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困境表征與破解進路

2022-03-05 22:54:38袁偉民趙澤陽

摘 要:隨著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投入的不斷加碼,當前農業科技貢獻率與成果轉化率卻陷入“雙低”困局,并呈現出科技供給旨趣錯位、體制機制陳舊固化、協同創新與集成轉化水平不佳等“內卷化”特征。對此,在厘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的理論邏輯與發展脈絡基礎上,提出應在科研選題立項和科技人員考核評聘方面進行科研評價體制重構,在收益分配與風險共擔及成果轉化激勵方面進行內在動力機制重構,在企業主體培育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進行成果轉化主體重構,在農業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整合方面進行協同創新體系重構,為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協同創新;無發展的增長

中圖分類號:F322/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2-0104-10

收稿日期:2021-06-20"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2.1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373067);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1557683D);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SQ2021142)

作者簡介:袁偉民,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公共政策。

一、問題的緣起

農業科技的進步源于創新性的農業科研成果,而把科研成果從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轉變為物質形態的現實生產力,則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1-3]。但相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以及成果存量,科技成果服務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仍未充分發揮。如何利用好農業科技成果并通過將其有效轉化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克服論文多、專利多、成果多而轉化少的尷尬局面,真正形成農業科技成果對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強力助推,是解決目前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兩張皮”的重點和堵點[4]。隨著2015年8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出臺,成果轉化的制度環境不斷優化,政策“擴權”的激發效應不斷顯現。國家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也進一步明確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5-6]。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有效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我國“三農”領域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60%,農業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7-8]。通過中國科技項目創新成果鑒定意見數據庫可以檢索到,2011-2020年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總量為55 143件,相較2001-2010年增加了28.43%。這說明,近十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指出,自2011年以來我國年均5 500余件農業科技成果產出中能夠達到穩定應用狀態和成熟應用階段的成果分別僅占總量的36.19%和41.94%。相較成果產出絕對數量的快速增長,橫向對比卻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長期以來,農業科技分工不明確,科技成果供需缺乏有效銜接,成果不接地氣、配套性差,創新力量不協同等普遍存在的問題,都在制約著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與質量[9-11]。

概言之,多年來我國通過大量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并未達成高效轉化,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也并未充分顯現。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的“雙低”,不僅導致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陷入了內卷困境。那么,這種困境因何而生?又該如何破解?筆者認為,內卷化理論因其提供了一個概念性的解釋系統,有助于多元化地解讀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不同形態。因而,本文運用“內卷化”概念來闡釋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現象與問題,對其內涵、表征、成因與實踐進路展開探究,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從而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邏輯的理論支撐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1790年出版的著作《判斷力批判》中首先使用了內卷化概念。此后學界關于內卷化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大面向:文化內卷化、農業內卷化和政權內卷化。首次將“內卷化”概念引入學術范疇的是亞歷山大·戈登威澤,他用之描述當某種文化模式達到既定程度和形態時,既無法保持穩定狀態,也難以自我更新到其他形態,而只能不斷在內部進行自我復制和精細化的一種動態停滯的文化現象[12-13]。此后,埃爾曼·瑟維斯在研究文化變遷時,進一步認為內卷化是一種試圖保存當下結構的“革新”,并通過“修補”來解決新問題,以達到文化適應性與特性化的狀態[14-15];農業內卷化研究則發端于克利福德·格爾茨,他使用“內卷化”一詞借以刻畫爪哇島與外島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并將其解釋為一種社會模式在演化過程中達至某種固定形態便裹足不前且無法演進為更高級形態的現象[16]。此后,黃宗智將“內卷化”概念進行延伸并引入中文語境,在其研究體系中,內卷化被總結為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17-18];將內卷化研究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的則是國家政權內卷化的代表人物印度裔美國學者杜贊奇,他對格爾茨的“內卷化”進行拓展并引申出“政權內卷化”。他認為,國家或政權內卷本質上是由于機構過分膨脹而面臨開銷不斷增長的國家,無法通過提高效益大幅創收,而只能通過擴大、復制原有贏利性經濟體制達到資源提取數量絕對增加之目的[19]。

