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趙中敏
(江蘇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工科部,江蘇 連云港 222069)
要想做好實習基地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A.堅持實踐教學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實習基地的建立應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崗位就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校實踐教育體系的建設和完善。B.堅持先進性、多樣性、地域性原則。實習基地應盡可能覆蓋多學科,資源共享機制健全。實習基地的生產基地、管理能力和科研技術必須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為節約開支,實習基地以本地及周邊地區為主。C.堅持穩定發展、動態調整的原則。校外實習基地條件較好可以相對固定,條件較差可以動態調整,以保證實習基地的質量。D.堅持互利共贏、責任共擔共建、協調發展的原則。學校依托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豐富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共建單位依托學校優勢資源,建立員工培養和學術提升合作機制,有權優先從實習學生中選拔優秀人才。
為完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學校要遴選品牌校外實習基地,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校外實習基地,發揮其在實習基地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做好遴選工作,要注意以下遴選條件:A.基地形象好。管理理念先進,守法經營,能夠積極與學校進行長期合作,能夠熱情地參與到實習教學中來。B.實習條件良好。有先進的生產手段、技術裝備,能按照實習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合理安排實習工作。實習規章制度健全,管理嚴格規范,執行得力,實習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完善、運行有效。C.實習管理好。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經驗豐富、水平較高,并且能勝任人才培養、師資培訓、產品研發、技術應用、創新創業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擔任指導教師的專業技術人員要責任心強、耐心細致,能和學校及實習師生進行有效溝通,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D.實習效果良好。有接受實習教學的能力,并具備實習所要求的勞動保護、健康、生活和學習等條件。每年至少能接納學校實習學生20人,近幾年圓滿完成實習教學任務。
A.健全組織管理體系。由學院實習工作主管領導、實習基地單位領導組成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明確相關人員的職責和分工,定期召開協調研討會議,探索構建教學運作、學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與實踐相關的規章制度,解決雙方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B.優化實習教學模式。校外實習基地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有義務對課程體系的優化及教學內容的安排提出建設性意見,設計開發有助于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校外實踐項目,實現校內培養和崗位訓練的高度融合。C.保證實習的教學師資雄厚。指導團隊由校內學校教師和校外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教師隊伍的相互交流,參與實踐教學過程。D.建立開放共享機制。校外實習基地在具備接受能力的前提下,除了對口專業,也應接受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生到實習基地。E.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人才培養計劃,與校外實習基地共同制訂評價指標體系,共同評估學生在實習基地的學習階段培養質量。F.建設安全保障制度。切實維護基地利益、有效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加強對學生知識產權保護、保密和安全的教育,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G.拓展人才培養合作深度。充分利用學校和共建單位的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積極拓展與共建單位的多元合作,如共建校企課程、共建實驗室、共同進行項目研究開發、共同舉辦以企業冠名的學科競賽等,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協同新機制,會同有關行業、企業部門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完善專兼職教師協調新機制,促進雙向溝通。完善資源共享新機制,推動社會教育資源向教育教學內容的轉化。完善高校、政府、行業與企業協調新機制,開展人才培養協同管理,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1)實習前,學校應向企業提交實習大綱、實習指導等實習材料,安排實習指導教師參與實習領導小組的工作,共同制訂實習計劃,落實具體工作安排;(2)學校方在進行校外實習前一周安排專題安全教育,并為參與校外實習的師生購買實習責任險或人身傷害意外險;(3)參加實習的師生必須嚴格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配合安排,認真學習,聽從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的指揮和調度,協助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相應的實踐工作;(4)學生參加生產實踐時,必須在企業技術人員或工人師傅的指導下進行操作,否則實踐領導小組有權要求停止其實踐教學活動;(5)根據企業實習教師的職務和職稱聘請企業相關人員作為相應的兼職教師,根據企業實習教師指導工作量支付相應的報酬;(6)滿足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教育需求并給予優先安排;(7)選派高水平教師擔任企業方兼職顧問,指導開發和研究。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一起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優先向企業方轉讓相關科技成果,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8)優先推薦優秀畢業生到企業方就業。
(1)實習期間,根據學校提供的實習計劃和實習大綱認真組織實習教學,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崗位;(2)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安全設備、生產設備、實習資料和技術資料,并在管理、講座、餐飲和住宿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3)選派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考核;(4)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廠規章制度、操作規范、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教育,對于違規學生可根據情節輕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或停止實習;(5)接受學校指派的教師參加工程實訓,根據企業技術人員的要求分配工作,選擇合適的人員進行業務指導和考核;(6)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學校提供科研項目、學生畢業實踐和設計(論文)項目,為學生的畢業實踐和設計(論文)進行指導;(7)根據學校方的教學要求提供高級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座,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要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創新與產業發展結合,為創新提供對接交流的平臺,實現校企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深化產教融合,助推專業能力發展與內涵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調整政府、行業、高校、企業關系中,要準確定位人才需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發揮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