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莉 邱文偉
摘要:創新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重要評價指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系統工程,按照其內在養成規律,要明確其基礎、提升和實現的各階段特征,建構“遞進式”的培養模式。首先高校應引導學生和教師對創新意識產生價值認同,并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有效激發。其次要從創新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范式、教學評價等環節構建創新教育的教學體系,通過實踐教學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創新”一詞在不同內容板塊中被著重提及15次,可見 “創新”已經被賦予了更大的現實意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能力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教學的核心要務。盡管我國創新教育起步較晚,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與快速增長的人才需求相對應,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創新能力仍然較低。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系統工程,要從其內在成長規律著手,明確其基礎、提升和實現的各階段特征,建構“遞進式”的培養模式。
一、基礎: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
創新能力是人類各種能力當中的一種能力的詮釋或代稱,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高體現,是一個人全面發展潛質的必然結晶,具有綜合性、發展性、創見性和開拓性特點[1]。如果將人類的各種能力分級,創新能力是各種能力中的最高級別。從能力形成的關系論角度分析,與能力形成高度關聯的因素主要是知識和思想。對創新能力而言,知識是創新能力的客觀基礎,而創新意識是創新能力形成的源頭,決定了創新能力的寬度和厚度[2]。創新意識在學術范疇內是哲學用語,在實踐應用中,則屬于心理學范疇內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為了達到更高的目標而具備的一種有別于常規思維模式的一種新的思想活動,在這種新的思想指引下,人們會創造出新的方法來達到預期目標。創新意識的價值只有被認同,并被有效激發出來,才能促使人們主動去關注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觀驅動力
價值認同是哲學概念,其本質內涵根植于認同理論。一般認為,價值認同是價值主體 (個體主體或群體主體) 通過相互交往對自身價值觀念或價值結構進行重新調整和定位, 彼此之間達成對價值觀念的認可和共享,表現為對社會主導價值規范的自覺接受和遵循的過程 [3]。創新意識的本質內涵是非常宏觀的,在高等教育教學領域,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主要取決于兩個不同的認同主體:學生和教師。
1.學生的價值認同。當前,大學生對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存在兩個難題。一是大學生的價值多元沖突問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表現為: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比較好奇和敏感。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念養成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社會,缺乏必要的甄別能力,其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復雜環境和虛擬網絡的雙重影響,極易出現價值的多元化。二是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帶來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弱的問題。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但在現行高考制度之下,大學生群體身上的應試教育的烙印依然明顯,依然偏重書本理論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的主動實踐機會依然未被發現。產生這兩個難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信息社會的規范性不夠、高等教育的改革仍不完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不足等等,但解決這兩個難題的根本在于學生對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大學生只有對創新意識的價值有了充分了解,才能主動理清自身的多元價值體系,對創新意識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確立明確的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
2.教師的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涌現一大批好老師。”教師在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等先進的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當今高等教育的應然之策。但在現實中,高校教師在這些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教師對創新意識現實價值和潛在的育人意義沒有清醒的認識。由于成長與工作環境中創新教育和創新文化的缺失,使得教師面對大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訴求時顯得應對不足[4]。大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創新意識,無法做到言傳身教,另外,教師群體的教育價值認知相對比較偏頗,教師群體的主流認知都集中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上面,在相對封閉的教學環境中逐漸養成一種比較固化的教學理念。強教必先強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從教師的創新教育能力抓起,而做好教師創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必須要引導教師了解創新意識的價值意蘊,提升教師對創新意識的價值認同。
(二)創新意識的有效激發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客觀驅動力
創新意識價值認同的主體為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師作為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其主觀認知驅動了創新意識的價值地位。除了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認知,在客觀驅動層面,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創新意識被有效激發之后才能體現其育人價值。“激發”一詞屬于心理學用語,對創新意識而言,對其有效激發應從心理學視角去找尋答案。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意識不但跟知識和能力有關,更與創新主體的心理活動有關。在心理學范疇內,興趣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創新意識激發的兩個重要驅動力量。
1.興趣因素。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活動有巨大的作用。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社會的高速變革環境之中,各類信息和社交工具更新迭代應接不暇,學生的興趣來源廣泛而又雜亂。如何將學生興趣點合理而有效地引導到創新上來,打牢創新意識產生的根基,是當今高等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創新意識來源于對創新的興趣,創新意識強的人必定對周圍的事物很感興趣, 都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自覺渴望創新的動機。高等教育從業者應該充分掌握當代大學生的興趣范圍,幫助學生開展自我探索,引導學生對自身興趣進行科學甄別,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同時,高校還應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或第二課堂等,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生成。
