部病變組織的氧氣、營養供應,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清除炎癥介質及致病物質[21-23]。
2.3 多個系統,協同作用,共同調節,自行修復 當針體刺入穴位,會刺激機體各層組織細胞。細胞膜受體會產生應答進行反饋調節,使滯動針法的機械刺激信號傳送至整個結締組織[24],從而激活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等多個調節系統,進行反饋調節,發揮協同作用[25],共同調節,使機體自行修復。
滯動針療法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治療疾病范圍也逐漸擴大,臨床常用于治療的慢性軀體疼痛有肩周炎、肌筋膜炎(肩背腰部)、膝骨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頸肩綜合征、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坐骨神經痛等。
周斌[26]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用滯動針療法治療肩周炎,結果滯動針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針刺組。王雄將等[27]采用滯動針療法治療腰臀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汪國翔等[28]、DENG K F等[29]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將滯動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分別與口服塞來昔布膠囊和常規針刺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結果滯動針療法組效果明顯優于口服塞來昔布膠囊組和常規針刺組。謝玥[30]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用滯動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分別與常規針刺與口服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進行比較,結果滯動針療法組在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痛、下肢麻痛、步行和日常生活方面明顯優于常規針刺組和口服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組。鄧燕琴等[31]、YAN Q[32]分別采用滯動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與口服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組、傳統針刺組進行對照,結果滯動針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周毛生[33]采用滯動針法治療網球肘并與常規針刺進行比較,結果滯動針法組治愈率優于常規針刺。SUN H T等[34]采取滯針法組與常規針刺治療神經根性坐骨神經痛,結果滯動針組總有效率(96.4%)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90.0%)。ZHAI W[35]采用滯動針治療坐骨神經痛52例,結果治愈45例,顯效6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為100.0%。
沈瀟婕等[36]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醫學等4大數據庫,歸納有關滯針療法的疾病譜,統計出滯針療法病譜病癥應用總頻數為161,共涵蓋6個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結締組織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精神和行為障礙、泌尿生殖系統),50個病癥,其中尤以肌肉骨骼系統和神經系統療效更為突出。
經過查閱滯動針療法的相關文獻,其中有關滯動針療法的基礎研究僅有1篇[37],由此可知在基礎研究方面不足,而且其所有臨床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其選取的樣本量均偏少;(2)操作的手法不統一;(3)治療結果的評定標準尚未統一。因此,未來“滯動針療法”的研究應以臨床為主,規范手法名稱和具體操作方法,采取多中心、大樣本對照,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開展相應的生物、化學、物理機制的基礎實驗研究,使該療法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
4.1 針刺形式 (1)一針刺。操作:囑患者取適宜體位,用75%的酒精棉球進行消毒后,取一根一次性毫針(與病變深度相宜的0.25 mm×40 mm的華佗牌針灸針)進行治療。(2)三針爪刺。操作:常規消毒后,取3枚一次性毫針(0.25 mm×40 mm由痛位深淺確定的華佗牌針灸針)于痛點中心分別向外與皮膚呈45°斜刺,3根針之間呈120°,本法因三針形如雞爪,故名三針爪刺。(3)單、雙圈圍刺。操作:常規消毒后,取數根0.25 mm×40 mm一次性華佗牌毫針(長度由痛位深淺確定),一針直刺痛點中心達應刺深度,再分別于該針之上、下、左、右(其距離因痛位大小確定)向痛點中心呈包圍式斜刺4~6針;病變區域較大時則采取雙圈圍刺:即在單圈的基礎上再圍刺一圈,針的數量依據針刺部位范圍而定。(4)雙向透刺。操作:常規消毒后,取2枚0.25 mm×40 mm一次性華佗牌毫針,分別于帶狀痛位或條索狀筋結的兩端雙向互相透刺直達其中間。(5)分層多向刺。操作:局部常規消毒后,取0.25 mm×40 mm一次性華佗牌毫針,將進針點組織結構進針深度分為天、人、地三部,每部均捻轉得氣,再將針身提至天部,分別向上、下、左、右多方向斜刺。
4.2 滯動針法
4.2.1 外甩滯動針法 即在滯針得氣后施以外甩動針法的方法。操作:當采取與病變相適的針刺形式后,針尖達到應刺深度,捻轉得氣后,行滯針法,壓手固定針柄下端防止回轉,刺手將針順時針單方向捻轉,以肌纖維(為主)纏繞針身出現滯針現象為度。滯針的標志:術者不能再行捻轉手法;外提針柄時針身帶動局部使皮膚外突;患者針部有沉緊、酸、脹、重、麻、被牽拉等感覺。再行外甩動針法:刺手夾持針柄,向外甩動6~9次(注意用力不宜過大),患者局部會有被牽拉和微痛感。
