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長春師范大學 黨委宣傳部,吉林 長春 1300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時刻關注國家時政動態,適時把握育人契機,與日常實踐活動進行有機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過各種公開方式、公共場所進行的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2]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過含蓄、隱蔽的形式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無意間受到觸動、震動、感動。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應緊跟時代步伐,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為方向,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深度挖掘新媒體的育人功能,優化育人資源,營造育人情境,凈化育人環境,進而實現隱性和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同向育人。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具有明確的教育內容、實施方案和教育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將教育者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加以隱藏,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道德素養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蘊含的育人理念、思維方式、多維視角對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地規避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和針對性。“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的實踐存在進行研究,而不是從方法、課程或資源等單一方面的研究”[3],符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均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教育過程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隱藏性。高校在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通過含蓄的教育形式,深入發掘社會實踐活動蘊含的育人元素,并將其巧妙地融入思 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進而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擴大實踐活動的影響,實現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度的穩步提升,使更多的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不斷提升政治素養。
從教育形式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間接性。高校在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將愛國主義要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將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融入校園環境中,其教育形式不是公開的、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內隱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間接性有助于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緩解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矛盾,通過含蓄的教學方法、柔和的教育形式、間接的育人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展現出“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浸潤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巧妙地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更具感染性和啟發性,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決定了教育過程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高校要長期引導大學生參與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其持續受到思想熏陶和精神洗滌。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又要充分發揮自身特性,通過豐富、靈活的教育方式將育人元素融入育人活動中,使大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升華。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高校在探尋教育載體時需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差異性,以便推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綜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特性,將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以巧妙的方式融入教育活動中。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明確的教育理念為基礎,以恰當的活動內容為載體,以“潤物無聲”的形式為手段,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目的,通過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深度認知,豐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拓展思想政治育人的時間和空間,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便捷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交往”[4]。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拓寬了教育路徑。新媒體育人資源為高校優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供基礎,新媒體教育路徑為營造隱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提供載體。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應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大力拓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促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夯實基礎。
隨著“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視頻和移動客戶端的廣泛使用,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已經與新媒體相互交融。高校必須跟緊時代步伐,利用新媒體的育人功能,優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首先,依托新媒體平臺,發掘微博、微信、微視頻中符合時代氣息且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梳理、甄別其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將之有機融入不同類型的育人活動中,充實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次,及時梳理學校的政策信息和校園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實踐活動信息,并將之上傳至校園的各類微信群、QQ群等,使學生了解學校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最后,從學習、教學、科研、生活等方面挖掘學校的優秀人物事跡,并將有關事跡拍攝成宣傳片,上傳到學校的新媒體網絡,通過榜樣效應影響到更多的師生,起到以點帶面的育人效果。總之,依托新媒體平臺優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開展豐富多彩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礎。
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多維度地傳播與渲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升大學生對教育活動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隱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首先,以紅色歷史為切入點,梳理紅色經典影視作品與大型紀錄片中的精彩片段,剪輯出多部視頻作品,并依托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例如,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時間節點持續播放相關的視頻作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煥發大學生的拼搏精神,使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其次,以校園文化為導向,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校園人文景觀相融合,使大學生立體化地感受校園的文化氛圍,接受教育活動帶來的積極影響,孕育濃厚的家國情懷。
大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能夠更自由地展現自我,在網絡互動與交流中表現自己真實的想法,其中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落后的。高校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大學生網絡輿情動態,宣揚積極向上的言論和行為,及時扼止不正當的言行舉止。高校可以依托新媒體平臺,建立網絡輿情監管機構。首先,機構專職成員由固定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擔任,實現師生共監共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凈化育人環境的同時凈化自身。其次,機構設置監管和反饋兩個渠道。監管渠道由機構成員負責,進行日常網絡輿情監管;反饋渠道由廣大師生組成,在校師生均有權限通過不記名的方式反映網絡中的不當言論,有效擴大監管范圍,對師生起到警示作用。最后,依據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教育,使學生受到正面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總之,隱性思想政治育人環境的凈化可以保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運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高校的核心工作。高校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根據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現實狀況,靈活運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新媒體視域下,應通過梳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的優勢,以優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基礎,以營造隱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為手段,以凈化隱性思想政治育人環境為保障,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進行深入探索,豐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