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林徽 唐學朋 符茜
浙江作為“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具有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良好基礎。要抓住數字化發展的機遇,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浙江具有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良好基礎。《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浙江發展的優勢究竟在何在?下一步應怎樣利用業已形成的優勢推進“雙碳“目標實現?本文就此作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對策建議。
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在全國處于較低位置,說明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浙江始終處于低碳發展的道路上,在低碳發展方面具有較好的歷史基礎。但是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意味著浙江省和杭州市需要在增加碳匯、減少碳排放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實現碳中和目標。

圖1 1997年至2020年浙江省碳排放強度

圖2 1997年至2020年浙江省碳排放總量
生態建設領先。早在21世紀初,浙江省就關注到了生態環境問題,在綠色生態發展領域積累了較多發展經驗。近年來,浙江省堅持以“八八戰略”為指引,從“綠色浙江”到“生態浙江”,再到“美麗浙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備了構建碳中和示范區的政策基礎。浙江省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較大先行示范作用,推進全過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在政策支持下,這浙江省也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省,率先步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快車道,成為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
規劃方案清晰。在2021年5月31日發布的《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中,浙江省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上持續加碼。該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為了有效部署全省早日實現碳中和的終極目標,浙江省還率先頒布了《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落實具體技術路線圖和行動計劃,并提出浙江將于2025年實現碳達峰、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預計比國內總體實現碳中和要早整整30年,具有重要的引領帶頭作用。
多方力量凝聚。浙江省作為長三角重要的組成地區之一,目前已經加入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共同體,致力探索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新格局。共同體的成立必將凝聚各方力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長三角地區的綠色生態發展添磚加瓦,助力長三角地區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
能源領域。近年來,浙江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逐漸將能源消費由高碳轉向低碳甚至零碳。與此同時,浙江新能源使用位居全國前列,在能源替代環節能夠做到先行示范作用。浙江建有中國最早的核電基地浙江秦山核電,浙江三門核電、三澳核電也在陸續建成投產中,2025年后核電對煤電的替代速度將加快,促進浙江省進入“碳替代”期。浙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也有著矚目的成績,具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12月建成的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綜合效率高達79%。浙江在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技術水平上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浙江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7萬輛,占全省汽車產量的6.1%、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5.3%;全省共有12家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已批復產能65.4萬輛。、
工業領域。從制造業部門來看,浙江在節能減排攻堅戰中成果顯著,有較為清潔的工業發展基礎。據統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2019年提升至81.3%,2020年受疫情影響降至79.1%,三、四季度分別為81.0%、82.7%,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浙江還注重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從建筑業部門來看,浙江已經在多地展開了低碳乃至零碳建筑的嘗試。通過使用低碳、輕質、循環建材和工業化建造體系減少建材用量,并搭建超低能耗的建筑設備和能源智能控制系統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建筑可以不需要外部能量輸入,實現能源自給、智能溫控獨立循環。從交通領域來看,浙江交通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在全國率先為高速公路上線運用雙碳數字化能源管理平臺。通過智能傳感器、云計算及大數據等技術、設備,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高速公路的能源數據并分析能源去向,實現能耗精細化管理,為精準“降碳”奠定基礎。
綠色技術。從短期來看,依靠減少碳排放能夠更快實現碳達峰,而從中長期來看,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增強碳吸收能力才是關鍵,特別是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最終實現碳排放和吸收量的平衡。近年來,浙江綠色技術專利逐年增長,截止到2020年共有8.86萬件,居于江蘇、廣東和北京之后。浙江還設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將有效激發綠色技術創新活力,促進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
林木資源儲備豐富。隨著美麗浙江建設持續推進,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浙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據統計,到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1.15%,位居全國前列。現有森林植被總碳儲量28070.43萬噸,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6845.55億元,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近些年來,浙江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地更凈,成為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省驗收的省份。
