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寒論》在中國幾千年的醫學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醫學經典,在書中不僅體現了中醫學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寶貴思想和中醫辨證論治的醫病思路以及眾多經典名方,還對中醫針灸技術的理念以及臨床應用進行了一定的介紹。為了更好的理解蘊含在《傷寒論》中的有關于取穴和用藥等思路,也是為了將《傷寒論》進行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守正與創新,更好的指導當下的中醫臨床實踐,本文針對《傷寒論》中有關于有穴位的選取以及針法及灸法的治療理論,探討了其與《黃帝內經》理論的思想淵源,并廣泛查閱了一系列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傷寒論》中的針灸理論與經典名方的結合使用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旨在為臨床上把《傷寒論》的針灸理論與經方的結合使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傷寒論;》張仲景;針灸理論;經方;結合運用;
引言:
“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醫學經典名著,為后人留下了眾多經典的中醫治病思路和深刻的中醫思想,其靈活而又深刻的醫學思想為后人在臨床上進行辨證論治以及中藥組方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在《傷寒論》這本著作中有關于針灸療法和針灸理論的共62個條文并沒有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事實上在《傷寒論》一書中有關于針灸療法的理論思想與《黃帝內經》中的思想基礎具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在《傷寒論》中有關于針灸療法的理論也經常與經方結合使用,在臨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傷寒論》對《黃帝內經》的守正與創新
“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黃帝內經》中早就記載過有關于針灸理論與經典復方相結合治療疾病的思想,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則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更好的總結與實踐,系統的整理了不同的穴位與溫病癥狀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并對針灸在使用過程中的禁忌進行了闡述,這些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傳承與補充。在《黃帝內經》中的五行理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體現的中醫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張仲景先生在《傷寒論》的內容中對五行理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通過肝、心、脾、肺、腎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成功實現了對同一個穴位異病同治的運用。治未病的思想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寶貴的防病治病理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傷寒論·》中記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太陽病如果七天不能自行痊愈的話,則需要在治療當前疾病的基礎上同時進行放病灶轉移的手段從,即針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這些高深精妙的治療手段都在張仲景先生所著的《傷寒論》中有所體現,值得后人深入的學習與探究。
二、針灸與經方合用在《傷寒論》中的具體表述
(一)針刺瀉陽
針刺在針刺不同的穴位治療不同的病癥,發揮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解表祛邪,《傷寒論》記載: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 肺、肝皆屬足太陽膀胱經,針刺既能解膀胱太陽之邪,對于太陽、少陽經均有治療作用。還有一類療效在于清血分熱 《傷寒論》中曾經記載過,大概意思就是婦女患太陽中風后正好趕上例假期間,此時的針灸調理方式主要針對期門穴進行針刺治療,能疏通局部氣血,緩解胸脅下滿的感覺。最后還有一類針灸療法用于以針代瀉,大意就是通過針灸刺激穴位來瀉出以內的熱癥,該方法在如今的中醫臨床上也常有使用。
(二)灸焫補陰
灸法除了因為灸法自身溫煦陽氣、溫通經脈的特點外,還由于操作簡便、起效迅速,故被廣泛使用。首先灸法具有溫陽通脈的功效,《傷寒論》中記載: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有醫家認為前可灸太溪穴,后可灸氣海、關元等穴位。又如灸大椎、隔俞、氣海等,與附子湯相搭配,溫經散寒,補益陽氣,可以相互提高治療效果。其次灸法還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當藥方難以快速救治且有效治療時間很短的時候,可以用灸法急溫之,回陽救逆,若能使手足溫煦,說明陽氣恢復,否則疾病將無法挽回。具體選穴可循厥陰經灸之,如太沖、行間、章門等,也可灸關元、氣海、神闕等。最后灸法還具有升陽舉陷的療效, “少陰病,下利,脈微…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陽虛氣陷,寒邪偏盛、頻頻下利。后代醫者認為可以灸百會穴等,溫陽消陰,升陽舉陷,并配合湯藥治療。由此可以見得,經典的針灸理論與經方合用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確實展示出了很好的臨床效果,也有很多經典的合用方案一直流傳至今,在臨床上仍然發揮著很重要的治療作用。
三、針灸理論與經方的經典結合
(一)先針 ( 灸) 后藥,相互鋪墊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案例則表明僅僅服用桂枝湯以后,沒有得到應出現的治療效果,不僅沒有出現發汗的情況,反而是心情煩躁,沒有好轉的表現,此時應該先針灸風池穴、風府穴,然后再配合著桂枝湯服用,則太陽病得到治愈,這是針灸理論與經方結合使用取得良好治療的經典案例。
(二)針藥異病同治,同病異治
在中醫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雖然有些患者表現出相同的病癥,但是由于病機的不同,治療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針灸的補瀉之法要根據醫生對病人病機的判斷,藥方的使用也是如此。例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可刺。”該案例表明雖病癥相同,但針藥療愈之方卻截然不同,并以此鑒別湯藥的溫補之法與針刺代表的瀉法。
結語:
根據對張仲景先生所著的《傷寒論》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發現,《傷寒論》中有關于針灸理論結合經典名方治療疾病的思想與《黃帝內經》一脈相傳,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進行了守正與創新,并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醫學體系與獨特規律,其對五行的闡述及使用、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深入理解及其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深深的影響著后世醫者,值得后世深入學習。
參考文獻
[1] 董敏偉. 《傷寒論》針灸療法臨床應用探討[J]. 江蘇中醫, 2001, 22(12):1.
[2] 張愛民[1], 曹寧[1]. 淺論《傷寒論》之針灸應用特色[J]. 江西中醫藥, 2007, 38(5):3.
[3] 彭曉云, PENGXiao-yun. 《傷寒論》針灸治療探析[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1, 25(6):32-33.
[4] 張紫妞, 司明威, 鄭越文,等. 《傷寒論》中針灸理論及其與經方結合運用淺析[J]. 四川中醫, 2020, 38(2):4.
作者簡介:姓名:趙漪霖, 性別 :女,籍貫 :北京市,民族 :漢,出生年月 :2001.5.21,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 :中醫臨床,
10675017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