4.2.2 震顫滯動針法 此法即在滯針得氣后再行震顫動針的一種滯動針法。選取與病變相適的針刺形式,針尖達應刺深度(痛位所在深度)后,捻轉得氣,行滯針法(同外甩滯動針法),再行震顫動針法:刺手拇指、示指夾持針柄行小幅度快頻率提插、捻轉(不低于200 r/min),持續10~20 s。
4.2.3 順逆時針環轉滯動針法 即滯針法與順逆時針環轉動針相結合的滯動針法。選取與病變相適的針刺形式進針,當針尖達應刺深度,捻轉得氣,先行滯針法(其法同外甩滯動針法),再行順逆時針環轉動針法:刺手拇指、示指夾持針柄分別順、逆時針呈圓形旋轉6~9圈。
4.2.4 提拉滯動針法 該法是在滯針法的基礎上施行提拉動針的滯動針法。選取與病變相適的針刺形式進針,當針尖達應刺深度,捻轉得氣后,先行滯針法(其法同外甩滯針動法),再施行提拉動針法:刺手拇指、示指夾持針柄提拉6~9次(力度不宜過大)。
4.2.5 頻搗滯動針法 此法即融滯針法與頻搗針動針法為一體的滯動針法。選取與病變相適的針刺形式進針后,當針尖達應刺深度,捻轉得氣,先行滯針法(其法同外甩滯動針法),再施行搗針動針手法:刺手拇指、示指夾持針柄,進行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幅度為0.2~0.4 cm,頻率為5~10次/s),持續10~20 s。
以上所有滯動針法結束后均留針約30 min,期間可重復操作2~3遍。出針時均逆時針方向捻轉針柄,使針身與局部組織松開后,緩慢出針,囑患者活動患部或其臨近關節。
本滯動針療法的適應證為慢性軀體疼痛,如肩周炎、(肩、背、腰)肌筋膜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頸肩綜合征、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坐骨神經痛等。
6.1 病例1患者,男,42歲,于2021年4月20日初診。主訴:右側腰痛3個月。患者于2021年1月中旬因打籃球不慎扭傷右側腰部,經中西醫方法治療后疼痛有所減輕,但一直未愈,腰痛時輕時重,每日晨起床時稍重,活動腰部后略有減輕,以深彎腰和開始伸腰時疼痛明顯。檢查:右第三腰椎橫突處觸及一結節,中等硬度,壓痛明顯。舌質暗,脈澀。腰部X線攝片示:無明顯異常所見。西醫診斷: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中醫診斷:腰痛;辨證:氣滯血瘀證。治宜活血化瘀,活絡止痛。治療:阿是穴(右側腰三橫突之結節處)。采取一針外甩滯動針法,經1次治療后腰痛減半,腰部可順利彎曲至90°。隔日治療1次,先后同法治療6次,腰痛、局部結節均消失。
按語:根據本案患者臨床表現及四診可診斷為腰痛,即西醫學中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由于第三腰椎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因此在急性扭傷或慢性牽拉損傷導致橫突周圍水腫、滲出等創傷性炎癥反應,繼發纖維組織增生、粘連,反復刺激鄰近神經而產生腰痛[38]。本案雖早期進行中西醫治療,但效果不佳,且未規律治療,致正虛邪戀,病程長達3個月之久,患者第三腰椎處壓痛,痛點較小,因此張衛華教授采取滯動針療法中的一針外甩法對其經行治療,激發局部經氣以加強、控制針感傳導,能更快地使氣至病所,松解粘連,舒筋止痛,最終使腰部經絡氣血恢復濡養功能,因此患者腰部痛止、結散而愈。
6.2 病例2患者,女,46歲,2021年4月11日初診。主訴:右肩疼痛伴活動受限3個月余。2021年1月初在外打工,因地處北方,衣衫單薄,天氣驟冷,肩部受涼,隨即右肩出現間斷性疼痛,未在意,后疼痛逐漸加重,肩部活動受限。先后就診于多家三甲醫院,均按“肩周炎”治療有效而未愈。現在癥:右肩持續性痛,夜間、陰雨天尤甚,右肩關節活動受限。查體:右肩部肌肉變硬,三角肌上外側、喙突、左肩井穴、秉風穴、曲垣穴壓痛明顯,右肩關節前屈約60°、后伸約45°、外展約70°。DR檢查示:右肩骨質無明顯異常。西醫診斷:肩周炎。中醫診斷:肩凝癥;辨證:寒濕阻滯證。治宜散寒除濕,溫通經絡。治療:在壓痛點明顯處施圍刺提拉、震顫、順逆時針環轉滯動針法,另加Thermal Design Power(TDP)治療儀烤電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 d,共治療2個療程后肩痛消失,肩關節各方位活動正常。2個月后隨訪,療效鞏固。
按語:根據本案患者臨床表現可診斷為漏肩風,即西醫學中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periarthritis ofshoulder,PAS)。肩關節周圍的肌腱、腱鞘等軟組織損傷或退變誘發慢性炎癥,導致局部組織粘連、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活動障礙[39]。本案患者因地處寒冷北方,且外出打工,受寒后出現肩部疼痛,未及時治療,導致病情遷延日久,疼痛加重,后經西醫治療雖有效而未愈,病程長達3個月之久,且病變部位較大,因此張衛華教授根據肩部疼痛的特點采取圍刺滯動、提拉、震顫、順逆時針環轉法,迅速解除患者肩部粘連、消除炎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即時止痛的效果,另患者證屬寒濕阻滯,故加TDP以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扶助正氣。
臨床常見的慢性軀體疼痛多由慢性軟組織損傷導致,主要是由于長期慢性肌肉勞損、扭挫跌打損傷,但未及時、正確治療,遷延而致局部組織發生粘連、疤痕、攣縮等,導致局部缺血缺氧或壓迫神經而產生疼痛,即“不通則痛”。臨床表現為軀體局限性的疼痛反應,故張衛華教授“以痛為腧”,即以痛點、痛區為主要治療部位,將不同針刺形式與多種滯動針法相結合形成不同類型的滯動針法,通過滯、動針的雙重機械性牽拉、擠壓作用松解粘連,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迅速解除病變組織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即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其治療在于疏通局部經脈及局部阻滯之氣血。該療法手法獨特,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