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韻,伍度志,包 玉
(1.重慶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重慶,401320;2.重慶財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重慶,401320)
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及教育領域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持續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要求。[1]近年來,各地高校主動適應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2]其中,校政合作模式愈發受到各地高校和政府的重視。然而,受體制約束和運行機制等問題的影響,當前我國校政合作仍處在淺層合作階段。如何結合專業學科性質,充分利用并穩固校政合作建設基地資源,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內外研究者對校政合作教學實踐模式的探索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國外對校政合作教學實踐模式的探索相對較早,主要包含校政合作的演化趨勢研究及校政合作的具體形式探討等。例如,Etzkowitz提出了“高校—產業—政府關系三螺旋理論”,即通過高校、企業與政府三方主體的合作共同推動知識創新及成果轉化,以此相互促進,螺旋上升。[3]國內研究者主要圍繞校政合作的模式構建與機制探索進行展開:譚吉平圍繞校政合作辦學運行機制進行探討[4];宋志敏基于“項目驅動化”角度探索政校企合作聯動機制[5];劉金存根據內在動力要素構建與創新“政校合作”的動力機制[6];董良峰等人結合“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7];楊文等人從校政合作面臨的困境出發,指出校政合作的必要性[8];曾秀蘭通過搭建“立體化”實踐教學平臺,構建“階梯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9]。這些研究主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項目驅動、產學研合作等開展,涉及領域涵蓋公共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檔案管理等。既有研究側重于校政合作的機理和機制探索,但對雙方形成穩固長效的依托載體的相關研究則相對欠缺,急需探索校政雙方互相搭建運行平臺和基地、相互依托建立更為牢固的合作架構的研究。
鑒于此,本研究以重慶財經學院經濟統計學專業與統計局共建實訓基地的具體實踐為基礎,探討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校政合作實踐教學模式,以期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發揮應用型本科高校獨特辦學優勢,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發展。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需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與自身辦學理念,尋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其中,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能夠幫助高校提升人才應用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幫助地方政府部門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兩個現實問題,從而實現校政雙贏。校政合作是指高校與政府之間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等方面的多維聯動,其本質是一種協同育人的教學實踐創新模式,其內生動力源自地方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的基本職能與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外生動力源自國家政策與經濟發展現實需求。[6]這一模式符合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構建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理智選擇。[10]
校政合作以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為基本理念,通過高校在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實訓基地、地方政府部門在高校建立培訓與成果轉化基地,即校政雙方共建“雙基地”的形式,形成穩定多元的合作形態與共贏機制,可以有效激活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多重功能,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雙基地”建設可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支持高校辦學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校—政”發展良性互動。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多重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應用性,因此,高校應更加注重訓練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經濟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高校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部分高校也因此在課程設置環節盡可能地融入了實驗性教學。然而,受課堂內實驗素材的局限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目前部分高校仍過度依賴于課堂教學。“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此傾向依然存在。[9]學生參與實訓環節的局限性導致理論、實踐與應用不能較好地融合,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的實驗教學多為驗證性實驗,實踐教學環節表現出碎片性與獨立性的特點,即學生運用教師指定的方法,采用專業軟件進行模擬分析、得出結論,以證明這個方法或模型的有效性。這類實驗只能提高學生使用專業軟件的熟練度,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1]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依托具體實戰訓練提升學生系統性、綜合性的分析能力。以經濟統計學專業為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更多傾向于讓其分領域、分模塊地完成實驗與分析,但對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經濟問題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并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基于統計分析軟件建立模型,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以及展現項目和演示項目的能力則難以顧及,而這些綜合性能力才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需要具備的能力。
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各地應用型本科高校紛紛與行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但是整體合作范圍較小,層次較低,搭建合作關系主要依靠教師與企業間的個人關系,難以形成常態化、有效的合作機制,合作效果欠佳。[12]這一問題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習崗位與專業的相關性不夠緊密,許多學生在企業基地并未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對提升專業能力的針對性不強;二是受企業業務需求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基地對學生實習需求的穩定性不夠,難以規律地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導致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利用率有限;三是圍繞專業學科建設和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不夠深入,難以實現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需要。
