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曉飛
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浙江要把握好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度效,以穩進提質為導向,打好穩中求變、穩中出新、穩中爭先、穩中向美組合拳,積蓄變革奮進的競爭勝勢,塑造面向未來的發展優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穩進提質,增強發展動能,培育新增長點。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浙江要把握好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度效,打好穩中求變、穩中出新、穩中爭先、穩中向美組合拳,在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上行穩致遠,努力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條件下、復雜嚴峻挑戰中積蓄勝勢先機,不斷開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境界,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
穩進提質的時代大勢在于高質量發展,在于穩中求變、變危為機。世界激蕩變革形勢嚴峻,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高質量發展成為突破重重危機、贏取勝勢先機的必然選擇。必須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制造方式轉型、企業組織形態變革、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等方面下功夫,加快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不能再沿著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要穩健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對標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業,加快整治提升低效工業用地。搶抓碳達峰碳中和時代紅利,發力低碳行業,著力放大智能電氣“鏈群協同”優勢,培育發展新能源、新型儲能裝備產業,提升發展節能型智能硬件、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綠色家具、智能家居、時尚美妝產業。
打好穩中求變、穩中出新、穩中爭先、穩中向美組合拳,在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上行穩致遠。
加快推動生活生產方式轉型。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供給體系優化需求為導向,推動“城市大腦+未來社區”“科技大腦+未來實驗室”“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教育大腦+智慧學校”“健康大腦+智慧醫療”等核心業務場景迭代升級,釋放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超高清視頻、進口替代、銀發經濟、衛生健康服務等領域消費潛力,增加高品質產品(服務)有效供給。組織實施數字化轉型、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服務型制造、產品升級改造等項目,系統推動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優質化轉型發展。培育數字化改革、碳中和、服務制造、優質制造等領域的工程服務商,開展系統集成、模塊定制、一站采購的改造服務,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要在戰略科技創新、產業鏈協同創新、企業全面創新、全球創新合作上下功夫,在科創高地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卡脖子”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產業鏈協同創新、高價值專利、高技術產業等領域形成硬核成果。
加快推動企業組織形態變革。企業要主動深化管理變革、組織變革,優化形成后臺穩定有序、前臺敏捷靈活、上下游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建設萬物互聯、數據驅動、智能主導的高韌性智慧企業。企業家要傳承弘揚新時代浙商精神,全面提高把握國際規則、管理風險和不確定性、搶抓高質量發展機遇、發揮資本積極作用的能力,在電氣機械、通信電子、光學設備等高度整合行業中尋找并購重組的機會,在制藥、汽車、通航、油氣等全球化潛力較大、國際貿易屬性較強的行業中尋找價值鏈全球布局的機會。
加快推動政府治理方式變革。聚焦政府部門核心業務、生產生活重大共性需求,持續深化“浙里辦”“浙企服務”數字化改革,優化立體式、可視化的“政策總需求-政策總供給”閉環,高效匯集產業政策需求,高效匹配企業、精準推送政策,解決“政策不聚焦、發力不及時、企業用不好”等問題。聚焦“創新-資金-人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要素配置與最優投入組合,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碳效碼、一鍵找園等數字化改革,構建政府側“要素投入-產出”微觀閉環,打好穩增長政策組合拳。從政策評估、改進等需求出發,持續深化企業碼、惠企政策平臺等數字化改革,構建服務側“制定發布-執行監督-績效評估-改進反饋”,提高推送精準程度、資金撥付效率、企業政策需求暢通性及時性,推動政策迭代發力。
穩進提質的力量源泉在于競爭力提升,在于穩中出新。全球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期、加速突破期,浙江成為中國第三大研發經費投入省份,但與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各地要在戰略科技創新、產業鏈協同創新、企業全面創新、全球創新合作上下功夫,在科創高地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卡脖子”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產業鏈協同創新、高價值專利、高技術產業等領域形成硬核成果。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省級科研攻關項目、90%以上的重大創新平臺,取得了高端射頻芯片、傳染病防治、結構生物學等一批硬核成果。要協同推進省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建設,支持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打造勇闖創新“無人區”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建設,夯實三大科創高地策源優勢,在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一批打破壟斷、填補空白、引領未來的硬核成果。
培育領導高效創新的企業主體。疫情影響下,中國在效率驅動型創新、客戶中心型創新上的全球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加快從“汲取先進創新”向“領導高效創新”轉變。浙江企業要加快從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向高素質工程師優勢轉變,力爭在大宗化學品、紡織、電氣機械、建筑機械、軟件、家用電器、家居用品等領域形成領導高效創新的能力。扎實推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穩固有利于激發高效創新活力、有利于優化制造業生態系統的產業創新體系。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布局建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撐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成長為高效創新生力軍,進一步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擴大到全部科技型中小企業。