綜合上述研究不難發現,學者們所描述的“內卷化”都是一種在外部條件限定情形下,研究對象發展到某一階段后自我鎖定、無法突破的非理想的組織制度變革形態,并表現為如下特征:(1)組織受外部條件制約而發展受限;(2)反應于外部條件,組織的結構、功能等變得日益復雜化,乃至偏離初衷;(3)由于受非正式制度、利益集團等因素影響,組織的異化狀態呈現穩定性;(4)雖然處于內卷狀態的組織在規模、財務等指標上有所增長,但其數量指標的增長卻與組織的旨趣初衷相偏離,即呈現“無發展的增長”。當前,內卷化理論已成為探究經濟和社會生活、政治制度與文化發展等的重要理論工具,其研究視角與分析路徑已被國內大量學者用來回應和分析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的諸多方面,如基層治理與服務、鄉村治理、農村教育、學術治理、電子政務、農民工發展困境與養老問題等[20-32]。

實際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可得到的各類資源包括農業技術、研發人員、物資經費等,雖部分具有“公共資源”屬性,但也絕非是無限資源,因而多數資源都具有競爭性,甚至排他性。此外,隨著企業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強,各種物化類有型成果隨之涌現,而這類成果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排他性與競爭性,從而加劇了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資源競爭。相反,那些帶有較強公益性和社會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則缺乏充足的轉化動力,成果轉化的機制也相對陳舊滯后。那么,用“內卷化”來認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就是雖然政府、農業科技研發部門、涉農企業等創新主體對農業創新研發的投入不斷加碼,但由于農業科技成果供需銜接不暢、企業主體地位未被激發、協同創新與高效轉化平臺建設滯后等,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融資體系、市場需求等外生動力又不足以內化為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的動因,成果(尤其是公益性成果)轉化方式與機制沉疴固化,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效率低迷且呈現自我鎖定與低效重復,從而陷入內卷化的惡性循環(如圖1所示)。這種內卷化怪圈形成的根源在于“政、產、學、研”協作的不充分、不順暢,因此,需要建立起需求導向的成果供給機制和創新主體協同有序的運轉機制。

圖1 內卷化理論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中的拓展應用

至此,啟發于前述研究成果,為更加有效地闡釋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問題,本文將通過延展“內卷化”理論的分析視角,進而更加多元且深入地解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困境,為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提供一個全新的解釋維度,從而達成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

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脈絡

中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初的籌備期歷經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改革的洗禮,在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下步入了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軌道,并得以不斷提質升級。然而,由于政府職能的過分強化,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市場機制和企業的主體地位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而科技成果轉化規律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也未被充分遵循,致使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逐步陷入“內卷化”困境。

20世紀50年代初,針對薄弱的農業發展基礎我國出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體現了新中國黨和政府規劃與調控農業長期發展的愿望和能力,其中涉及到的農技推廣、儲備糧等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長效制度,許多制度至今仍發揮著積極作用,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和制度基礎。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員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科學論斷,推動了我國農業科研建制的迅速恢復。198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農業科技體制,由此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事業步入了探索體制變革的階段。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實施,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力轉化有了法律保障,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得以不斷增強。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隨即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步伐。此后,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將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政策關注的重要領域,并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技術儲備及關鍵瓶頸技術的研究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做出了宏觀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始全面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也開始穩中變快。農業部先后發布實施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由此,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在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下得以提質升級,并全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

縱觀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發展歷程,通過不斷突破制度藩籬,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33]??傮w而言,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由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烙印的“單軌制”過渡到適應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需要的“雙軌制”,再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步發展到具有明顯市場導向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的過程。但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科技體制決定了我們自身的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只能自行摸索。伴隨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以實用技術推廣應用為主,發展到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中,再逐步上升到探究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規律的高度,并通過系統化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對阻礙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和堵點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雖然,每一個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探索重點、改革內容都不盡相同,但這一路艱辛曲折的改革歷程卻有著共通之處:一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我國科技全局工作中始終處于重要位置;二是始終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視為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關鍵;三是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并始終把強化政府引導促進成果轉化的職能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四是一直著力通過改革農業科技體制機制以解決農業生產與科技發展相互脫節的難題。

