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秉輝
編者的話:
本期與讀者見面的“楊秉輝醫學科普專欄”是本刊嘗試推出的以著名科普專家命名的科普專欄。 楊秉輝,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主編。 2019年獲得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稱號。 除了肝癌專家的身份之外,楊秉輝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普專家。2013年,因為在醫學科普方面的突出貢獻,75 歲的楊秉輝被授予“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科普獲獎第一人。 曾任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第五、第六屆理事長的楊秉輝, 幾十年來撰寫科普文章千余篇,主編科普書五十余冊,如《健康的邏輯》《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癥真相》等等。 他創作的科教電影《肝癌治療的曙光》已在全國上映。 為使醫學科普更具可讀性, 近年來他嘗試將醫學科普寫成小說, 使讀者在愉快閱讀中獲得醫學知識, 已出版長篇醫學小說 《祺東的黃興家醫生》以及3 本短篇醫學小說集。
本欄目的文章都由楊秉輝教授過目并經楊教授本人授權同意刊發。 編輯部也代表本刊讀者感謝楊秉輝教授對本刊科普傳播工作的大力支持。

“心肝寶貝”,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人的生存、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幾乎都從胃腸道吸收,經肝臟的一系列的生化代謝,方能為我所用。所以若稱肝臟為消化系統的中樞、一如心臟為循環系統的中樞一樣,亦不為過。不過,肝臟的功能并不僅僅在于營養的消化吸收,它還有強大的解毒功能,這里的“毒”是泛指一切在血液中已不為身體所需要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 如衰老的紅血球所含的血紅蛋白轉化成的膽紅素在肝臟里與葡萄糖醛酸基結合成為直接膽色素經由膽汁排泄; 嘌呤核苷酸中的嘌呤在肝臟中轉化成尿酸經由腎臟排泄等等。
吃進來的藥物、除直接作用于胃腸的以外,也需經過肝臟的代謝方能發揮作用。 有的藥物經過肝臟的代謝后療效便會下降,甚至失效,所以這些藥物必須通過注射給藥, 以使其直接到達患病的部位發揮作用,當然,這些藥物最終還是經過肝臟的代謝而消除。
酒,準確地說是指酒精,酒精的化學名為乙醇。 乙醇進入腸胃后被吸收進入肝臟, 在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的作用轉化為乙醛, 再由乙醛脫氫酶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若是飲酒過多使兩個酶應接不暇,則乙醇便會在體內堆積,于是發生急性酒精中毒,不過民間只稱之為“酒醉”而已,需待肝臟中的這些酶慢慢清理,方才逐步解毒而清醒。 當然也有中毒過深,未及清理已經危及生命者,此為一。其二,若是后一個、即乙醛脫氫酶不足, 則乙醇轉變為乙醛后不能充分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乙醛便在體內堆積。這乙醛卻是個“細胞毒”類物質,能進入細胞損害細胞內的DNA(脫氧核醣核酸),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肝細胞,所以盡人皆知:飲酒傷肝,長期大量飲酒會引起肝硬化。 這種損傷往往以慢性的行式呈現。其實又何止是傷肝,慢性酒精中毒損腦, 常以認知能力減退、 酒精性癡呆為主要表現;長期大量飲酒者常合并慢性胰腺炎,乃至并發糖尿病;長期大量飲酒損傷心肌,易生心力衰竭……不幸的是據研究:東亞地區、如我國,民眾這乙醛脫氫酶多有先天的不足, 故我國民眾過量飲酒于健康之危害,更勝于歐美人士。
酒精在肝臟中轉化成的乙醛損傷了DNA,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致癌。人體細胞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 新細胞之所以能維持著老細胞的形態和功能,依靠的便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DNA。 這DNA 受到損傷, 新生的細胞便不能維持其正常的形態和功能,細胞產生了“變異”,若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這這些變異的細胞便有可能進一步發生癌變,終于形成癌。
此外,酒在釀造過程中除產生乙醇外,同時也會產生多環芳烴一類的致癌物質混入其中,酒精進入人體后還會增強多環芳烴活化酶、 苯并芘羥化酶的活性,使進入體內的致癌物質“活化”,增強其致癌作用。而且,有些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酒精是一種很好的溶劑。 乙醇對許多致癌物質來說,便是一種很好的溶劑, 使一些致癌物質被溶解后更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故飲酒致癌還不僅是酒精的作用。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過量飲酒與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等的發病皆有關系。有人根據我國民眾飲酒的情況,估計我國的癌癥中約5%應歸咎于飲酒。若以每年新發癌癥350 萬例計,則每年有17.5 萬人應飲酒而生癌。
最近《中華肝臟病雜志》報道一組飲酒與肝癌關系的數據:我國嗜酒者約占人口的4.5%,約為6200萬之數。 大量飲酒者肝癌的風險高于不飲酒者2.07倍,即使為少量飲酒者,其肝癌發生的風險亦高于不飲酒者。 每天飲酒折合酒精量25 克、50 克、100 克者發生肝癌的風險較不飲酒者依次增加為1.19、1.40、1.81 倍。 這份報道中還特別強調了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若飲酒之酒精量每日超過80 克者, 其肝癌發生的風險增加53.9 倍,而糖尿病患者若亦如此飲酒,則肝癌發生的風險增加9.9 倍。 報告中也提到戒酒后可以使肝癌發生的風險每年降低6%~7%,約需經過23年之久,方能達到從不飲酒者的水平。
這組數據頗為發人深省: 一是我國嗜酒者甚眾,嗜酒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明顯增高,極需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二是飲酒與肝癌的關系十分明確,飲酒量越大發生肝癌的風險越高,而且即使少量飲酒,肝癌發生的風險亦有增高。 三是若有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或有糖尿病者大量飲酒,肝癌發生的風險將成數十倍地增加,可謂危險之極。此處需提醒讀者諸君:丙肝病毒感染常呈隱匿性,患者多不知情,而乙肝病毒感染也有較長的“免疫耐受期”。 在此期間患者并無癥狀,肝功能檢查亦多正常,常為患者忽視。即如糖尿病,在我國知曉率不足4 成,即有大量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這些人員如果大量飲酒,如何能避免肝癌的發生?
不過,這份報道也給出了降低肝癌發生風險的辦法:戒酒。而且明確告知:戒酒以后肝癌發生的風險每年下降6%~7%。 雖然要降到與從不喝酒者同等的水平需要23年,長是長了些,但是戒酒之后即能逐步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總是好事。
“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之說在我國流行甚廣,挺之者、貶之者爭論不斷。不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是明確的:即使飲酒對心臟有某些好處,(請注意:不是肯定飲酒對心臟有好處) 考慮到飲酒與癌癥的關系,以及酒精對其他器官的損傷, 不建議飲酒。 “不建議飲酒”似乎說得太婉轉了些,一本國際著名的醫學雜志,《柳葉刀》的社論式評論文章說得就更直接了:最好是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