開發高價值專利、發展高技術產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并首次將“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平臺型企業、大企業大集團要抑制在“小攤小販”穩就業穩民生領域的低水平創新沖動,要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生命健康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造和儲備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價值專利。各地政府要真正把優勢資源配置到最緊迫最急需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加快發展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提高科技創新效能。
穩進提質的使命責任在于現代化先行,在于穩中爭先。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是浙江創造新發展優勢、繼續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重點要在數字賦能現代化先行、產業體系現代化先行、文化建設現代化先行上取得標志性進展。
建設數字變革高地。發揮數字經濟增長引擎作用,發展信息消費拓展內需空間,發展數字貿易打開外需空間,建設5G、千兆網絡等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擴大有效投資需求。以超常規魄力保障數字安防、集成電路、高端軟件等產業鏈自主可控,在數字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形成局部領先優勢和非對稱反制能力。提升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醫療裝備、智能家居、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產業。提升數字安防、高端軟件、網絡通信等產業競爭力,做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光伏、柔性顯示器等產業。
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推進新興產業、優勢產業、未來產業“成鏈成群”發展,實施一批產業鏈強鏈補鏈暢鏈項目、產業鏈招大引強項目,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省級新興產業群,不斷優化“415”先進制造業集群、標志性產業鏈。聚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優勢,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廚電基地和智能衛浴基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國際一流的現代紡織和服裝產業基地、世界一流的現代綠色石油化工基地,提升建設國家重要的醫藥產業智造基地、大交通裝備制造基地、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推進建設國家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
建設新時代文化高地。加快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優化提升文化裝備制造業、數字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傳承振興筆墨紙硯、絲瓷茶劍、中藥、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精心選育珍珠、木玩、眼鏡、化妝品、小家電等若干新興“基業長青”品牌,支持開發個性化、輕奢化、智能化、宅家化新產品,讓“90后”愛上浙江文創產品、愛上“國貨新潮”品牌。
創造新發展優勢,重點要在數字賦能現代化先行、產業體系現代化先行、文化建設現代化先行上取得標志性進展。
只有實現穩進提質,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要凝聚全社會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強大力量,充分激發全體人民促進共同富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在應對不確定風險中守好全省人民幾十年奮斗積累的財富。

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在應對不確定風險中守好全省人民幾十年奮斗積累的財富。
優化資源配置、要素分配,聚力做大蛋糕。實施“全要素精準直達最優項目”機制,有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的用地、用能、資金等資源配置需求。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模式、現代產業體系和企業發展生態,實施以促進共同富裕為導向的新一輪擴大有效投資行動。山區26縣要念好新時代“山海經”,海島縣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臨港產業。強化國有資本推動共同富裕戰略功能,促進全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生態最優省,破解企業競爭力提升和勞動報酬占比雙提升難題。建立健全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制度,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
擴中提低,消除鴻溝,凝心切好蛋糕。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激發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高素質農民等重點群體增收潛力。規范發展快遞、外賣、網約車、網絡主播等新業態,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規范發展財富管理行業,全面拓寬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鼓勵上市公司提高現金分紅比例,支持企業實施靈活多樣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規范發展平臺經濟,引導平臺經濟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實施全民共享數字紅利行動,制定消除數字鴻溝的政策機制。
除險保安,扎牢口袋,全力守好蛋糕。著力在債務風險、糧食安全、投機炒作、能源安全等方面打好防御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穩妥化解隱形債務、地產債務、影子銀行、亂辦金融、企業盲目擴張及非法集資等金融領域風險,發展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產業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保障能力,綜合運用聯合集采、套期保值、有序備貨、產業延伸等方式應對大宗原材料價格波動,發展電源側儲能、電網側儲能、用戶側儲能、獨立儲能、清潔能源、能源與節能技術裝備等產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著力在疫情防控、穩外貿穩外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方面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環節、重點企業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