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的困境

(一)科技供給旨趣錯位,導致偏離成果轉化初衷

1.科研項目的立項機制仍不健全。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正向著優質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以及通過訂單和電商物流實現精準化供給的方向邁進。對此,農業科技供給也必須順應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針對不同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精準化技術。然而,我國農業科研的立項定題仍由政府主管部門與行業專家主導,但農業生產中海量的現實問題難以被少數的行政官員與行業專家全面掌握,由此科研選題與現實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便不可避免。此外,科研經費分配也不盡合理,少部分科技人員項目多、經費多,而有的科技人員卻由于經費不足,無法取得相應科技成果的現象并不少見[34]。再者,農業科研還要受到生物環境適應性、性狀要求穩定性以及動植物自身生長周期等諸多條件限制,因而往往需要數年連續不斷地持續投入研究。例如,一個植物新品種從最初選育到最終獲得授權通常要在8年以上,而目前我國的科研項目實施周期一般不足5年。這就導致一個項目只能取得階段性成果,并且科研人員大都只愿選擇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同時,較短的項目周期帶來的是頻繁的檢查驗收,研究人員只能疲于應對,而真正用于科研的時間則嚴重不足。

2.科技評價體系不接地氣。目前,我國對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工作績效的評價主要集中在科研項目的級別、經費的多少、高水平論文的數量等,而對科技成果的質量往往要求并不高。這種考核方式往往導致科研人員在功利心驅使下,為了能夠取得“好成績”而盲目申報項目、發表論文,甚至出現拔苗助長、學術剽竊等行為,進而出現科研與生產“兩張皮”,有“成果”但卻無力轉化的低效局面[35]。在這種評價體系和創新氛圍下,科研人員只能多頭申報課題,結果自顧不暇、草草結題,很多研究不能深入進行,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了經費上、填在了表格里,導致科研資源的嚴重浪費。

3.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需求與事業單位改革定位不相適應。當前,多數農業科研機構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被劃分為公益一類。而這些科研機構將失去從事經營性業務的職能,科技人員也無法通過開發具有商業價值的科技成果來獲得有償收入,其從事科技創新的動力勢必受到負面影響;而多數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被劃分為公益二類,在“收支兩條線”管理的情況下,農技人員從事推廣與轉化服務的積極性同樣受限。另外,自2020年開始的鄉鎮機構改革取消了鄉鎮一級農技推廣機構,而新設的基層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因經費、人員等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有的基層農技服務職能。上述改革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成果產出數量減少的同時,又會進一步阻滯農業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從而使得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實際越發偏離。

(二)體制機制沉疴固化,導致轉化主體效率低迷

1.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成果在完成技術鑒定后通常要經過物化和熟化的中試過程,經過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然而,中試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普通農戶難以承受,農業企業如果沒有利潤預期,通常也不愿加入??蒲袉挝蛔越ㄖ性嚮赜质艿劫Y金、場地、配套設施、規模的限制,加之市場波動、技術迭代等因素,收益還存在不確定性??傊?,導致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不佳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資金短缺。為此,2001年中央財政設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計劃,但相較于成果轉化的現實需求,該計劃的資金規模依然有限且資金的來源渠道也較為單一。所以,科學引導社會風投資本助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已迫在眉睫。

2.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與激勵機制尚待完善?!冻晒D化法》修訂出臺后,科技成果的收益、處置和使用權被進一步下放,科研人員的股權激勵也得到了強化。目前,我國農業科研機構普遍將成果轉化50%以上的收益分配給成果發明人或其團隊,從而能夠較為有效地激發科技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如何平衡個人與單位之間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以免造成一方所得比例過高而擠壓另一方的經費,進而阻礙科技成果的接續研發,也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36];此外,對于那些不易物化且帶有明顯公益屬性和社會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如從事耕作制度研究的科研人員一旦取得成功,新成果(如新的種植方式、種植順序等)很容易被學習和模仿,而無法取得專利轉讓費等經濟收入。對于這類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較為行之有效的內生動力、激勵機制和成功做法仍待探索。

