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楠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 海口 570311)
腹腔鏡疝修補術較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及切口感染率低等優勢,但術后仍會發生并發癥〔1,2〕。其中血清腫是腹腔鏡疝修補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癥狀較輕時可自行消退,但依舊存在少數患者需要特殊治療,如穿刺引流或手術干預,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3,4〕。因此,對血清腫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相關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的影響因素,以期指導臨床提前對癥干預,改善患者預后。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醫院完成腹腔鏡修補術治療的108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齡60~72歲,平均(64.30±3.18)歲。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5〕中腹股溝疝診斷標準;②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完成;③術前未伴感染性疾病;④均行腹腔鏡疝修補術。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②絞窄疝或嵌頓性疝;③術前有外傷史;④合并腹腔內惡性腫瘤;⑤術前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⑥腹腔鏡疝修補術中轉開腹手術。
1.2術后血清腫評估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并于術后第3、7及30天行局部彩超檢查,任何一次彩超檢查發現積液均為血清腫,參照《歐洲疝學會成人腹股溝疝治療指南》〔6〕中相關標準進行判定。根據此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發生血清腫組和未發生血清腫組。
1.3基線資料收集方法 查閱所有患者病例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疝囊直徑、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難復性疝、疝類型、補片類型、補片固定方式、疝囊處理方式、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
2.1術后發生與未發生血清腫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術后有15例(13.89%)發生血清腫。發生血清腫組手術方式、疝類型、補片類型、補片固定方式及合并高血壓情況與未發生血清腫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發生與未發生血清腫組基線資料比較〔n(%)〕
2.2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將2.1中可能作為影響因素的二分類變量及連續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其中手術方式:TEP術式=1,TAPP術式=2;難復性疝:是=1,否=2;疝類型:直疝=1,斜疝=2;補片類型:普通補片=1,輕量型補片=2;補片固定方式:生物蛋白膠固定=1,不固定=2;疝囊處理方式:橫斷=1,完整剝離=2;合并高血壓:是=1,否=2;合并糖尿病:是=1,否=2,將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狀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并將2.1中比較結果放寬至P<0.2,建立多元回歸模式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方式為TEP術式、疝類型為直疝、補片類型為普通補片、補片固定方式為生物蛋白膠固定及合并高血壓均是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研究指出,腹腔鏡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率并無明顯降低,影響患者術后短期生活質量,嚴重還可能導致感染或補片移位,影響疾病轉歸〔7〕。因此,積極探索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章由賢等〔8〕研究報道,426例腹股溝疝患者行修補術治療術后血清腫發生率為9.4%;黃敏等〔9〕研究報道,91例腹股溝疝患者行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術后有10例發生血清腫,發生率為10.99%。本研究結果較上述研究發生率略高,可能由于本研究中均為老年患者,其人體組織再生、修復能力均逐漸下降,術后創面滲出吸收緩慢而導致發生率略高。可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風險較高,早期明確其影響因素可為臨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方式為TEP術式、疝類型為直疝、補片類型為普通補片、補片固定方式為生物蛋白膠固定及合并高血壓均是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其影響機制:
(1)TEP術式:TEP術式不僅造成的創面較大,增加滲出,且在術后腹膜前間隙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態,不利于滲出的積液排出,長時間積聚易形成血清腫〔10,11〕。而TAPP術式因切開了腹膜,縫合時存在部分縫隙,使滲液可通過縫隙回流至腹腔被吸收,進而減少術后血清腫發生。對此建議,對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臨床需在術前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盡量選擇TAPP術式,以降低血腫發生風險。需要注意的是,TAPP術中縫合腹膜時,縫合間隙不宜過大,避免術后腸管和補片粘連,增加腸瘺或腸梗阻發生風險。(2)直疝:直疝疝囊于直疝三角,呈半球形,基底較寬,疝內容物易突出和還納,因此其疝囊剝離后滲液容易積聚,不利于滲液向周圍擴散、引流、吸收,從而易形成血清腫〔12〕。對此建議,臨床在縫合關閉疝囊的同時,可關閉直疝缺損,或將疝囊回拉后,用釘槍固定在恥骨梳韌帶上。(3)普通補片:普通補片較常見的為聚丙烯補片,其為目前臨床首選的腹壁缺損修補材料,雖具有耐受感染、異物反應輕微及價值相對低廉等優勢,但其不規則表面可刺激并損傷周圍組織,進而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導致滲出增多,增加血清腫形成風險〔13〕。研究指出,輕量型補片用于腹股溝修補術中不僅異物反應輕微,且對組織損傷輕,對降低術后血清腫發生率有一定積極作用〔14,15〕。因此,臨床需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合理選用補片類型,以降低術后血清腫發生風險。(4)生物蛋白膠固定:腹股溝疝修補術中應用生物蛋白膠固定補片,不利于組織滲血、滲液通過補片流入腹腔內吸收,從而導致滲液局限于補片外前腹壁下,形成血清腫〔16〕。對比建議,經查閱相關文獻建議臨床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對于缺損<3 cm的疝,補片可不予固定;而對于缺損≥3 cm的疝,可采用膠水點狀固定或釘槍固定,以減少術后血清腫發生〔17〕。(5)合并高血壓:合并高血壓的患者由于持續的高動脈壓可增加毛細血管壓力,增加積液滲出,因此增加術后血清腫發生率〔18〕。對比建議,對于合并高血壓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臨床應在其圍術期有效控制血壓,以減少積液生成,降低術后血清腫發生率。
綜上所述,手術方式為TEP術式、疝類型為直疝、補片類型為普通補片、補片固定方式為生物蛋白膠固定及合并高血壓均是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影響因素,臨床可早期制定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