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明確要求,并強調“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1]對于學校來說,百年大計,教師是基礎;教師發展,師德師風是關鍵。高職院校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目前,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對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也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并設置了一些考評機制,甚至將師德師風作為職稱評審工作中的一項硬性指標。從實際效果來看,雖然一些高職院校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問題仍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探索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很有必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新時代教師提升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先后采用“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這樣的稱謂表達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并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加強師德建設的標準和要求,將師德師風建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主動承擔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一任務的實現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而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便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要求和重要保障。2018年,教育部出臺《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進一步明確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具體要求。[3]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發展的長期性要求。[4]師德師風是教師思想和工作的具體表現,是學校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很多高職院校據此出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關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文件,對學校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旨在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培養出一批高質量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學校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不難看出,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很有必要。但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仍需要不斷努力。
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關鍵在教師。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嚴格的要求來衡量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就目前來說,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時代教育的和諧發展和學校的長期發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通常,“師風”是指教師的行為作風,“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但實際上,“師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狹義上的“師德”,主要包括教師忠于教育,關愛學生,遵守學術規范,不抄襲、剽竊他人的知識成果等。而廣義的“師德”則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要求,即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人師表,人格高尚。如果對師德師風的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甚至出現偏差,就會導致高職院校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出現方向偏差,教師個人在提高自身素質方面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有的教師思想陳舊、觀念落伍,習慣用固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處理問題,工作墨守成規,缺乏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未能及時將新思想融入課堂教學。有的教師會因瑣事繁多等原因不愿意參加學?;蚋骷壊块T組織的一些培訓,甚至覺得這樣的培訓毫無意義。有的教師常年講授同一門課程,其教案卻從未進行過修改,并沒有結合學生實際重新分析學情、設置教學大綱、撰寫教案。有的教師謹小慎微,對于不愿意學習的學生置之不理,害怕和學生發生沖突,從不主動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寧愿做一名“好好老師”。這樣的教師,嚴重缺乏創新意識,懶于思考,缺乏進取精神。教師如果不具備創新和創造能力,就會在課堂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影響或扼殺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
作為教師,應該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除了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養他們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但有的教師因從業時間過長,在思想上產生懈怠,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敬業和奉獻精神。一旦給這些教師安排重一些的教學任務,他們就會開始抱怨。在工作態度上,他們多敷衍了事,對于學校交代的工作置之不理,有時還會無故不參加系部或教研室組織的活動。有的教師課堂上照本宣科,很少與學生溝通交流,對于上課玩手機、聊天或者睡覺的學生視而不見,對于系部領導或者其他教師、學生提出的意見建議置若罔聞。還有的教師忘了自己身為教師的責任和擔當,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之外的事務上,把教學工作當成了自己的副業。教師服務意識的缺失也是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難以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的教師容易滿足現狀,認為現有知識、能力水平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平時不注重讀書、學習和思考,不注重提高教研水平,個人綜合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停滯不前。這些教師往往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的工作并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相對較低,有的教師會覺得沒有必要豐富個人知識和提升能力水平,現有知識教導高職院校學生已經足夠。上課時,這些教師為了便于學生接受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設置往往淺顯易懂。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性作用,忽略了教師個人素質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些在校時間比較長或者年長的教師,在工作中缺乏紀律和組織意識,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他們不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甚至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遲到、早退的現象。對于學?;蛳挡拷淮墓ぷ饕部偸峭迫杷?,經常未按時完成任務。有些教師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注重個人的師德修養,影響到教師個人和學校的長遠發展,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需要教師個人逐步解決,有些則需要學校采取一些獎懲措施。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素質會直接影響該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推進。時代的發展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時強調:“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涌現一大批好老師。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努力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5]高職院校學生起點低,教師更要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以“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有利于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及其長效化機制,必將有力促進“四有”好老師的培養。[6]除此之外,“四有”好老師要求高校教師除了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承擔傳道授業解惑任務,還必須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人格素養、學識品德和內涵修養等方面做學生的表率。以“四有”好老師培養為導向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亟待加強。
一是以有理想信念為導向,加強高職院校師風師德建設。教師如果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首先必須為自己設定清晰的目標和理想,并為之不斷努力奮斗?!敖處熞鰧W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7],這“四個引路人”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教師的重視,也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廣大教師的工作職責和定位。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只有自身有著堅定信念和偉大理想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學生成功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廣大教師要堅定教書育人信念,把教書育人真正當作畢生的偉大使命,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引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高職院校教師更要充分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證教師隊伍建設的政治方向,立國家之“大德”。[8]
二是要以有道德情操為導向,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教師這一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高職院校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率先垂范。高職院校如果想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批能工巧匠,就要造就一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隊伍,這也是立德樹人任務落實到位的關鍵。教師要不斷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和引導學生,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悄無聲息的。只有教師做到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以教師的行為舉止作為自己學習、處事的好的范本,做一個有“德”的接班人。很多高職院校兼有五年制大專和三年制大專學生,學生年齡較小,思想還不夠成熟。高職院校教師除了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要有科學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努力增強師德信念和師德修養,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社會公德、今后的職業道德等。高職院校尤其要注重教師的道德修養,為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從而在校中營造良好的職業生態。廣大教師只有把愛崗敬業、關心愛護學生作為自己教育工作的根本準則,在自我修養的不斷提升中實現道德追求,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才能為祖國培養一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以有扎實學識為導向,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有扎實學識是成為好教師的基礎。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要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高職院校教師,就必須加強學習,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認認真真為人處世、踏踏實實教書育人,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大膽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斷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教導學生,課后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及時更新自己的授課內容,將新思想、新理論、新教學方法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相互支持、彼此包容、取長補短,在不斷實踐中創新工作。
四是要以有仁愛之心為導向,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好教師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堂下,都要把自己的真心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名學生身上,努力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溫暖?!皭邸笔菐燂L師德建設中最基礎的部分,沒有“愛”就沒有師德師風。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然后才能用愛感化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教師都要充分理解、尊重、包容學生。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師只有真心對待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時刻關心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全面成才,才能做好愛的教育這項工作。
綜上所述,師德師風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師思想活動和實踐工作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和精神面貌,甚至決定著學校的長遠發展。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加強組織傳導,重視理論引導,樹立模范意識,發揮榜樣作用,強化創新意識,豐富活動載體,健全評價體系,提高師資素養,從而使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工作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而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個人來說,要以“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以落實,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總而言之,以“四有”好老師培養為導向,努力探索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必須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其內涵和本質要求,將“四有”好老師培養標準和師德師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