(三)企業和平臺發展滯后,導致市場需求受阻

1.我國農業企業的總體研發能力仍較為薄弱,還遠未成為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主力軍。以種業為例,據統計,2019年末我國A股10家種業上市公司的研發人員合計1 048人,而美國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科研團隊規模就是這10家企業研發人員總數的近20倍。孟山都2019年研發支出達53.42億歐元(接近406億人民幣),占其銷售額的12.3%,而我國的上述10家上市種業公司2019年研發總支出僅為6.69億元人民幣,孟山都一家企業的研發投入是我國10家最強種業公司研發投入總量的62倍。顯然,作為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我國農業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亟待提升。

2.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嚴重滯后。目前,我國的農業高校和公立研發機構中單獨設立成果轉化部門的僅占9.5%,而涉農機構所占比重則更低。在這些涉農成果轉化機構中,高效的科技成果孵化和交易平臺嚴重缺乏,導致專業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十分薄弱。雖然早在2013年當時的農業部就籌建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但時至今日仍然運行不暢且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企業與研發機構之間缺乏順暢有效的信息共享與溝通,市場對各類農業科技成果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

(四)協同創新水平低,導致“無發展的增長”

1.農業科技創新的城鄉分隔,阻礙了科技要素的有效配置。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旨在通過政府機構、農業科研院校、涉農企業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知識、技術、資金、設施等創新要素進行整合,最終實現知識互惠分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和績效系統優化[37]。當前,我國農業科技要素受傳統體制約束,科技機構和人才資源要素多集聚在城市,與鄉村振興下產業向優勢區高度集聚和集群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迫切要求轉變“創新在城市、轉化在農村”的局面,引導城市科技創新資源前移至農村發展核心區域,從而推動國家創新力量與民間創新力量的整合。

2.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滯后,協同創新機制仍不完善。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產業集成創新政策雖然不斷完善,但產業技術體系的創新活動仍然多細化為單個小團體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集成化和體系化水平依然不高,產業技術的單位分割、專業分割、產業鏈條環節分割等問題依然突出,在產業集成創新上缺少多學科團隊的協同和技術集成轉化,產業技術創新鏈仍未完全形成。從管理體制上看,不同層級、不同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機制。相較航天工業,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國家意志”不夠清晰,尚未建立起圍繞重大問題協同創新的有效機制。

3.成果轉化的“信息孤島”現象導致研發投入事倍功半。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呈連續增長態勢。2007-2018年我國農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的研發投入之和由56.70億元增至252.87億元,年均增長14.56%。同時,我國也建成了“國家-省-市”三級農業科研體系,全國共有地(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機構1 115個,科技人員約6.6萬人。然而,隨著現行的競爭性項目課題制的廣泛實施,原有各科研機構之間分工合作的關系逐漸轉變為爭奪項目資源的競爭關系,上中下游研究界限不清,交叉重復、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38]。這種科技創新參與方各自為政的“信息孤島”現象導致我國農業科技投入雖連年增加,但科研成果轉化只能低水平重復且呈現效果不盡人意的“無發展的增長”現象。

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內實踐與內卷化破解進路

(一)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我國圍繞如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步伐,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傮w來看,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類做法:(1)農業科研院校自建或校(院)地合作共建成果轉化體系。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立足楊凌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和農村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了以楊凌為中心,立足陜西、面向西北、服務全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網絡,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熟化落地。另外,河北農業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通過遴選出能夠充分發揮輻射帶動與引領示范功能的現代農業科創與成果轉化樣板基地,有效提升了農業科技對地方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力。(2)通過市場化途徑實現成果轉化。如浙江農科院在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新型成果轉化方式——“路演+競拍”,農科院先遴選出適宜轉化的農業科技成果,再通過路演的方式向公眾推介,如若推介效果良好,再進一步組織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參加現場競拍,進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商業化運作。(3)通過組建專業化平臺服務成果轉化。如目前國內影響力最大、最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就是由中國農科院主持創立的。再比如江蘇省農科院與企業聯辦的六次產業研究院、蜻蜓農服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轉化平臺,形成了“邊創邊推、即研即推”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此外,諸如“星創天地”“安快創業谷”等均是通過搭建“雙創”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招商、孵化、運營等專業化服務,進而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產業、新業態的萌發。這些探索和實踐為破解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卷困境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化的破解進路

