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凡
文章以“窗”為切入點,對“窗”元素的形式從客觀表現和主觀表達兩方面進行歸納和整理,希望能夠整理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脈絡,讓更多的人對這一元素在繪畫中的語言呈現有進一步的了解。
“窗”從古典時期“匣子”的表現方式,漸漸地演變到了現代的“格子”,表現方式逐漸趨于平面結構化。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首先提出了繪畫和窗戶之間是相關聯的,繪畫作品好像一扇打開的窗戶。阿爾貝蒂的觀點引發了關于觀看問題和對“窗”的重視,從這時起,“窗”就成為繪畫創作中的重要主題。
宋宏宇在《窗的造型表達》中分析了窗造型的演變歷史以及造型變化的美學規律,并系統地研究了窗造型的表現方式,探討了影響窗造型設計的因素。譚力新在《窗的隱喻與繪畫美學》中系統闡釋了窗的隱喻意義是影響西方繪畫的視覺美學因素,首先介紹了窗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觀看視角的,其次分析了窗是如何影響西方繪畫的美學理論的。王明菲在《窗的解讀》中從認知的角度,著重探討了窗的審美內涵和審美情趣。李嬋娟的《油畫中“窗”的語境研究》通過個案研究,分析了西方繪畫中窗圖像的語境特征,并結合時代背景,探討了中國當代“窗”圖像的語境問題。由此可見,國內對“窗”的研究主要在“窗”的美學意義、造型表現、圖像語境、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研究,缺乏對“窗”的空間表現性的系統探討。
克里斯多夫·馬斯特在《藝術之窗》中多方面分析了“窗”在繪畫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他指出窗是地位的象征、精神的隱喻、情感的反映,同時也是情感發泄的出口。同時阿恩海姆、貢布里希也在一些經典論著中討論過“窗”的視覺心理效應及構圖邏輯。此外,在研究理論方面,歐美“新藝術史”研究方法帶來了許多啟發,新的理論被自然而然地運用在研究關于藝術史的理論中。現象學、符號學、精神分析、后結構主義等紛紛成為這部分研究的方法論,被廣泛用于研究有關“窗”的繪畫中以及一些針對具體對象的個案研究等,進一步加深了對繪畫中“窗”元素的研究。
窗是室內光線的來源,在畫面中舉足輕重,在繪畫作品中較為常見。窗在畫面中具有許多特點,如集中化的視角和豐富多樣的層次,以及幾何的構成等。站在窗前,無論外面的景象多么豐富,都會被邊框框住并被界定選擇。這種秩序的且被有所限制的觀看,極具視覺沖擊力,眼睛也不會迷失在復雜的環境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畫框其實就是一個窗框,畫框和窗框一樣,都有著作為取景框的功能。藝術家的工作就是把彼時彼地的風景或者其他場景通過畫面召喚過來放在一個固定的空間里面,它的作用就像一扇窗戶和通道,連接了內界與外界。關于繪畫是窗戶的隱喻一直都存在,而窗框與畫框這兩個取景框在一起時也就構成了“框中框”。
安·弗里德伯格在他的專著《窗的實質》中提道:所謂窗,就是指一種膜,從某種意義來說屬于一種連接,有了這個連接,才有了所謂里外和前后,并呈現出空間的交織,從而使空間在視覺上有了更多的可視性。
窗的功能是可以將室外的空間與風景收納進室內,在這一點上,繪畫中的窗與現實中的窗有了共識,兩者都能夠在如此有限的平面空間中創造一個更加多維,更微妙、神秘、豐富的世界。“窗”賦予了這個空間更深刻的含義,各個空間通過畫中的“窗”實現彼此的交匯互換,成為一個溝通的通道,在視覺上呈現出更多的維度。
窗與畫框一樣作為取景框時,藝術家將窗外的風景或其他的場景拽進一個固定的空間里,窗就對畫面的形式構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并且藝術家對窗的安排對其畫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家對窗的安排是有明確目的的,是經過仔細預想的。這時,窗就起到了在畫面構圖中的連接、引導、分割、擴展的作用。窗將畫面的諸要素相互串聯,從而形成一個完整性、連續性的整體,以及有著形式感、構成感的畫面效果。