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習主要采用集中實習、分散實習兩種方式,其中大部分學生選擇分散實習,實習環節的效果得不到充分保障。同時,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習環節考核方式主要是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習手冊進行評分,并不能及時、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效果,導致實習環節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造成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難以真正達到從實踐中學習提升能力的目的。[13]因此,在實踐環節的考核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找到一個適合對學生實踐環節的成績進行動態評價的考核方式。
鑒于此,以校政合作為依托,拓寬實踐教學要素與范圍,深入實訓“雙基地”平臺建設,創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和校政合作雙贏機制,探尋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大數據時代,傳統教學模式與實踐教學要素已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要素,發揮校政合作“雙基地”優勢,全方位拓寬實踐教學要素范圍。以重慶財經學院經濟統計學專業為例,第一,其聯系統計局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通過參與統計實務,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教師則在帶領學生了解政府部門的實際工作需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新思路,豐富教學素材。第二,在校政合作協議基礎上校政共同申報科研課題,并分解任務,將項目內容抽象為數據分析和統計研究問題,再讓學生參與研究,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重慶財經學院經濟統計學專業以重慶市統計局為橋梁,搭建與其他部門或相關企業的合作交流平臺,以解決當地現實經濟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為重慶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校政合作需以某種合作形式為樞紐,從而實現校政雙方合作要素的深度融合。具體方式為:在“雙基地”實踐教學要素的融合方式上,將間接型與融合型合作形式結合起來,構建“間接—融合”交互式校政合作模式,實現校政雙方的全方位合作。[14-15]其中,間接型合作形式主要為地方政府部門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以科研項目為依托,進行科學研究、服務咨詢、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一旦項目結題,合作關系就此結束。例如,2019年,重慶財經學院經濟統計學教研室承接重慶市巴南區水利局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普查項目,形成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之間的間接式合作。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參與度高,工作熱情高漲,提高了統計數據搜集、數據整理及統計報告撰寫的能力,成效顯著。融合型合作作為一種緊密型合作形式,要求地方政府部門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參與融入合作,實現資源深度融合,互聯互通。例如,通過搭建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等,以具體實習、實踐工作為依托,整合地方政府部門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資源,實現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的雙目標,并實現學生就業方向與教學體系的深度融合。
校政雙方作為各自獨立的體系,要想實現有效、深入、可持續的合作,就需要實現物質與環境的統一,而建立實訓基地與搭建實踐教學平臺便是合作的重要物質環境載體。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地方政府部門搭建實訓基地,可以讓學生通過接觸一線政府部門崗位鞏固專業知識,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用自身專業軟件平臺優勢與校內實訓基地為地方政府部門的實際工作提供便利,如通過邀請專家入校講學、科研合作等方式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從技術層面保障實訓基地的長效穩定運行,為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奠定穩固的平臺基礎,并在和政府部門共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探索課程改革方式與專業建設方向,以此建立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學業共導、師資共建、資源共享的“五共”實踐教學平臺。
深化校政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在于,立足靈活多樣的校政合作模式,以專業建設為樞紐,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在具體實踐中,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部門共同開發由“體驗型”“頂崗型”“開發型”和“項目型”等多模塊組合的實踐課程體系,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改革。[7,15]例如,重慶財經學院以與重慶市統計局合作完成的科研課題為依托,讓學生深度參與科研項目,并將此環節作為重要考核依據納入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促使學生通過實際科學研究工作將所學專業知識靈活運用,切實提高自身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此外,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可以與地方政府部門專家基于實際業務需求共同研究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方案,并邀請專家入校講授綜合實訓類課程、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等,進而圍繞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體系、培養師資、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就業率等方面全程參與專業建設,給予全方位指導和幫助,不斷形成與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教學資源同步更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校政合作是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以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雙贏合作形式,而要保持可持續的合作,校政雙方就要有機結合各自的優勢,建立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的長效雙贏機制。首先,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派出教師在地方政府部門擔任顧問或掛職鍛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案例,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單位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等方面的需求,從而促進專業建設優化以及教學改革的推進,形成一支精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地方政府部門而言,教師在掛職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進而強化地方政府部門的業務能力,并提升地方政府部門的社會形象。其次,利用校內基地,地方政府部門不僅可以選派專家到校兼職講學,指導學生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優良的教學環境與專業實踐平臺,進行職工培訓。最后,以橫向科研項目為樞紐,促進“產學研”全方面發展,不僅能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水平,還能為地方政府部門解決實際問題,提升雙方的業務質量與社會認可度,實現長效共贏。
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改革的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圍繞教學要素范圍拓展、教學融合架構創新、教學基地平臺搭建、教學課程體系優化和體制機制保障五大要素,構建校政合作“雙基地”教學實踐模式,進而實現校政雙方基地共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良性互動,實現高校應用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