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新
摘 ?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據早期臨床監護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和對比兩組早期監護護理效果,并就其護理重點進行總結。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在T5(復蘇24 h)收縮壓(SBP)、心率(HR)結果上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感染性休克早期臨床監護和護理重點中,通過綜合應用護理干預,收到了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并可顯著降低患者T5(復蘇24 h)SBP、HR水平,可為后續護理該類患者提供依據。
關鍵詞:感染性休克;早期;監護;護理;重點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070-02
感染性休克是多發于免疫力低下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人群的常見病,可在短期內造成患者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少尿、發紺等癥狀,同時并發腦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造成患者機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以及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腎臟或神經系統等出現功能障礙等嚴重后果[1]。早期監護護理中,通過有效地急救措施,適度補充患者血容量,遵醫囑治療和用藥,可收到良好的護理效果,整體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長患者生存期限,規避潛在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對感染性休克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分析,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應用回顧性分析法,選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據早期臨床監護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03±0.97)歲。研究組患者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8.13±0.8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或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感染灶;②全身炎癥反應存在,包括血常規,感染指標檢查等提示;③致病微生物的培養陽性結果;④收縮壓<90 mm Hg或較原來基礎血壓下降>40 mmHg(1 mm Hg≈0.133 kPa);⑤伴有器官組織低灌注表現如皮膚濕冷,花斑樣表現,尿量<30 mL/h等。
排除標準:①入院后2 h內死亡;②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③精神障礙患者等[2]。
1.3 ?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組,護理上做好住院患者的護理,以患者生命安全和抗感染治療環節的護理為主。
研究組為綜合護理干預組。嚴格感染科護理常規為基礎護理點,以全局的態度整體護理患者,主要內容包括:①日常護理重點:取頭高腳高位,頭/腳和床成15°~30°;必要的吸氧,濃度為2.5~3.0 L/h。②密切心電監護,尤其注意患者的血壓是否平穩,是否發熱并隨時監測和記錄;做好尿量記錄。③飲食調理上,合理控制飲食,包括清淡飲食,忌食辛辣;食用甘涼滋潤之品和營養豐富的蔬果。④預防措施上,積極防治感染和各種容易引起本病的原發病;及時處理外傷包括清創、止血、鎮痛等。⑤規律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等。
1.4 ?觀察指標
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的護理質量,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好。于患者離院的前1 d,指導其填寫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同時將調查結果以百分制的形式進行表示。將本次護理指標劃定為很滿意、十分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很滿意:護理后,患者或家屬的滿意度較高,順利康復出院,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十分滿意:患者或家屬得知病況改善,護患關系較佳,無負性情緒流露;不滿意:護理效果不佳,出現意外狀況或護患糾紛。護理滿意度=(很滿意+十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T5段(復蘇24 h)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結果的數值水平越高,護理結果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T5段(復蘇24 h)SBP、HR結果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在T5段(復蘇24 h)SBP、HR結果上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感染性休克患者臨床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腎損傷、心臟功能變化等,部分患者出現交感神經興奮、胃腸道功能損傷、肝功能變化等癥狀,可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3]。早期監護護理可改善患者病證,有效實現對患者救治的效果。相關學者對本論題的研究結果表明,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護理,可有效控制感染,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改善預后。一般護理在護理總有效率、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上對比成效極為突出[3];綜合性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護理實踐中,整體提升了護理滿意度,為患者臨床癥狀輔助控制,血清炎性指標,尤其是CRP值的消減和弱化程度明顯,促進患者康復;尤以護理有效率、血清CRP值比較干預前后和組間對比差異顯著[4]。在護理要點方面,通過醫護共同參與疾病討論,有針對性地制訂患者器官功能支持期和康復鍛煉期治療護理計劃并有效實施,成功救治了患者[5]。
綜合而言,感染性休克早期臨床監護從患者病程時間、機體耐受能力及免疫水平出發,在護理重點上,針對有創性治療及生理心理應激反應等進行管理,從現實層面降低診療階段發生的風險。同時,為降低繼發性感染,重點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盡早對患者進行入院評估,從心理上護理患者,做好對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降低二重感染發生率,并全面予以患者營養支持和護理干預等,以此達到降低患者心理應激,提升患者認知能力和機體耐受能力及免疫水平、降低重癥發生的風險等。
綜上所述,在感染性休克早期臨床監護和護理重點中,通過綜合應用護理干預,收到了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并可顯著降低患者T5(復蘇24 h)SBP、HR水平,可為后續護理該類患者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張倩倩,耿延花.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急診感染性休克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的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0,44(12):1754-1758.
[2]劉雙.核查單指導下的集束化護理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2):154-156.
[3]朱文婷.綜合性護理在重癥監護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臨床護理效果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16):120,122.
[4]趙甜甜.綜合性護理干預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7):142-143.
[5]朱麗,俞超,高春華.腸梗阻致感染性休克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1例護理[J].醫學信息,2020,33(4):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