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效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勝利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二十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反響。報告內容精彩紛呈,筆者就報告中強調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談幾點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對新時代十年來我們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過去五年來的主要工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更是新時代十年來的重大變革。十年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和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其核心要義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與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這“十個堅持”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和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正是由于我們在近十年來堅持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而且我們還在國際上作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
習總書記在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顯然,習總書記在報告中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重大安排部署,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部門應當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雙碳”等目標實現,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守好“中華水塔”,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唱響新時代“山西好風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環保為民,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力量解決百姓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著力將生態環境“問題清單”變成人民群眾的“幸福賬單”。
近年來,金融業在服務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中央銀行與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各金融機構制定了相應的綠色金融發展機制。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的綠色貸款余額接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中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了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余額達1.1萬億元。
中國的綠色發展的方向已經明確,這也意味著大量的金融需求。為落實“雙碳”國家戰略、推動節能減排,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風電、光伏、水電等綠電裝機已超過10萬億千瓦時,傳統高碳行業加速綠色化升級改造,新興綠色低碳企業在碳捕捉、碳利用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都將產生新的投融資需求。據中國人民銀行測算,2030年前我國碳減排每年需要投資2.2萬億元;2030——2060年,每年需要3.9萬億元投資。因此,金融部門應在支持綠色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我們也應當看到,在綠色金融發展中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一些企業在向低碳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較大風險,金融機構還存在碳捕集技術等能力不夠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金融機構本身也面臨可持續發展的風險,金融業還存在著諸多金融亂象。習總書記強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綠色發展,金融業本身存在一個綠色發展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就提出了研究和發展生態金融的需求。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的產生基于人類對于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自然資料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生態文明的基礎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含著生態產業,而生態產業將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縱向結合,將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橫向耦合,將生產基地與周邊環境納入整個生態系統統一管理,謀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廢棄物向系統外的零排放,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和產業生態系統之間共生的網絡。生態產業橫跨初級生產部門、次級生產部門與服務部門,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服務業,生態服務業里必然包含生態金融。
生態金融是生態文明下的金融,是共生、包容、綠色、循環、可持續的金融,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融。金融活動和自然生態一樣,遵循著相同的規律。金融運行在一定層面上遵循著自然生態的各項規律,各種要素、參與者組成縱橫交錯、復雜關聯的鏈接和體系,具有系統性、循環性、融合性,資源流動守恒、開放。大自然有雷雨風電、四季變化,金融也有競爭秩序、正常運轉和各種行為及現象。金融亂象是違背金融規律的經濟金融活動。就像大自然遭到破壞,如過度開采和濫采濫伐要受到颶風、洪水、地震報復一樣,過度金融化也必然導致風險和損失,甚至災難和危機,直至修復找到新的平衡。當資金大量集中于某一領域時,高額利潤最終會轉變成潛在危機,如過去三十年間,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占用了中國絕大部分金融資源。顯然,過度金融化帶來系統性風險,這就是金融生態不平衡的表現。
生態金融是一個包括金融產業、環境與制度等復雜的、多學科交叉的新研究領域。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要認識經濟規律,熟悉自然規律和生態價值。生態金融的研究在于探索高質量的金融發展之道。宇宙規律是普適的,無論對自然、文明、經濟抑或金融,一樣都有牽引指導的作用。生態金融研究未來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第一,探索理論。主要從自然、歷史文化和馬克思經典中發掘尋找生態金融的基因,包括對中國先哲天人合一等思想的萃取、對當代和諧發展的思考,以及對西方理論的揚棄。第二,發現規律。尤其是探索自然生態規律與金融發展之道的共性。第三,研究生態金融實務。包括綠色金融,雙碳革命、碳中和、碳捕集技術與碳交易、金融支持環保、ESG、可持續發展。第四,分析生態金融案例。包括生態資源轉化、生態修復、生態金融產品創新、水利新基建、生態場景搭建等。第五,對當前金融問題做生態學解釋。研究分析即將到來的房地產困局的金融邏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與金融支持匱乏,中小銀行危機根源,科技與金融良性循環發展的困惑,區域發展不均衡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普惠金融的公平性與包容放開對資產質量的影響。第六,生態金融的未來。包括生態金融創新、科技進步應用、生態進入監管、風險、安全及國際合作等。
生態金融需要依托數字技術和科技進步實現金融、經濟和產業的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未來,科技將在生態金融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視為金融生態化、數字化轉型的“轉化酶”。通過追求建立生態金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促進金融和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習總書記在報告中向我們描繪了2035年的綠色發展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我們相信,生態金融必將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相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