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娥
摘要:葡萄內部所含有的營養成分較高,因此社會的總體需求量大,因為大規模種植園區的建立,促使農戶應當提升對栽培和病蟲害技術的了解。本文對葡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相關因素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深入探討,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葡萄;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
葡萄為葡萄科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樹種之一,在中國的種植區域廣泛。其口感好,營養豐富,可生食,可制作為葡萄干,亦可釀酒,其根、藤具有止咳、安胎功效。
葡萄的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元素較多,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有一定的需求,比如如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銅、鐵等。葡萄栽培效益較高,尤其近幾年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品種價格奇高,深受種植戶喜愛。但是種植出高產優質的葡萄需要較高的科技含量,各地均進行一定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 葡萄的栽培技術
1.1 葡萄種植園區規劃
葡萄具有強大的根系和吸收能力,不同的土壤對葡萄的生長、果實的成熟或釀制的葡萄酒品質都有不同的影響,葡萄藤一般不適合種植在太過于肥沃的土壤上,相對更適合種植在較為貧瘠的土壤上,土壤的物質構成、質地、排水性能、鹽堿度、酸堿性及土壤的養分含量都對葡萄的生長造成影響。
葡萄種植園區宜選擇地勢稍高、光照強度大、水源充足的區域,園區選擇要利于灌溉與排水,在做種植園區整理時,要根據園區種植數量開展挖溝工作。為獲得最佳采光量,溝寬1.1m、深0.9m為宜,南北朝向,地溝底施農家肥4000kg/667m2、磷肥140kg/667m2、有機肥600kg/667m2、餅肥30kg/667m2,施肥前宜將磷肥和餅肥提前混合發酵15d。葡萄不耐澇,宜搭建雨棚,并可防冰雹。
1.2 葡萄栽培管理
(1)苗木選擇
要根據市場、價格等因素選擇苗木,一般在春節前選購,栽一般為500株/667m2,部分幼苗氣溫過低易凍傷或凍死,因此一般選擇春季定植。
(2)肥水管理
新定植苗在萌發新芽以及幼果生長期,水分要重組,一般每5~7d澆水一次,園區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75%左右為宜。因為葡萄不耐澇,因此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其根部腐爛。葡萄成熟前適度減少水量,但水分含量也宜保持在60%~65%。澆水時可增加肥料,并注意中耕除草工作。施肥的過程中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原則,可保證較好的施肥成效。
(3)修剪與收獲
在進行葡萄枝條修剪時要避開降雨量過多的季節,可較好的避免病菌傳染。果實采摘后,等葉片落盡,即進行枝條的修剪工作,此時可保證傷口的快速愈合。
要根據市場需求,等葡萄糖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即可開始采收,長途運輸要做好冷鏈物流,并注意防腐。
1.3 肥料對葡萄的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
(1)不同養分的產量品質效應。不同的肥料對葡萄的生長和采摘后果實的性狀有不同的影響。氮肥可提高普通的產量,多數種植戶均再葡萄高產栽培種大量使用。因為氮肥可促進葡萄葉綠素的形成等,也可使葡萄的根系更為發達,根量增多,因此可對葡萄植株的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也可使葡萄果實的產量得到一定量的增加。但是過量的氮肥使用可引起葡萄植株的旺長,致使其營養成分分配不均,相應的降低了葡萄果實的產量,還可能會導致葡萄果實的著色不好。
磷,可參與生物的基本代謝與合成,磷在葡萄植株的能量代謝及遺傳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可較好的幫助葡萄糖的運輸和積累,使葡萄果實中的總糖含量增加,從而降低總酸度,提高漿果品質,以及提高葡萄對外界的適應性。葡萄植株缺乏磷元素時表現葉片較小、葉色暗綠、花序小、果粒少、果實小、單果重小、產量低、果實成熟期推遲等,一般對生殖生長的影響早于營養生長表現。
鉀,在葡萄栽培管理中的作用較大,其可促進葡萄講過的成熟,改善品質,因此其與葡萄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鉀肥可提高漿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還可以促進葡萄的上色以及芳香物質的形成,鉀肥對葡萄果實上色的原因可能是其抑制了氮的作用,調節的葡萄植株的代謝,從而間接地促進了葡萄果實發育。另外,鉀能加快葡萄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糖分代謝,對蛋白質的合成有促進作用,從而降低葡萄的青果率,還可以增強葡萄植株及果實的抗病蟲能力,提高單果重及產量。