由于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導致農業研發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有別于制造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而呈現出長周期性、不確定性、受體類型多樣性、綜合配套性等特征屬性[39]。在此結合上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破解其內卷化的對策。

1.科研評價體制重構。農業生產特有的長周期性,是由其自身的自然生長與產出規律所決定的。但我國農業科研項目的考評仍多以年度為周期,科研工作的連續性被人為割裂。加之現行科技評價“重論文輕應用”的結果導向,導致科研人員更看重科研績效的“短平快”,致使“科研”與“市場”脫節[40]。對此,建議在科研選題立項方面,要逐步實現從“立項-研究-成果-再立項”向“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轉變。一是項目指南在編制前應廣泛征集專家、企業、科技人員和農業生產者的意見,將推廣部門、企業、農技人員、示范戶等納入項目實施方,從源頭上解決項目立項實施與生產需求脫節問題。二是實行科研項目分類管理,對于應用開發型項目,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采用后補助、合同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建立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的立項和考評機制,而對于帶有明顯公益性和正外部性的科研項目可通過“無償資助”,助推項目成果的有效轉化。在科技人員考核評聘方面,一是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轉化等不同工作性質分類評價,注重“過程導向”考核,對風險高、見效慢、周期長但預期效益顯著的研究要給予支持,消除科研人員思想顧慮;二是采取“兩頭嚴管,中間放松”的做法,在項目申請、立項等環節嚴格論證,在成果轉化方面加強跟蹤評估,但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則盡可能給予科研人員自主支配權,減少填報表、聽匯報、寫總結等不必要程序,把時間交還給科研本身;三是探索完善“星期天推廣員”制度,倡導鼓勵高職稱農業專家利用空閑時間到農村基層和農業生產一線從事成果轉化服務。同時,大力推廣實施農村“產業技術指導員”和“特聘農技員”計劃,將其打造成為基層農技推廣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抓手。

2.內在動力機制重構。當下,科技發展快速更新迭代,一項創新成果若不及時轉化,大概率會因無形磨損而迅速進入衰退期。同時,科技成果從基礎研究到轉化應用普遍會經歷“死亡谷”風險,加之成果轉化過程的復雜性,以及自然條件、市場需求、價格波動、政策導向等因素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便具有了相應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合理的機制設計在防范不確定性風險的同時,激發成果轉化系統的內在動力。對此,在收益分配與風險共擔方面,一是具有市場前景或前瞻性的技術成果可由政府先行投資購買,待市場機制取代政府投資后,政府再逐步退出。二是通過依法發行股票債券、培育天使投資和創投機構、探索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拓寬成果轉化資金的市場化供給渠道。三是加強產權保護力度,形成涵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及保護的制度環境,有效規避信息開放可能導致的各類風險。四是深化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將項目經費管理權、成果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下放給研發機構自主裁決。在成果轉化激勵方面,一是對重大突破性成果實行主要完成人并列排名,擴大成果受益面,形成重大成果持續產出機制。二是采取符合農業科技創新特點的成果評價方式,弱化論文、專利等評價指標分量,提高原創性技術創新及其潛在和現實效益的評價權重。三是改變既有成果應用評判方式,跳出成果轉化“自我評價、自我證明”怪圈,確保科技成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在創新創業與兼職兼薪方面,由于嚴格的人事管理和職稱晉升壓力等因素往往造成創業通道被“鎖死”。因此,為消除專業技術人員后顧之憂,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為其搭建良好的創新創業與兼職兼薪制度環境,同時做好跟蹤服務和業績考評。