清潔能源開發潛力大。浙江在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浙江沿海及其島嶼的風能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最大風能資源區,有效風能密度為200-300W/㎡,有效風力出現時間百分率達80%-90%。盡管浙江的太陽能資源優勢不明顯,屬3-4類資源地區。但是,浙江在農光互補(太陽能溫室大棚)、漁光互補、茶光互補、菌光互補等太陽能的有效利用和創新性探索,為有限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樹立新樣板。目前,浙江已成為全國光伏制造產業和分布式光伏應用的第二大省,為浙江碳達峰碳中和增添底氣。
碳測量數據信息完備。浙江是全國第一批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省份,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的指導下,由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了近10年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量的數據。尤其是2017年開展了全省各地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初步掌握了全省11個地市的碳排放結構、特點和底數,這些碳排放基礎數據,能夠支撐碳考核、輔助碳決策、服務碳交易。
生態友好型經濟結構。從浙江目前的經濟發展結構來看,高新技術產業較為發達、第三產業比重較大。這說明浙江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友好程度更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具有較高水平。2020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從2015年的4.1∶47.4∶48.6調整為3.3∶40.9∶55.8。浙江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結構邁向中高端。2020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提升至15.6%、59.6%、44.2%和33.1%,八大高耗能產業占比降至33.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旅游、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等八大萬億產業不斷壯大,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9年達到50.7%。
綠色金融工具支持。浙江具有活躍的金融市場,能夠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近些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為企業持續提供綠色貸款支持。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浙江省內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碳排放權可抵押貸款,在促進金融機構自身資產結構低碳轉型的同時,助推企業節能降耗,引導實體經濟綠色發展。浙江成功發行了全國首單綠色永續碳中和債,專項募集資金用于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綠色建筑等低碳減排領域。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可以將互聯網流量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政務等領域均表現出強大推動力,逐漸成為引領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從全球范圍看,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疫后經濟恢復的強動力,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動能。浙江是全國數字經濟先行省份,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數字中國戰略思想的重要實踐地。近些年來,浙江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全省數字經濟發展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信息經濟發展示范區、首批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政府治理水平高。浙江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掌上辦事”,浙江省政府不斷刷新政務服務速度,持續推進政務數字化改革。近些年來,浙江省政府數字化轉型走深走實,“浙里辦”“浙政釘”“浙里督”迭代升級,推出了一批場景化的多業務協同應用,“互聯網+監管”持續推進,初步建成“掌上辦事之省”“掌上辦公之省”。
促使智能終端產業做大做強。加強對龍頭企業自主品牌的支持,推動企業從代工向自有品牌轉化。以龍頭企業和整機制造企業為核心,加強產業鏈的完善和延伸,扶持平臺型數字企業發展,積極引進終端設計企業,完善配套體系。
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支持優質數字經濟企業開展并購重組,助力數字經濟企業做大做強,在數字經濟領域遴選出一批技術基礎好、產品有市場、產業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打造軟件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積極布局數字經濟新增長點,謀劃互聯網產業基地與智能制造基地,重點發展虛擬現實設備及人臉識別、機器人及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力爭形成一批細分領域具有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產品。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以若干個傳統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依托龍頭企業、集群研究院、行業協會等,選取具有地區特色的企業為突破開展產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探索建立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集群資源共享、高效協同發展。
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依托重點農業平臺,建設一批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園區),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發展精準農業。推廣應用養殖環境的智能化監控、自動投喂、糞便自動清除設備,推廣農業播種、施藥、采摘、肥水實施等農業機器人。
推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數字化社會服務。以建設“數字社會”為目標,推進數字技術與社會服務、民生服務深度融合,提升就業、教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數字化能力。
培育數字化服務和共享經濟新業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與地區優勢資源服務供給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數字化服務新業態,促進電子商務向一、二、三產業全面滲透。
強化數據驅動,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依托建立的數據資源管理體系,探索建設行業互聯網云平臺,推動“大數據+”,圍繞旅游、城鄉治理、民生消費等開展大數據應用創新。推動“城市大腦”區縣中樞系統建設,開展大數據試點示范應用,用數據驅動治理精細化、民生普惠化、產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