鈣,可影響葡萄果實維生素C的含量和芳香物質的產生,從而影響果實品質。鈣可以增加葡萄果實硬度,還可以降低呼吸速率,抑制乙烯物質的形成,增強葡萄抗病蟲的能力,間接的延長了果實儲藏壽命,提高了葡萄商品果實的價值。缺鈣時新梢嫩葉上形成褪綠進,葉尖及葉緣向下卷曲,幾天后褪綠部分變成暗褐色,并形成枯班。缺鈣可使漿果硬度下降,儲藏性變差。
(2)施肥比例和施肥數量對葡萄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
對于植物來說,施肥量對其產量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施肥量須恰當,量多量少均會導致葡萄的果實品質降低。葡萄的理論最佳施肥量=(間養分吸收量-然微給量)/施肥利用率。葡萄的最佳施肥量受到葡萄品種、土質、植株生長狀況、樹齡、產量、肥料性質等條件的影響,因此沒有統一的施肥標準量,在具體栽培種植管理種,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進行施肥調整。
(3)施肥方法對葡萄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
要依據作物的生長周期將肥料分為基肥和追肥。秋施基肥有利于有機肥的分解和根系的吸收利用。葡萄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施加的肥料種類和量有不同,除了常規使用基肥外,也要適當的進行追肥,追肥一般多以氮肥為主,另外可適當添加磷鉀肥。在葡萄果實的膨大期和著色期,養分的多少在此時顯得較為敏感,這兩個時期施肥情況決定了葡萄果實的品質和產量;為促進果實的第二次膨大,可在果實膨大期后進行適當的追肥。標準種植管理種追肥一般分為四次,分別是葡萄開花期、葡萄落花后8~10d、果實轉色期(磷鉀肥為主,不需氮肥)、果實采摘后(氮磷鉀肥混合使用)。施肥可選擇土壤施用和葉面噴肥,噴施葉面肥肥效迅速,省工省肥。
1.4 水分對葡萄的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
(1)水分對葡萄產量品質的影響
葡萄園區灌水是葡萄栽培管理的重要環節。葡萄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需水量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葡萄的不同生育期所需要的用水量會隨之變化,。前人研究表明,當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60%-80%,土壤中的水氣狀況最符合葡萄樹體生長結果的需求。因此,土壤含水量在高于80%或低于60%時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高于80%時要及時進行排水,低于60%時要進行適當的補充水量。前人相關研究表明,園區灌水量會對土壤的養分運輸產生影響,氮素的固定速率和礦化速率與灌溉量呈正相關關系。土壤干旱的情況下,大面積加大灌水量會加速磷鉀等在土壤中的損失,但灌水量加大,可加速磷、鉀在土體中的缺少;相反,在土壤干旱的情況下進行小范圍的灌水,磷鉀養分的擴散會受到抑制,繼而葡萄的產量和品質會受影響。
(2)灌溉方式對葡萄產量品質的影響
農業生產中的園區灌水方式有多種,灌水方式對葡萄果實的總糖、礦質元素、可滴定酸的含量有影響,對葡萄果皮的花青苷含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傳統的大田灌溉方式主要有大水漫灌、溝灌等,以上方式不僅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對葡萄品質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灌溉方式逐漸增多,比如滴灌、噴灌、交替灌溉等,不僅節省了水資源,也對葡萄果實的品質提升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水肥一體化的運用,不僅節省了用水,也顯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緩慢均勻的供給作物生長用水,可改善土壤結構,還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環境,對土壤中的有機物和礦物質的分解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不同的灌水時期對葡萄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
不同的葡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量不盡相同。在葡萄幼果漿果坐果后的快速生長期,是決定果實細胞數量的細胞分裂期,水分脅迫導致細胞數目減少,會使果實體積發生不可逆縮小。葡萄漿果生長緩慢期和成熟期水分脅迫對漿果影響相對較小。基于此,在葡萄的開花期不能較大量的灌水,會造成落花,開花三周左右若灌水量不足則造成葡萄落果或果實長不大,在葡萄果實的膨大期供水不足則會造成果實弱小或落果,在果實成熟期則要減少灌水,以促進糖分的積累,并可防止發生葡萄霜霉病。
2 葡萄的病蟲害防治
因為葡萄的含糖量較高,易引發病蟲害,尤其雨季園區內更易滋生真菌、細菌,園區內易造成病蟲害的大面積暴發。