3.成果轉化主體重構。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在農業發達國家,企業因其科技成果能夠直接面向市場而成為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服務的主體,并形成了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我國部分農業成果與一線市場需求依然存在脫鉤問題,這就需要著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明確企業的成果轉化主體地位,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對此,在企業主體培育方面,一是支持引導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聯合科研單位與中小企業共同設立研發機構,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充分融合、上中下游協同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二是創造有利于企業開展農業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尤其需要完善和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激勵政策。三是對企業開展的科技研發項目(尤其是產業化項目)和試驗示范園區建設等給予有效支持,通過完善風險投資保障機制,幫助企業在從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過程中有效規避各類風險。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方面,一是大力推動農業高校和科研單位成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同時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業務水平過硬的職業化成果轉化服務團隊。二是完善和強化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注重政府與科研機構間成果信息的共享互通,為成果轉化的主體和受體提供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查詢、信息篩選、信息對接等服務,縮小成果產出與市場需求間的信息鴻溝。三是創立包含技術咨詢、產權交易、風險投資等層次完整的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并進一步創新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手段與方式,幫助成果供需雙方實現精準有效對接。

4.協同創新體系重構。當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正向著產業鏈條緊密銜接的縱向聯合體、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的經濟綜合體、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循環體發展。同時,農業產業發展已不再滿足于對單項技術的需求,而是要求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生產管理與資源生態的協調配套,從而為農業發展提供綜合技術支撐。然而,當前我國仍多以項目合作等較為簡單的方式進行科技資源的綜合集成,且尚未實現科技創新鏈與農業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導致科技資源的集成與共享水平依然不高。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分工合理的新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綜合配套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對此,一是科研機構要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的新特點、新需求,自覺引導創新重心下移,主動在產業集聚區建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開放型創新平臺,將創新要素與產業發展融合,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示范區、技術成果集成轉化的核心引領區,提升科技創新的顯示度。二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同樣需要借助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發展機遇,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應以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紐帶對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進行基于戰略、知識和組織的協同,形成系統性協同組織體制,降低技術合作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三是進一步破除學科領域限制,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造成為創新鏈、技術鏈和支撐鏈深度集成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主力軍,并通過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保證主體間的協調聯動,獲取整體效益優于局部效益之和的帕累托最優配置,進而產生協同效應。四是在權益合理分享、資源共享共用基礎上,結合不同層級農業研發機構的職能定位,逐步構建起以項目為紐帶且持續穩定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攻關體,真正將農業科技創新各方力量擰成合力,從而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六、結 語

一直以來,農業科技創新都伴隨著高風險、周期長、公益性,以及既要“頂天”也要“立地”的特征屬性,這也決定了我國農業科技供給多以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主,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技術創新的動力并不充分,導致創新主體間“相互封閉”“相互脫離”,而優質科技成果的市場供給長期不足。在此背景下,各類生產經營主體迫切需要的技術和信息只能依賴于政府投資,由科研機構研發,再經由農技推廣部門擴散轉化。多年來,各級政府以財政撥款、項目推動的方式主導了農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過程,這是一種典型的外生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式。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這種成果轉化方式所導致的“市場失靈”也在逐步顯現,其根源就是市場主體缺位下的技術要素非市場化。簡言之,當技術使用者“免費乘車”時,研發技術的“開車人”便失去了為其“駕車”的動力。

當前,學者們在探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問題時,大都習慣于從現有機制、模式,亦或單純地從轉化效果、效率等方面展開研究,而鮮有從內卷化視角予以審視。本文從內卷化視角切入,通過梳理、闡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卷的意涵及表征,提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陷入內卷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供給旨趣錯位導致成果轉化初衷偏離,運行機制沉疴固化導致轉化主體效率低迷,企業和平臺發展滯后導致市場需求受阻,以及協同創新與集成轉化水平低下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無發展的增長”。對此,迫切需要從科研評價體制、內生動力、轉化主體,以及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的重構,進而跳出內卷化怪圈,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郭海紅.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9(01):86-98.

[2] 陳萌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重視科技引領[J].中國經貿導刊,2018(09):28.

[3] 熊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從外生向內生轉變的機制與模式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9(11):83-92.

[4] 寧云章,琰王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02):11-14.

[5] 劉瑞明,金田林,葛晶,等.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與出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04):5-17.

[6] 毛世平,楊艷麗,林青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的演變及效果評價——來自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經驗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9(01):73-85.

[7] 王丹,趙新力,郭翔宇,等.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理論框架與創新能力評價——基于二十國集團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8(03):18-35.

