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毅
高三女生小元,很有繪畫天賦,她多次參加全國繪畫比賽,取得驕人的成績。但最近不知為什么,對人態度暴躁,莫名其妙地發火。有同學反映,常見她一個人在教學大樓頂樓的欄桿邊發呆。班主任想幫助她,問她最近是否發生了什么煩心的事,她會無理地回答:“不用你管,你管不了!”
最近,同學們都在為藝術專業考試而加倍努力,而她卻說:“我要放棄考試。”
放棄藝術專業考試,就意味著放棄高考,這該是非常慎重的決定,班主任非常著急。
“楊老師,我不知道小元出現了什么狀況,她辛苦學習美術好多年,繪畫功底又很不錯,放棄藝考太可惜了!我覺得她的決定是輕率的、沖動的,我怎樣才能說服小元,讓她改變錯誤的決定?”班主任說。
“看到一個優秀的學生,無端放棄藝考,讓你感到非常惋惜,真心想幫她,這很好。在你看來,高考重于一切,但對她來說,是否出現了比藝考更重要的事件?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澄清問題,但無法替代學生最后決定。”從心理咨詢角度來說,“助人自助”是我們的原則和目標。
“你真想幫助小元,就去了解一下,在她的生活中是否發生了影響她學習、生活、情緒和未來目標的事件。”我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約一周后,班主任打來電話告訴我:“我找到原因了。如你所料,小元家確實發生了一件大事,她父母離婚了。”
“父母離婚這事對她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她有必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我說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班主任的真誠開導下,小元來到心理中心求助。
“我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爸爸、媽媽都是大學教師。爸爸從事藝術教育,媽媽從事化工研究,因為在性格和工作特點上的差異,他們常常發生爭吵。爸爸說:你長大一定要當藝術家。媽媽說:你長大一定要當科學家。不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都離我非常遙遠。我遺傳了爸爸的藝術天賦,喜歡畫畫。理科成績很一般,這讓媽媽很失望。文科成績比較出色,讓爸爸特別得意。在繪畫方面,我獲得過全國青少年繪畫比賽一等獎。進入高中后,全家人認真討論后一致決定,讓我報考美術院校,將來當一名畫家。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無法安心學習。”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對你影響這么大?”我懇切地問。
“剛開始,我不敢相信,也不愿接受。但今天,媽媽為此提出了離婚,爸爸也無奈地同意了。我們的家散了,我的夢碎了。”小元流著淚說。
“是因爸爸的過錯導致的嗎?”我問。
“爸爸出軌了,他與藝校的女研究生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在他們的離婚協議中,我選擇了媽媽成為我的監護人。爸爸的錯讓我失望和痛苦,為了報復他,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我決定放棄藝術院校的報考。但我不知道,不考藝術,我還能考什么?我恨他,也恨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小元的情緒變得非常強烈。
小元的決定是殘酷的,不僅讓父親絕望,也讓母親失望,但最受傷的還是她自己。讓小元盡快平撫心情,理性地對待父親的過失,慎重地決定自己的未來,沉著地應對高考的挑戰,是我這次做心理咨詢的重點。
“現在,你需要面對兩件事:1. 如何對待爸爸的過錯?2. 如何對待自己的高考?”我將問題聚焦。
1. 爸爸的過錯已經發生,自己的高考即將到來,我們能把握的是后者。所以,不能用已經發生的錯誤懲罰自己。報復他人,傷害自己的做法絕對是不理智的行為。
2. 爸爸的愿望是讓你將來當畫家。那你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果想當個藝術家,那報考藝術院校深造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與爸爸是否有過錯沒有必然聯系,我們應該堅持自己夢想的追求!
3. 在意外事件發生后,每個人一定會有相應的情緒表現,如沮喪、失落、憤怒、痛苦等,但時間是良藥,可以讓受傷的心靈得以修復。在思考中成熟,在等待中成長,在求助中頓悟,相信你可以走出心理的陰霾。
小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老師,讓我好好想一想,我還會來找您的,謝謝!”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我感覺有一種修復的力量在她身體內流動。
第二天,班主任發短信告訴我:“楊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小元決定報名參加藝術專業考試啦!”
小元能夠做出理性的決定,這讓我和班主任都很高興,但修復心靈的過程并沒有這么簡單,我期望著小元再次來訪。
“楊老師,我能帶媽媽一起來心理咨詢嗎?”小元發來短信。
“好啊,我期待著你們一同到來。”我略帶興奮地回應。
“老師,女兒已經決定報名參加藝術專業考試了,但如何讓她盡快從對父親的怨恨中走出來,集中精力投入高考的復習?”媽媽帶著焦慮與不安問。
“女兒對父親有怨恨,很正常,因為她認為是父親的過錯毀了家庭幸福。但你是否想過,作為母親,有沒有令女兒遺憾之處呢?也就是說,女兒怨恨的情緒中,是否存在對母親的失望呢?”我提出問題。
媽媽說:“我總以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所以,常常在女兒面前痛訴前夫的‘罪惡’,想發泄對這個男人的憤怒,也想讓女兒同情我的無辜。現在想來,我惡劣的心境,嚴重地影響了女兒的情緒。”
“你是否想過,在對前夫全盤否定的同時,也隱約地傷害到女兒的內心,因為這個‘一無是處的壞男人’是她的父親,誰愿意接受自己的父親是如此的‘罪惡’呢? 想讓女兒能夠集中精力努力學習,一定要為她創造一個安全、溫馨、寧靜的環境。父親的過錯與離開已成為令人遺憾的事實,媽媽的陪伴要加倍呈現。這種陪伴并不僅是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而是心靈深處的守護。媽媽可以用關注替代抱怨,用大愛融化仇恨,讓女兒在客觀理性、目標堅定中迎接高考。”
我的一席話,讓媽媽有所感悟。
“我對爸爸有恨,對媽媽有怨,爸爸讓我有失落后的痛,媽媽讓我有失望后的煩。在媽媽把爸爸說得像‘魔鬼’般恐怖時,我并沒有感受到媽媽天使般的可愛,反而出現了孤獨的恐懼,我不想成為失去父愛,又得不到母愛的人。”小元痛苦地說。
“父母離婚是他們的決定,對你來說,父愛和母愛仍然存在,你并不是孤獨的缺愛女孩。希望你在接受愛的同時,用自己的行動報答這份愛。”
本案中的女生小元,在藝術專業考試前夕提出放棄考試,讓班主任著急,讓家長擔憂。如何幫助小元理性對待父親,慎重選擇高考,成了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的目標。
母親用離婚的方式懲罰丈夫,女兒用不參加高考的行動報復父親,結果不僅破碎了家庭,也傷害了女孩。所以,用消極的方法處理事件,只能讓傷害者和被傷害者同樣遭殃。
雖說父母離婚是兩個大人的事,但對子女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我們都應學會用理解替代指責,用寬容包容過失,用大愛創造美好。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