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雪
“今天是你當班主任的第72天,也是這一天,我們的某些比較過分的行為讓你很生氣,甚至可能會對我們失望,也是這一天,第一次看見你哭鼻子……”這是我班主任生涯收到的第一封特別的“情書”(認錯信),不要以為寫信的是感性的女生,其實我們是擁有32個“直男”的電氣類班級。
事情發(fā)生在我們班高一的時候,那一天,我發(fā)現(xiàn)班上竟然有5名同學“團伙作案,來我辦公室私自取回了周日返校時上交的手機”。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菜鳥班主任,這樣的事足以讓我當下充滿挫敗感,甚至懷疑自己最初的教育理念。
那天我在講臺上說到哽咽,然后是長達十多分鐘的沉默,接著有一名同學過來給我遞了紙巾,還偷偷塞給我這樣一封信。后來,又有其他同學陸續(xù)給我塞了認錯信。其實他們都記得,記得這三個月大家一起歡笑、一起分享的快樂,他們能分辨,能夠認識到哪些是對、哪些是錯。他們說你生氣的樣子真嚇人,女孩子不許哭,要多笑才美。這是我班主任成長路上的第一課:苦中有甜。這一課也讓我知道,靜下心來,等一等,學生能跟著我一起成長。
當然,班主任生涯當中,有時也有第二課:笑中有淚。我們班有一個學生,應該夠得上“手機成癮”的標準:從高一到高三,屢禁屢犯,而他嚴厲型的母親每次都是嚴肅對待、不留情面。有一次,晚上9點多,我剛準備離開辦公室,他的母親給我打電話,懷疑他家孩子藏手機了,并希望一定要在當晚調查出一個結果,不然她無法安心。于是,在學生會的配合下,我們查寢室、查教室,找這名學生調查、談話……一直折騰到半夜1點多,母親在電話那頭聲淚俱下,學生在我的辦公室這頭泣不成聲,事情才終于有了個結果。
通過這一課,我知道了,學生和家長也需要一起成長。作為二胎家庭的老大,這名學生其實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但每次出現(xiàn)問題時母親的責罵讓學生覺得沒有交流的空間、喪失溝通的想法。對于這個同學的情況,我多次與學生父母聯(lián)系并制訂相應矯正方法。首先,肯定家長對學生的關心,希望通過家校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接著,讓父母統(tǒng)一教育方式,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
隨后,希望父母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不要一味地責罵,要多關注孩子最近的情況,聽一聽他的想法。同時,積極關注他身上的優(yōu)勢部分,如跑步快、在班里比較熱心,對這些正向行為及時給予鼓勵和強化。后來,我在校園里、課堂上更多地看到了這個學生積極的一面,在朋友圈里也看到了許多這個家庭其樂融融的照片。
慢慢地,習慣了班主任這個角色,習慣了24小時隨叫隨到、半夜送學生去醫(yī)院、周末挨家挨戶家訪,感動于他們的每一次懂事,失落于他們的每一次幼稚……我們班也步入了高三,將近三年的時光,我始終堅持尋找學生身上積極的那一面,同時把德育生活化作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工作,是一個充滿愛的工作,班主任生涯,是家、校、生一起成長的過程。用愛播撒希望,撒下我們平凡的點滴,收獲學生不平凡的未來。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