2.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從心理學視角看,情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從哲學視角看,情感是兩個主體之間以意識為媒介的一種相互關系。就創新而言,創新行為的產生是以創新情感為基礎的,先有創新情感,然后才會有創新行為的實施。創新情感的產生來源于創新意識的客觀存在,是支撐創新主體開展創新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貫穿于創新行為的始終。在創新情感的推動下, 創新主體會對創新活動產生積極情緒和態度定向, 并主動尋求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手段,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5]。當代大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容易,善于交流,具有很好的情感體驗基礎。在創新教育中,應多運用情景式教學手段,加大案例教學和互動式實踐活動,創造創新情感的軟環境。高校應注重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對創新行為的主觀態度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以達到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效果。
二、提升:創新教學體系優化
在高等教育改革前提下,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被放在比較核心的位置,這對于提升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政策保障和良好氛圍。但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大部分高校卻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大多通過學科競賽的成績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創新教育水平,通過簡單直接的物質獎勵來刺激教師和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提升創新教育的微觀數據。另外,一些評價機構也將學科競賽的成績作為衡量高校排名的關鍵指標,進一步導致了高校不得不采取短平快的獎勵機制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成績。創新教育不是快餐工程,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進行教學優化和體系建設,從教學理念、教學范式、評價體系等不同維度進行改革,全面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教育是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學習行為,主要是指教師通過思想觀念的引導,影響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的過程[6]。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大多以知識傳承為主,教師按照知識結構體系進行講授,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均形成較明顯的固化特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壓力巨大,高校管理者的功利化辦學思想比較嚴重。在這種復雜的教育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往往存在“口頭上重視”的思想,進而通過出臺文件、召開會議等形式,將責任轉移給教師和基層學生工作者,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必須要樹立清晰的教學理念,明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地位,方能改變教育效果不好的現狀。第一,要弘揚守正創新的大學思想。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在復雜的環境中努力構建守正創新的大學精神,為社會發展提供正向的精神指引,引導社會尊崇科學、崇尚創新,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辦學理念,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第二,要堅守創新引領的科教精神。高校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根基,高校應將科學與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堅守創新引領的理念,為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同時要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育人功能,營造師生共同參與創新活動的科教氛圍。
(二)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范式
從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在邏輯上看,高校必須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第一課堂這一主渠道,打造新的教學范式。一是要全面推動以“專創融合”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專業課程教學的知識體系相對獨立,其教學目的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為核心目標。但由于知識體系固化等因素,往往會出現專業知識不能匹配社會崗位需求的問題。因此,應在專業知識教學中全面融入創新教育,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鍛煉作為專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兩者相互融合,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達到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雙向提升的育人效果。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創新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知識教學,除了傳統的“教與學”兩元模式外,更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元性。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推行課程資源的網絡共享。要鼓勵教師養成信息化教學思維,逐步建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方法。三是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高校應引導教師積極開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此提升創新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及其結果的價值判斷。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既有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又有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后進行教授水平鑒定與學業考核的終結性評價[7]。當今高校的教學評價基本是從兩個層面開展,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進行評判,學生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學業成績進行評判。在兩種教學評價層面上,高校一般重視教師的教學評價,并將其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在學生評價層面,大多會將學生評價作為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評價指標,偏離了教學評價的價值軌道。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依然是課堂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已由過去的單一能力轉變為多種能力均衡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高低應該被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之中,最為衡量高校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的評價,應采取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定性評價可以采用通用的測評方法進行(比如普林斯頓創造力測驗法),通過分析測評結果進行定性評價。定量指標可以借鑒學風建設指標體系和學生科技創新成績等多重指標進行評價,通過設定合理的指標因子,建立“指標——結果”評價模型,采取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定量分析。此外,應明確學生創新能力水平在教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學地構建以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發揮對創新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同向引導作用。