[8] 黃億紅,魯春光.“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現代化技術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J].青海社會科學,2021(01):55-62.

[9] 黃季焜.四十年中國農業發展改革和未來政策選擇[J].農業技術經濟,2018(03):4-15.

[10] 蔣和平,郭超然,蔣黎.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01):5-14.

[11] 林青寧,毛世平.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8,20(04):1-11.

[12] 郭繼強.“內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會學研究,2007(03):194-208.

[13]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05):96-110.

[14] SERVICE E R.The Law of Evolutionary Potential[M]//SAHLINS M D,SERVICE E R.Evolution and Cultur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403-417.

[15] SERVICE E R.Cultural Evolutionism: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 of Canada Ltd,1971:258-263.

[16] GEERTZ G.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399-412.

[17]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13.

[18]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中華書局,1992:118-120.

[19]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66-67.

[20] 張晨,劉育宛.“紅色管家”何以管用?——基層治理創新“內卷化”的破解之道[J].公共行政評論,2021(01):2-22.

[21] 趙黎.發展還是內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變遷[J].中國農村觀察,2018(06):89-109.

[22] 胡高強.農旅項目為何失?。夯鶎右巹潈染砘谀侈r旅項目發展過程的考察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01-109.

[23] 賀雪峰.規則下鄉與治理內卷化:農村基層治理的辯證法[J].社會科學,2019(04):64-70.

[24] 李祖佩.鄉村治理領域中的“內卷化”問題省思[J].中國農村觀察,2017(06):116-129.

[25] 李漢卿.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改革內卷化及其破解——“控制權”理論的視角[J].蘭州學刊,2020(10):164-173.

[26] 匡遠配,陸鈺鳳.我國農地流轉“內卷化”陷阱及其出路[J].農業經濟問題,2018(09):33-43.

[27] 凡勇昆,鄔志輝.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方向的困境與出路——基于文化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0(04):26-30.

[28] 朱文輝.學術治理的內卷化:內涵表征、生成機理與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6):26-33.

[29] 李昕桐.克服學術研究“內卷化”的路徑選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2-25(06).

[30] 王翔.我國電子政務的內卷化:內涵、成因及其超越[J].電子政務,2020(06):63-72.

[31] 汪國華.從內卷化到外延化:新生代農民工務工地創業社會支持網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08):56-61.

[32] 葉繼紅,占少華.發達地區失地老人養老支持體系內卷化及其突破——基于蘇州市的個案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124-139.

[33] 吳壽仁.中國科技成果轉化40年[J].中國科技論壇,2018(10):1-15.

[34] 翟金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03):378-385.

[35] 龔敏江,江旭,王庸.如何提高激勵有效性?基于過程視角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案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04):83-103.

[36] 鐘衛,陳海鵬,姚逸雪.加大科技人員激勵力度能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來自中國高校的證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07):125-133.

[37] 許可,肖冰.基于邊界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分類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4):113-122.

[38] 林青寧,毛世平.開放式創新與涉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CEO經歷、能力平衡的調節效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02):29-40.

[39] 董君.農業產業特征和農村社會特征視角下的農業技術擴散約束機制:對曼斯菲爾德技術擴散理論的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0):65-70.

[40] 郝佳佳,雷鳴,鐘沖.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綜述[J].中國科技論壇,2021(04):128-139.

The “Involution” i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Predicament Features and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YUAN Weimin1, 2,ZHAO Zey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Development Studi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with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chievements have fallen into the “Double Low” situation,showing the “in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lo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ly,the old and solidified system and mechanism,and the poor lev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tegrated transformation.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involu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selec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isk sharing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centive,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ubject should be carried 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 subj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and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s reconstructe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cracking the in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volu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另类第一页|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一级毛片基地| 人妻21p大胆|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成年人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在线观看av永久|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午夜激情婷婷|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9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一线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精品不卡| 亚洲三级成人|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2014|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微拍一区| 婷婷丁香色| 国产白丝av|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啪在线| 99人体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18|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18|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91精品人妻互换| 欧美成一级|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欧美啪啪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