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 黃超洪 何珂峻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2021 年3 月11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明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就業導向。廣西民族大學作為國家地方特色院校,其辦學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其社會體育具有專業性強、社會需求弱等特點。面對擴招和就業市場供需轉換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該專業大學生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研究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文以廣西民族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近3年(2018—2020年)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以“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現狀及對策”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為數據分析提供理論參考。
1.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對收集到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進行分類處理。
通過對該校社會體育專業近3 年本科畢業生(共計111人)就業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其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86%、87%、82%,均值為85%,2020 屆畢業生受新冠疫情影響,就業率有所下降。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學生,就業方向偏向教育和文體企業,部分學生從事與體育相關的工作。此外,還包括自主就業、延時就業、未就業以及其他途徑就業的學生。廣西民族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基本就業結構,如圖1所示。
社體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多樣化,部分學生選擇延時就業和自主創業。圖1 表明,近3 年,升學和應征入伍人數比重較少,趨于穩定;自主創業波動較大,在2018 屆表現出明顯的以創業促就業的就業情況,且發展形勢良好;這3 種就業方式充分體現了畢業生利用國家政策性就業渠道實現就業。

圖1 廣西民族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18—2020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布
近年來,高校大量的人才輸送,導致市場需求轉變。數據顯示(見圖2),畢業生在(其他)就業渠道上波動極大,2018 屆占比20%、2019 屆占比16.2%、2020 屆占比達到了43.6%。結果發現,2018 屆畢業生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金融行業,2019屆畢業生分布在服務業、零售業和餐飲業,2020 屆畢業生,除金融業外,均占一定比重。其中,服務業在各屆畢業生其他就業途徑中最受青睞。面對人才溢出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其他就業渠道的靈活就業方式。

圖2 廣西民族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近3年(其他)就業途徑去向分布
非營利性的社會體育組織發展較分散,僅僅形成小規模的群體體育活動,沒有專業的組織與管理,發展較慢[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深入,體育的需求逐漸擴大,但社會體育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大眾體育觀、場地設施、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等都存在缺陷,這些因素極大地制約了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影響了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
3.2.1 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存在脫節的現象
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發展的需要,但在教學與實踐上仍存在不足。部分教師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不同時期、不同主體的學習需求,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下降;實踐上,受實踐時長和場地設施限制,教師在短時間及不良實踐環境下,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3.2.2 高校就業指導成效不足
由于社會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的要求呈現多樣性,高校就業指導也體現了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2]。目前,高校對于學生就業,從課程、校企培訓等方面,加大了對學生的指導,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與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并邀請企業進行宣講培訓,幫助學生就業。由于授課內容多以理論為主,實踐指導不足,因此學生不能引起重視,課程教學成效有限。雖然就業補助和校招聘,能夠幫助部分學生順利就業,但也無法根本解決學生就業擇業問題。
廣西地區體育產業和社會體育相關市場發展未成熟、市場小,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相對較?。?]。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向市場輸送了大量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市場的需求關系改變,人才供過于求。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提高。畢業生除有良好的技能技術和實踐經驗,還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外語和溝通能力。面對供過于求的現狀,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雖然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但如果社會體育專業教學不能較好地與社會需求接軌,將導致大量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滯留市場,無法順利就業。
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自我定位不明確,就業時更加傾向于收入穩定、社會關系相對簡單的崗位[4]。新時代青年畢業生更注重薪酬待遇和假期,既要求有不錯的薪酬待遇,還享有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自身能力與個人要求的匹配度,更沒有深刻認識到嚴峻的就業形勢,忽視了職業發展前景,這些原因導致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
政府是公共服務體育的發起者和倡導者,能夠為社會體育發展提供基礎的公共體育資源;政府搭建平臺,出臺相關政策,大力開展大眾體育,體育消費人群和體育產品的需求增加,間接促進了體育產業發展。既能夠滿足群眾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又擴大了社會和市場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要,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
社會體育應社會發展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市場需求也具有前沿性[5]。解決高校人才培養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面對學生忽視專業課程設置,消極參與社會體育工作,改行易業的現象,高校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課程和教學改革,高校專業設置、招生、人才培養應更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要,使高校培養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更貼合當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體育發展的要求。
高校就業擇業指導工作不夠完善,不能滿足龐大的就業人群的需要。因此,高校應增強就業實訓,為學生創設模擬真實的就業環境。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征和需要,合理安排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形成完整、有效的就業指導體系。
同時,鼓勵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課題,加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積極開展開放式實驗室管理模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實訓提供場地設備,并安排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主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創業效益。積極進行實驗室管理改革,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創新創業需要,為有創業需要的學生提供便利的政策和服務,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實現多元化就業。
由于社會體育專業的部分培養缺陷,加上學生自身的學習意識不強,導致學生在學習期間,無法掌握立足于社會的能力,忽視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6]。因此,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不斷地學習補充,通過增強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來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此外,在就業時要有明確的自我定位,清楚個人能力,切忌好高騖遠。爭取做到一次就業及高質量就業,實現自己的專業追求和個人價值。
廣西民族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近3 年就業率受延讀學生影響,不夠突出,但整體就業形勢良好,就業結構穩定,就業渠道越來越寬,自主創業日趨常態化。但受所述因素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社會體育專業就業形勢依舊嚴峻,部分畢業生缺乏核心競爭力,綜合素質不高,改行易業現象普遍存在。要想改變這些現狀,必須從政府、高校和個人等層面進行改變,改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環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從而促進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