三、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按照創新能力養成的內部規律,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可以歸納為“專業知識汲取—個人認識提升—創新實踐錘煉—創新能力養成”遞進式的實現路徑,其中創新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缺少實踐鍛煉,創新意識再強,只是“紙上談兵”,創新能力依然低下。要想實現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實踐教學是最重要的載體。實踐教學是大學教學中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它以問題探討、深度體驗和批判反思為基本特征[8]。實踐教學于理論教學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多樣性特征,比如其教學空間多樣、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工具多樣、教學目標多樣等,而這種多樣性特征之間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結構體系。對學生創新能力養成而言,高校應從實踐教學內容框架、平臺設計、育人功能三個維度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一)建立內容豐富的實踐課程框架
實踐教學于理論教學密不可分,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深化,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支撐,因此應建立既根植于理論又獨立于理論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9]。在當今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的課程類別很多,但往往呈現出與理論相割裂的現象。在框架設計上,應遵循有序性、整體性、有效性的原則,建構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一體化的框架。第二課堂建設要以專業實踐為主體,以專業認知、基本技能訓練、科研能力鍛煉、創新思維訓練等為主要目標,以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為主要教學形式,打造內容豐富的實踐課程體系。
(二)打造多功能的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的實施需要幾個因素:教師、學生、實踐內容、實踐平臺,其中實踐平臺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尤為重要,沒有一個好的實踐平臺,即便是實踐內容再豐富,也無法實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主要受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學校的辦學條件、校企合作情況、科教融合程度等。一般而言,高校的實踐教學平臺都比較豐富,但在實際運用中,卻沒有發揮其應有功能,多數實踐教學平臺僅僅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而且受重視程度、評價結果運用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另外,當前高校在實踐教學的硬件投入都較多,與高投入相比,其產生的價值卻并沒有被完全體現,特別是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些高校在平臺建設方面的投入很大,但使用頻率很低,甚至存在只對教師開放的情況,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因此,在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中,高校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第一,協同原則。在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形勢下,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已經是未來改革的趨勢,高校在打造實踐教學平臺時,應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資源,破除相近專業、交叉學科的壁壘,加大與校內外共享實踐資源的力度,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實踐條件,打造協同創新平臺。第二,高效原則。實踐平臺建設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應根據學生能力提升的需求,科學規劃硬件建設,注重提升教師指導能力,提高實踐平臺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
(三)挖掘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
實踐育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經,是“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0]。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要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實踐中要能夠感知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及時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個實踐過程,就是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實踐教學本身有其固有的實踐育人屬性,高校應充分挖掘,發揮其實踐育人的功能。高校應將實踐育人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與其他育人體系同頻共振。在實踐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不畏艱難、勇于面對的無畏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善于創新、拓展思路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努力學習、融會貫通的學習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團結協作、樂于奉獻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邱文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基于學科競賽的功能效應[J].當代經濟,2015(01):107-109.
[2]? 李存金.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與機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01):1-5.
[3]? 魏秀蘭.價值認同視域下當代大學生中國精神的構筑[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05):124-129.
[4]? 劉豐林,張蕓蕓,劉競,等.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1):54-56.
[5]? 鄭永延,高國希.大學生自主創新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8-159.
[6]? 李云飛.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開發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7(07):22-24.
[7]? 潘洪建.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追求: 困境與出路[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09):1-7.
[8]? 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61-64.
[9]? 王遠飛.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河北職業教育,2021(03): 22-25.
[10]? 蕭早榮.職業發展視域下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及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6):73-78.
收稿日期:2021-12-13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三段式’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YC2019281)
作者簡介:王黎莉(1979- ),女,煙臺職業學院藝術設計與公共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教育和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