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梁 吳 江 張宏宇 仲 琦 唐海波(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伴隨著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在關注飲食健康的同時更加關注自身口腔健康, 選擇洗牙、正畸治療、種植牙、口腔修復等的口腔疾病患者數量在不斷增加,使得臨床對口腔醫學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提高[1]。 通常本科院校、專科院校都有口腔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不僅要求其具有學歷,同時還需要具備口腔醫療操作的基本技能以及臨床思維等[2]。 鑒于口腔醫學專業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重視學生的臨床實習管理,合理選擇帶教方法,通過帶教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 鑒于當前臨床實習中可選擇的帶教方法較多,合理選擇帶教方法至關重要,本文結合佳木斯大學2016 級、2017 級口腔醫學本科班學生資料,分析CBCL 教學法在口腔醫學本科生臨床實習中的應用效果,現就有關資料前瞻性分析如下。
教學改革對象為佳木斯大學2016 級 (對照班)、2017 級(實驗班)口腔醫學本科班,每個班級均為40名學生,2016 級:男生24 名、女生16 名,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40±0.36)歲。 2017 級:男生22 名、女生18 名,年齡20~22 歲、平均年齡(21.30±0.38)歲。 所有學生均已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兩組口腔本科學生一般資料差異較小,滿足可比性(P>0.05)。
對照班:按照常規教學方法對本科生開展臨床實習,結合本科生臨床實習口腔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等要求,臨床實習帶教老師依據常規方法開展臨床帶教工作,采用講授式教學法(LBL),即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帶教教師根據帶教計劃講課,完成口腔醫學專業臨床主要知識點理論講授與臨床操作觀摩、見習與實習等, 幫助學生掌握口腔科常見疾病的診療方法、治療要點等。
實驗班:實習中采用CBCL 教學法,具體措施包括:(1)按照本科生臨床實習要求與實習計劃,確定出對應的口腔問題,如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的綜合治療思路、根管治療、種植牙技術、口腔修復技術臨床應用等,常見口腔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口腔疾病的鑒別診斷、口腔疾病的預防等。 確定出相關問題后將其發放給學生, 告知學生通過文獻檢索、尋求他人幫助等不同途徑予以自主學習,通過自學解決帶教教師提出的有關問題;(2)學生分組與討論,將40 名學生分為4 組,每組10 名,并選出組長,由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管理,根據帶教教師提出的問題,小組內部進行不同文獻檢索、資料收集與問題答案總結,小組內部可自行討論,并確定出最佳的答案;(3)病例分析與討論,不同學生根據帶教教師提出的有關問題與討論結果,向教師闡述問題的答案以及自己的想法等。 教師在實習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對不同小組給出的答案予以點評, 并結合臨床真實病例開展實習,促進理論與實踐操作的聯系;(4)不定期考核,通過理論考核、實踐操作、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等方式不定期對實習效果予以考核,鼓勵學生針對帶教過程提出自己的看法。
兩組實習生均進行為期1年的臨床實習,實習結束后評價綜合實習效果。
(1)實習效果,通過理論測試與實踐操作完成考核,均為0~100 分,分值高則對應實習效果越好[3]。 (2)臨床應用能力考核,從文獻檢索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病例分析能力方面評價,每項0~25 分,分值高則能力越強[4];(3)實習教學滿意率,采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方式獲取,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非常滿意與基本滿意計入總滿意率中。
實驗班學生教學后生理論考核成績與實踐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口腔醫學本科生實習效果分析(±s,n=40,分)

表1 不同口腔醫學本科生實習效果分析(±s,n=40,分)
組別 理論考核 實踐考核對照班 85.49±3.25 86.64±3.26實驗班 95.63±2.51 95.87±1.42 t 15.617 16.416 P<0.001 <0.001
實驗班學生實習后文獻檢索能力、 科研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結果均高于對照班,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臨床能力培養考核結果分析(n,%))
實驗班學生對臨床實習帶教滿意率高于對照班,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口腔專業學生帶教滿意率比較(n,%)
口腔醫學本科生作為臨床急需的口腔專業性人才,其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口腔專業學生在畢業后既需要取得學歷,同時也需具備臨床思維以及口腔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能力,更好地解決各類口腔問題,實現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5]。
口腔醫學本科學生在完成理論性知識學習后,還需要進行臨床實習,熟悉實際的醫療環境、不同口腔學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等,對學生后續參加工作與繼續深造教育等都有重要影響。 帶教方法的選擇是影響帶教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6]。 大多數醫院在臨床實習中沿用傳統的LBL 教學方法, 這一教學方法較傳統,沒有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整個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較少, 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求較高,如果學生稍微懈怠,則整個實習成績會大打折扣,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7]。 現有相關研究指出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法、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BL)與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CBL)較傳統LBL 教學方法,更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并具有較多優勢,與此同時,不同教學方法也存在弊端,或多或少對臨床實習效果會產生影響。
CBCL 教學法是TBL 教學法、PBL 教學法和CBL教學法的綜合, 其能夠融合并兼顧不同教學方法優勢,并強調在教學中案例的作用。CBCL 教學法在應用中,能夠突出學生在整個實習中的主動性,教師只是提出相關的問題,具體問題的解決、思路等都需要學生通過團隊協作的形式去完成,這個過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在文獻資料搜集中掌握文獻檢索技巧與方法;帶教中相關問題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而且學生也進行了相關的討論,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避免大量時間用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實習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與監督者,適時地引入臨床真實案例,突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研究結果方面分析,實驗班學生實習后的考核成績、 臨床相關能力培養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班,且實驗班以97.50%的帶教滿意率高于對照組82.50%,綜合性顯示了CBCL 教學法在口腔醫學帶教中的應用價值。 同國內部分文獻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口腔醫學本科生臨床實習中應用CBCL教學法,能夠提高實習效果,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重要的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