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河市第二小學 何 春
分層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個性化和差異性基礎之上的。而傳統意義上的分層,是把學生進行層級分類,按照學習水平的高低進行評判,這是顯性分層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強調學生學習水平之間的差異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容易造成一些歧義,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隱性分層可以彌補顯性分層的缺陷,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潛力、學習興趣、智力特點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分層也不在班級公布,僅作為編排座位和學習小組劃分的依據。隱性分層既使分層的考量更綜合、更科學,也做到了尊重學生。
以《乘法分配律》教學為例,教師把能夠通過初步學習提出猜想、通過類比、說理、舉例論證等方式體現模型思想的學生分為A 層次,把在探索過程中能夠自主發現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的學生分為B 層次,把其余學生分為C 層次。不為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貼標簽,而是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座位安排。如讓A 層次學生與C 層次或者B 層次學生坐到一起,讓學生能夠在有意與無意間受到啟發與幫助。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讓A 層次的學生參與到B、C 兩個層次學生的學習實踐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深度的交流與合作,在相互監督與探討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為班級學生制定相同的學習目標,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吃不了”,進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根據不同層次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能夠讓學習任務始終處于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內容,實現班級學生的共同提高。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為例,由于這一節的內容安排在了角的度量、角的分類以及三角形的分類之后,所以在課后作業設計上教師可以讓A 層次的學生總結以往所學的知識內容,并用不同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度,而針對B 和C 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其進行實踐探究,通過量、剪、拼、折等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度。通過設計分層目標,讓B 和C 層次的學生逐步向A 層次學生靠攏。
小組分層主要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自主學習,針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進行組內探討。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還能彌補學生學習自制力缺失的不足,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同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以及個性思維的成長。
以《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教學為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進行分組,保證每一個小組都有至少一名A 層次的學生。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組內探討和交流掌握小數加減運算的方法及規律,再讓小組出題,將題目與其他小組進行互換,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設置作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學生開展更高質量的課后學習活動,以此延伸課堂學習內容,使學生建立起更牢固的知識體系,也為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為此,在作業分層設計的基礎之上,教師還應始終以學生的興趣為本,通過有趣的作業調動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能力。在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優化傳統作業模式,結合各個層次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作業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例如,在《位置與方向(一)》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中年級學生能夠通過課后作業中的學習活動更好地運用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教師應基于分層作業設計理念設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引導學生在對應的任務下實現學習能力的定向提升。針對班級中數學學習素養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認識到他們由于數學基礎和實踐能力薄弱,在分層過程中可以依照他們對位置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設置實踐作業。如讓數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方向詞語描述家庭中不同事物的方位,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這一實踐作業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在認知范圍內加深實踐體驗,在感受作業趣味性的同時,有效提升實踐素養。
教師應基于分層作業設計模式的基礎邏輯,強化分層作業模式的靈活性,使學生能夠以更靈動的方式感受學習與探究的樂趣,真正提升學習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將自主性作為分層作業的設計原則,建立開放作業解決機制,強化作業設計的靈活性,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魅力。
例如,在設置《線段、直線、射線》這一課的隨堂作業時,教師可以依照班級學生的具體層次設置基礎類型作業、均衡類型作業以及拓展延伸作業。為了體現自主性,教師應建立開放性的作業選擇機制,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前進行自我評估。如班級中普通水平的學生通過評估可以認識到自己對線段、直線、射線的特征等基礎知識掌握得相對牢固,因而可以自覺放棄有關線段、直線、射線基礎定義的基礎作業,直接完成均衡類型作業,通過建立對比結構思維導圖的方式更清晰地比對線段、直線、射線之間的區別,分析其聯系。而在完成均衡作業后,學生可以繼續在延伸作業中尋找自己能夠獨立解決的題目,并嘗試結合線段和對角的相關知識進行預習性分析。這種自我評估機制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從而帶動學生更靈活地完成課后學習。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分層作業設計階段,要想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利用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構建生活化的分層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個性,設置符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作業內容,使作業能夠啟發學生自主發現數學知識與生活因素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并有效提升學習素養。
例如,在《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的隨堂作業設置環節,教師應在分層作業的設計理念下,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設置對應的生活作業。如針對班級中學習能力相對優異的學生,教師應認識到他們能夠通過課堂學習掌握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因此在生活化課后作業設計時,應引導學生利用復式條形統計圖對家庭中的收支數據等信息進行整合,并聯系之前所學的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整合,建立生活數據下具有對比性質的兩組統計圖表。基于生活環境具體應用兩種統計圖,使班級優等生在延伸應用模式下更好地理解統計圖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對應其能力的生活化作業的推動下優化知識體系。
分層性作業評價旨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水平了解自身的學習進度,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我評價,突出分層評價和作業設計的客觀性,以此推動學生的學習成長。
比如,針對C 層次學生的作業評價,教師可以先采用隨堂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然后讓其他層次學生為其出題,使其通過其他層次學生的評價了解自身的學習水平以及進度,最后再讓C 層次的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將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記錄納入成長檔案袋。這樣一來,既能保證作業評價的科學和客觀,也能讓學生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自信。
目標性作業評價要求學生結合整個學習目標進行自我評測。以《積的近似數》教學為例,針對A 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讓其鞏固小數乘法計算,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值。教師先讓學生針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自我評測,之后在相互探討中查漏補缺,自主反思是否達到學習目標。目標性自主評價有助于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評價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