窗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光的形狀,使畫面的明暗對比產生變化,并主導了畫面的構成感。許多畫作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如卡拉瓦喬、維米爾、巴爾蒂斯等,通過畫面中的窗引導的光源來達到他們想要達到的畫面效果。在維米爾的藝術作品中,他常常描繪“窗”這個元素。他通過窗照進屋內的光線來統一和調整畫面諸元素,在他畫面中的窗并不具有過多的象征元素,僅作為提供光源的道具,其將唯一的光源點進行描繪并通過這一點來組織畫面,從而處理畫面的色彩效果,將畫面定格在某一刻,像是對回憶的深層捕捉。
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窗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畫面構成因素。窗的水平線和垂直線構成了一種既開放又封閉的形式,開放性在于窗的存在為畫面建構了一個嶄新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可以利用其他因素構成新的畫面效果,而封閉性在于窗的邊角以及窗欞有一種約束的形式和約束的力量,并且窗欞也有分割、遮擋畫面的作用,這就在畫面形式構成中有了凝固、延續的效果。正因為這些各種形狀的窗使畫面變得獨具一格,或富有裝飾意味,畫面效果也產生了不同的美感,整張畫也由于窗的出現形成了新的整體。
博納爾的作品中隱藏在畫面背后的謎眼,關于空間的謎眼之一——窗,在他畫中的窗在視覺上來說是對遠景的打通,透過窗戶可以同時體驗到兩個空間,并將畫面的空間變得更為復雜,處理二者的關系時的態度也非常重要,讓室內連接室外的景色,使空間拉平,扭曲真實的空間,創造出一種新的空間。
巴爾蒂斯的每一幅畫面構圖中窗的位置和形狀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巴爾蒂斯常常利用窗框的幾何形邊線,使其與人物的各種夸張奇特的姿勢形成沖突,特別是常常出現的三角形構圖,在穩定中求變化。
窗也是阿里卡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并總以意想不到的角度出現在畫面中,使畫面充斥著形式美,體現了他的審美感受和獨特的視角。法國畫家森山方畫中的窗體現了空間的扭曲變形。他擅于在同一平面中表現仰視、俯視、平視等多視角,窗伴隨著樓梯的旋轉而呈現不同的透視,產生扭曲或變形的效果。特別是畫面中墻面的大面積留白,作者再將一扇窗戶點綴其中,既構成了視覺的延伸,產生了空間感,同時又為畫面的黑白灰布局服務。
馬蒂斯畫中的窗不僅是窗,更像一幅畫,他將窗外風景圖像化,從而成為墻上的裝飾。現實中的窗外之景并非如此斑斕,他擅于用主觀化的色彩和大膽、平涂的筆觸弱化畫面空間,打破了傳統窗框在畫面中產生的生硬的界限。
窗的存在引出建筑中似斷非斷的“虛空間”。窗戶連通人們與外界,聯通感性與理性。從亨利·馬蒂斯的繪畫到切割邊緣的現代美術,從美術的框架一直到世界建筑窗的歷史來看,“窗”同樣飽含著許多的情感與故事。
“窗”所具有的視覺感知與繪畫表現的特性有著許多的共同點。我們將窗理解為一種通道,有連接、交流、給予等作用,這又與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向、目的是協同配合的。
“窗”是藝術家用來向觀者傳達感情的橋,是對畫面中的心理空間的某種拓展。人對空間的感覺一定是有心理暗示的,藝術家們選擇窗景的不同,給觀者帶來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從而引發觀者的想象和思考,這時畫面的窗就能起到一個心理延伸的作用。“窗”產生的內在聯系可以反映出畫中人物的心境,在這里,窗擁有了敘事的功能。德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弗里德里希是擅于運用“窗”來刻畫人物心境的先驅之一,在他的影響下,有許多藝術家受到啟發,將“窗”元素作為繪畫的母題。如我們常見的女性憑窗遠眺的圖示,畫中遙遠而又模糊的風景飽含著隱喻性,仿佛畫中的窗口就是畫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能夠映射出畫中人的內心,或是畫家本人的心境和感受。“窗”還反映了藝術家的內心訴求和情感表達,藝術家在描繪畫面時并不是簡單直接地畫出他的所見之景,而是經過主觀的解構、提煉后重構出畫面。畫家以“窗”為題,實際上是為了讓觀者看到他眼中的景觀,同時透過畫面了解藝術家的心境。
