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陳
浙江經濟發展必須盡快向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科技—產業—金融”新的經濟循環模式轉變,必須增強發展的包容性,構建起多層次多形態有活力的“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協同體系,為全面建設共富示范區提供強大支撐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有一句話“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2021年11月24日,劉鶴副總理在《人民日報》撰文《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結合浙江未來承擔著中央賦予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使命,未來五年浙江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一次機遇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抓住了國內“短缺經濟”的機遇,通過鄉鎮企業和專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輕工業先導的內生發展模式,涌現出一批敢為天下先的農民企業家和致富帶頭人,有力地推進了浙江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二次機遇是上世紀90年初期,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外向型經濟的逐步開放,浙江充分發揮剩余勞動力豐富、企業家精神活躍和改革意識強烈等優勢,抓住了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以初級加工產品加入全球產業鏈的有利時機,涌現出了一大批極具市場意識的外貿企業和外向型加工企業,逐步形成了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驅動力的發展模式,并在從事外向型經濟領域的群體中迅速完成了第二輪的財富積累,推動了浙江人民群眾進入了第二輪共富進程。
第三次機遇是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和房地產市場化啟動的時期,全面加快了浙江城市化進程。一方面在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改善居住需求的同時,另一方面通過地方政府主導“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財政收入+產業政策扶持+人口加速集聚”的特殊制度安排,充分發揮了在傳統銀行融資模式下房地產作為金融加速器的特性,逐步形成了以房地產增值為核心驅動力的內生式發展模式,從而在20多年時間里實現了浙江人民群眾的名義財富快速增長。
第四次機遇是21世紀初興起的互聯網科技革命,浙江通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涌現出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一批世界級企業,初步形成了“科技產業+資本市場+人才集聚+公共服務”的新循環體系,并培育了一批高凈值人群并帶動了浙江新一輪的財富增長。

浙江進入21世紀以來以數字經濟為龍頭的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越來越成為全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導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當前浙江經濟增長的主驅動力來看,以房地產為核心的經濟形態仍占據主導地位。比如,從消費端來看,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房貸占家庭總負債的75.9%,估計浙江居民財富中房地產的比重接近甚至會更高;從投資端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三大投資中制造業投資占總投資比重為18.9%、基建投資占比為21.9%,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則高達44.8%。
在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2022年乃至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以房地產市場和土地財政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日漸式微。浙江在未來五年將會面臨經濟發展主動力切換的突出問題。當然,以數字經濟為龍頭的新經濟一定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來源。但隨著國家對規范資本發展和反平臺壟斷等措施的出臺,浙江數字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的調整和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
而且,由于浙江長期以來在科技基礎設施、金融市場建設等方面的相對不足,上述這些短板將在未來一個時期成為制約浙江未來產業引進培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浙江在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經濟新循環的主導鏈條上還有很多缺失和不足的環節。因此,未來五年浙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2022年乃至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以房地產市場和土地財政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日漸式微。
從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看,每一個發展階段新的主導模式都是從原的發展模式中孕育壯大的,而且新的主導模式與原有發展模式可能會在同一個區域經濟體內長期共生共存;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不同,在發展主導模式上也需要有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存在。因此,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包容性是提升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
如何在制度設計、機制運行和政績考核上給予地方發展更有效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發展探索的容錯機制,有效地平衡好不同發展模式之間的循環互動,構建起多層次多形態有活力的“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協同體系,是當前構建“活力浙江”的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