2.1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發病時會引起葡萄葉片或幼果出現霜狀白霉癥狀。發病初期,葉片或幼果顯現出不規則的半透明油漬狀斑點。防治該病,要做到夏季剪枝,保持較好的通風透光,園區內要做到經常除草、排水,并保持地面濕度,對病原要采取集中焚燒或深埋,也可以用石灰對酸性的土壤進行中和,提高葡萄的抗病能力。園區內要定期清掃。常見防治方法:發病前使用代森錳鋅600~700倍液、波爾多液1:200每10d噴施一次,發病中后期,可50ml靚果安兌7.5kg水進行噴霧,每3d/次,連續2~3次即可,也可采用吡唑醚菌酯等內吸式殺菌劑噴施。如果園區屬大棚種植,在葡萄成果后,白天室溫要保持25~31℃,夜間室溫保持在10~15℃,空氣濕度要低于85%。
2.2 葡萄紅蜘蛛
葡萄紅蜘蛛因繁殖迅速,根治較難,發病時會引起葉片枯萎,并導致大量疾病的傳播。夏季溫度較高時屬紅蜘蛛病情的易高發期,因此在夏季要時刻注意觀察是否有發生,發現發病要即噴灑克螨特藥劑,同時要做好人工檢查工作。春季新枝發芽時要噴施3波美度石硫合劑加0.3% 洗衣粉,7~8月份可以用73% 克螨特對幼苗噴淋,可較為有效地殺滅過冬紅蜘蛛。
2.3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發病時葡萄果實表面可布滿褐色小斑點,最終導致果實枯萎。
每年6~7月屬炭疽病高發期,若發現出現分生孢子,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噴施。
2.4 葡萄虎蛾
葡萄虎蛾主要為害葡萄的葉片,早春發現2cm左右的該蟲過冬蟲蛹,即為葡萄虎蛾災害預兆。當春季發現黑色蠕蟲時,可選擇噴灑殺蟲劑,也可人工摘除。
2.5 葡萄苦腐病
葡萄苦腐病發病時靠近地面部分的葡萄果實會出現紫色斑塊,嚴重時有粉紅至黑色的膠狀物出現,最終造成葡萄果實脫落。
每年7~8月份為該病主要病發期,可以多菌靈800倍液噴施,每15d噴一次,連噴4~5次。
2.6 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發病初期葡萄葉面會逐漸出現細小、淡白色的霉斑點,隨后擴大為白色粉末狀,該病發病嚴重時可導致葡萄植株的整片葉子出現白粉病癥狀。該病不僅對葉片造成傷害,也會對果實造成較大的為害。發病果實可呈現白色粉狀霉變,幼果發病時會導致果實的直接萎縮掉落,果實成長期發病時可導致果實停止生長,出現畸形、硬化等病癥,最終導致果實腐爛。
發病園區要及時清除病原,并需將病原采取集中焚燒或深埋措施。此病應提前預防,預防可采用波美300倍液整株噴施,一般7~10d為一周期,噴施1次即可。發病初期,可采用奧力克(速凈)50ml和大蒜油15ml稀釋于15kg水中進行噴霧作業,2d基本可控制病情的蔓延,之后可采取預防方案,也可以選擇進行藥物控制,在葡萄尚未發芽時采用波美或晶體石硫進行噴施,在每年的6月份發病期,可每15d噴施一次波爾多液,連續2~3次可較好的預防葡萄白粉病的發生為害。
3 水肥耦合實用技術今后發展方向
3.1 進一步研究葡萄需水需肥規律
對葡萄的水肥要進行嚴格的精準管理,因為不同品種、不同樹齡的葡萄的在各生育期所需要的水分和肥料養分有所不同。水肥耦合技術對葡萄產量、品質影響的研究較少,相關問題研究需要進一步試驗。水分和肥料二因素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及其利用效率要充分結合葡萄自身生長的規律特點,要相互男合,協調與匹配。因地制宜、量身打造的水肥耦合技術可調節水分和養分,達到最佳狀態配比情況下,可有較好的協同作用,最佳協同作用可實現以水促肥和以肥調水,實現水肥耦合,可節約用水、減施肥料、達到農藥肥料雙減,對保護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將有重大意義。
3.2 開發多變量水肥耦合技術模型
多數研究者都對葡萄產量與水肥之間的數量關系建立了模型。在目前所建立的水肥耦合模型中,基本上是以水分和肥料為自變量、以產量為因變量建立的二次回歸方程。常規的相關研究存在一些問題,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考慮肥料因素時常以施肥量為研究因子,忽略了土壤原本的肥力,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可達50%,因此只考慮施肥量而不考慮土壤原本的肥力,則會造成水肥耦合模型不準確,不具備通用性,在不同肥力的土壤田塊上推廣應用則會出現不精準的情況。對水肥耦合模型,除建立產量一水分一肥料的二次回歸模型外,還應當建立葡萄生長模型、生態保護模型等,便于進行多變量條件下產量及品質形成因素的分析,為優質健康的葡萄生產提供水肥耦合效應的可調控技術途徑。
3.3 多學科技術交叉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學科單項研究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多學科的交叉應用是目前發展的趨勢。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農藥肥料的大量使用會造成農產品的品質降低,因此水肥耦合技術對葡萄等農產品的提質增效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以及廣大種植物的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和推廣應用,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分析應用技術等,將水肥因子和生態環境進行多學科的統籌管理,建立高效的農田水肥管理系統,從不同層面更加系統地揭示水肥耦合機制,對促進我國葡萄產業向優質、穩產、高效和環保方向發展的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 李雅善.滴灌葡萄不同灌水處理對其耗水規律及品質和產量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