眼睛是心靈的“窗”,現實生活中的窗好似建筑物的眼睛,人們能夠透過窗看到外面的景致,亦能夠關閉窗,形成封閉的空間。而藝術中的“窗”元素也為觀者滲透出一個轉換的媒介,使窗能窺探到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不同藝術作品中的窗所象征的意義、美學價值也是大相徑庭的。
現實中的窗不僅能做到分割內外空間,又可以使內外部環境貫通起來,包括窗外人的窺探、窗內人的遠眺。觀眾用第三人稱的視角能窺探到窗內的情景,這是一種具有戲劇性的觀看方式,使觀者產生共鳴和聯想。窗戶作為視覺的通道可以連接藝術家與作品,而這三者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這時的“窗”逐漸地被符號化了,“窗”成了畫中的溝通方式,不再是畫中普遍的場景,有了其代表的內在意義,更成了一種美學意向,不僅暗含了藝術家的意志,其含義也更加深刻了。
在愛德華·霍珀的畫中,建筑成了他用來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且窗呈現了畫面的內容,同時也表達了畫中人物,甚至能夠體現出其內心活動與情感。在這里,“窗”作為繪畫工具,突破了作品中背景的連續性,屏蔽了外部世界的打擾,同時也展現出內部的孤獨與無奈。“窗”作為媒介,不僅做到了隔絕內外,還成為傳達精神的重要元素。愛德華·霍珀創作了很多城市生活的室內場景作品,其中有像辦公室、餐廳等公共場所,也有一些如臥室等私人環境,而窗是他畫面中的標志性符號,他更多的將窗指向人的內心。霍珀筆下的窗主觀處理,使造型變得概括簡潔,省略了許多不必要的細節,讓人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情緒,使用大面積的窗將人物映襯得更加渺小,從而能夠將畫中人物內心的這種孤獨感放大,與人們空洞迷茫的眼神形成呼應。
巴爾蒂斯的畫常常描繪不同角度同一風景的窗。他的窗前少女系列展現了一個靜謐的窗外世界。窗外是沙西城堡和山林景觀,一條恬靜的小路通向農莊的圍墻,墻后是田野和遠山,色彩雅致而微妙,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灰色的光暈,給人一種詩意的感受。
“窗”元素作為一種圖示符號,在繪畫史上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青睞,被藝術家們賦予了物象背后更為復雜、深刻的意義,呈現出豐富的隱喻性特征。藝術家對窗的不同關注和表現也使窗元素的發展更加豐富,出現了全新的詮釋。“窗”作為典型的繪畫符號語言,顯然是有著深刻含義的,具有深刻的情感含義,是情感的載體,值得我們付諸行動去研究探索。
文章分別從“窗”元素在畫面中客觀表達的應用特點,以及窗元素的意向性主觀表達兩方面來論述窗元素的發展過程以及現狀,并從中嘗試理解這一元素在繪畫語言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窗”元素在目前的藝術環境中有著重要的價值,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元素進行創作也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必須面對的問題。對于“窗”元素今后的發展,筆者認為藝術家們要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理解和創新。我們可以嘗試在裝置藝術方面進行再利用或再創造,考慮融入本土的元素符號,如中國的傳統窗戶圖示如何在畫面中得到更新穎的表達,取長補短,在不斷的實踐學習中思考,抓住藝術創作的靈感火花。我們應在藝術家前輩的研究基礎上,在平凡中尋覓藝術真諦,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找到自我,這樣才能更好地用藝術的方式去寄語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