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藝術學院 朱佳寧
書籍是一種承載文化與信息的特殊商品,書卷氣與文化意蘊是書籍的特質。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當代極簡風格書籍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助于提高書籍的審美趣味和可讀性,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有助于書籍整體設計水平的提升。如何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極簡風格書籍設計更好地融合,以此提高書籍設計的文化意蘊和藝術品位,是當下書籍設計師們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中國傳統美學,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母體,把文學、哲學和社會學融為一體,歷經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審美人文學科。中國傳統美學的形成深受中國文化歷史思想的影響。但總體來說,簡約是中國傳統美學中對形式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指簡約、樸素、潔凈,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之一脈相承,即追求天真、自然、平淡、質樸等,這些也都是簡約美的具體表現。崇尚返璞歸真的風尚在我國古已有之,對于生活,古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喜歡真實樸實、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生活狀態;對于日常器物,古人崇尚節儉,反對多余的裝飾,保持“質真而素樸”的審美情趣;對于書畫藝術,古人喜歡疏朗的風格和運用留白,賦予書畫以生命力和想象力。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既注重體現簡約之美,又講究簡約里蘊含更深的意境。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佛教禪學是中華兩千年封建社會思想范疇的三大主流,它們“天人合一”的思想歸結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特質,即以意象為美、以和諧為美、以意境為美、以倫理為美、以和合為美。“天人合一”,強調順應自然,崇尚淡薄寧靜、嫻雅、恬靜的審美情趣。這種“尚清”“尚和”的審美追求,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與道家老子思想中“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境以及“大巧若拙”的理念相近似,也與簡約主義設計風格所蘊含的沉靜、質樸的意境不謀而合。
中國傳統美學對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促進現代設計風格民族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極具民族風格特色,它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傳達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傳統、風俗、宗教。我們常常從戲劇、工藝、文學中發現各式各樣的傳統圖案及紋樣,如從具象的戲劇臉譜、吉祥圖案、楔形文字、青花瓷器到抽象的方勝紋、水波紋、饕餮紋、祥云紋、鳳鳥紋等。
書籍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的傳統書籍具有古樸之美,但傳統圖案及紋樣在現代書籍應用中往往顯得過于繁雜,所以設計師在處理書籍中的傳統圖案和紋樣時所用的技法大多是先將圖案夸張化,然后再簡化,但保留圖案紋理的本質古意,將其處理成最具特色的形象,最后再將圖案抽象處理。在中國傳統書籍設計中,設計師更注重采用極度精煉概括的線條來凸顯圖紋最樸實純粹的美,這也符合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趨向。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色彩之“簡”,是指書籍整體選用的色彩色調簡約明快。在書籍裝幀設計中,色彩設計貫穿了一本書的封面封底、書脊、內頁、腰封等各個環節。一般來說,簡約明快的色彩設計會讓讀者加深對書籍內容的印象,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在色彩設計中應注重“隨類賦彩”,根據書籍的內容和類型,選用最適合書籍的色彩,從而體現書籍色彩語言所傳達的個性。色彩語言越簡約,有時越不容易表達,需要設計者具有一定的閱歷、沉淀、思考和探索,熟能生巧后才能化繁為簡,并簡出境界。以魯迅《吶喊》(第四版)一書的封面設計為例,整個封面運用大面積留白,著重凸顯書名處設計。在顏色方面,結合整本書的內容和情感表達需要選擇了單調的暗紅色,以暗紅色貫穿整張封面紙,讓人感覺沉重壓抑,似乎是血跡的暗喻。“吶喊”題字采用隸書體,更顯樸拙和富有力量,也更能表達魯迅小說的內在精神。黑底白字,四周是細細的鏤空方框線,像是傳統的印章。這枚印章更使整體圖像具有躍動的美感。整個封面因為色彩設計之簡,讓讀者更能細細品味色彩留白處帶來的無限遐想。這一封面構圖洗練素雅,色彩凸顯了文字樸拙凝重的審美特征,是一種凝聚我們民族審美精神的藝術形式。
當下,在一些書籍設計作品中,字體設計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作品字體繁雜、死板,缺乏新意和設計感,難以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極簡風格書籍設計中的字體之“簡”,體現在字體筆畫的化繁從簡上。例如,朱贏椿的《匠人》一書,最吸引人的獨特之處是設計師巧用各種匠人的工具進行字體設計,“木匠”就刻成木紋樣式,“瓦匠”就用零碎的瓦片拼接,把漢字的筆畫打散、簡化、變形,保留工具書寫出來的質地效果,再經版畫的工序印刷出來,字體簡約而獨特,標新立異,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意蘊和美學內涵。
書籍設計是一種綜合思考行為,對材質的選擇也是書籍設計中應考量的重要因素。把材料本身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并賦予它豐富的內涵,有助于讀者在欣賞文字的同時,領略材質的美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例如,呂敬人《懷珠雅集》一書中展示了收藏家的藏書票,作者充分考慮到書籍的材質特性,因而選用了宣紙、粗麻和瓦楞紙作為材質,瓦楞紙凹凸不平,營造出古樸雅致的文化氛圍,讀者在觸摸時會感受到粗糙的觸感,仿佛走進書籍的時代情境里,瓦楞紙的波浪式條紋也給書籍增添了質樸古典的韻味。
在審美實踐中,中國傳統美學常常表現為重體驗、重直覺、重感性,其理念應用于裝幀工藝設計中,也要凸顯簡約而不俗的風格,注重裝幀的質感和作者情趣的表達。這樣的設計可以豐富書籍的整體結構,給書籍增添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也在細節上彰顯作品質樸和內斂的品相,具有傳統審美風格。例如,2018 年度“世界最美的書”——《尋繡記》,整體設計既有濃濃的民間味道,又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審美。原汁原味的民間刺繡構成了書籍的章節頁,也豐富了書籍的結構,給讀者帶來了驚喜。封面采用手工剪裁的織物,與書名相呼應。書籍內頁的文字排版也簡約干凈,巧妙運用留白,整體設計呼應了書籍樸素的內容,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在西方極簡風格書籍中,很多設計師的設計都極盡簡單樸實,裝飾只融入在很不起眼的細節之中,體現了作者對書籍設計中工藝和裝飾的細致考量。我們的現代設計應以本土傳統文化為支撐,以嶄新的設計理念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既要充分展示工藝技術的優勢,又要借鑒和吸收西方現代書籍設計的技巧,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精神相互融匯貫通。
進入二十一世紀,書籍設計已經不再強調傳統的技術手法,而是更注重追求藝術與美學、思想與意識的融合和統一。極簡主義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融合,不僅應在形式上做簡化,還應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的本質及內涵進行凝練和提取,把富有中國傳統美學內涵的元素更加簡練化、符號化,并用現代簡約主義手法表現出來,使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及審美觀念能夠借助書籍的傳播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時期,書籍作為一種逐漸被電子化產品替代的傳播媒介,面臨著諸多挑戰,但機遇與挑戰并存,設計師更應該注重吸收和借鑒、探索和創新,以進一步增強書籍設計的實用性、趣味性和創新性,使讀者獲得簡潔、便利所帶來的心靈放松和美的享受。
總之,在當今書籍設計領域,民族文化的傳承仍是頭等重要的事。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在極簡風格書籍設計中的應用,應成為書籍設計師們致力于研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