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紅秀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全國掀起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的熱潮。作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的重要文件,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二十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引發全球范圍內人們的深刻解讀。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方面,學習二十大報告的體會,可概括為四句話:“實踐成果講夠;理論探索講透;信心挑戰講足;征途穩步變奏”。
報告全面回顧了過去五年和十年取得的成就,特別是通過對比十年間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局面的變化,系統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經驗,總結了新時代16個方面的偉大變革。
經濟發展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提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多,由人民幣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提高到18.5%,增加了7.2個百分點。十年間經濟年均增速達6.6%,遠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速。近期世界銀行披露,2021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11890美元,較2012年增長1倍,全球排名也由第112位升至第68位,提升了44位。這一時期全球化逆轉、地緣沖突迭起,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反復,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中國經濟卻充滿韌性和活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3——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總和的25.7%。中國對外貨物貿易在全球占比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穩居第一;年度實際使用外資由人民幣7000多億元增至1.15萬億元,境外投資存量由不足6000億美元增至2.7萬多億美元;2018年至2021年,外資累計凈增持中國境內股票和債券超過7000億美元,年均增長34%。
經濟發展已使全體人民真正得實惠。十年間,中國人均GDP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翻番,分別從3.98萬元增至8.1萬元、從1.65萬元增至3.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增至78.2歲;通過打贏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改造棚戶區住房4200萬套,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
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帶來的成就,越來越構成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也越來越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第一推動力: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4%,比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以全新的視野深入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報告闡述了建黨百年紀念時所總結出來的“六個必須堅持”,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二是“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指出中國人百年奮斗史,“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堅持四個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三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指出以守正“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以創新“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四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提出“要增強問題意識”,“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五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再次明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要求把握好“五對關系”,提高“七種思維”的能力。六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提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黨的十八大開啟的大膽探索,到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總結歸納,內容日臻豐富完善。這一探索得出“兩個結合”的重要理論經驗,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報告也冷靜、理性地指出了當前我國面臨的問題和未來可能出現的重大挑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方面,報告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等。
對于未來前景,報告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報告坦承“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因此深刻提醒“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但正如報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使我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首先,城鎮化持續推進,工業化加快升級。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4.7%;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其次,我國產業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十年間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由9.4%和28%提高到15.1%和32.4%。再次,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大國重器亮點紛呈:天問一號成功“落火”,嫦娥四號首探月背,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C919大型客機獲得型號合格證,等等。
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涉險攻堅,堅決破除了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國家治理的制度更加成熟也更加定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現代化進程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社會基礎,根本不可逆轉。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有足夠的信心。
穩定預期才能堅定信心。要深刻把握二十大報告中的“變與不變”。中國現代化進程,是近代以來幾代人接續奮斗的過程,目標方向和團結努力都考驗著每代人的戰略定力,藍圖規劃需要一以貫之、“一錘接著一錘敲”。報告明確指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當然也沒有變。報告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申“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但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許多重大問題更多地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強調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今后的發展要以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決不能簡單以增長率論英雄。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報告的部署包括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等。鑒于百年大變局下各種風險挑戰,統籌發展和安全問題有時局面會很嚴峻。近年來強調金融安全、產業鏈安全,這次報告還就科技自立自強也提出了要求。
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報告的一個重要亮點,是全面闡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并分別就未來五年、十五年和三十年進行一系列的戰略部署。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任務,牢牢把握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增強信心,在中國式現代化征途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