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李愉
摘 ?要:目的 ?分析唑尼沙胺治療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淄博昌國醫院收治的100例部分性癲癇發作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拉莫三嗪片和托吡酯片,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唑尼沙胺片。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癲癇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唑尼沙胺片可提高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治療療效,降低患者的發作頻率,縮短持續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唑尼沙胺;部分性癲癇發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177-02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病,在全球發病率均較高,在發展中國家中更加明顯。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且每年新增約40萬[1]。部分性癲癇發作是癲癇的最常見類型,占總發病率的60%以上[2]。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部分性癲癇發作,但是單一藥物只能降低癲癇發作頻率,提高癲癇控制效果常需采取聯合用藥的方式。隨著現代抗癲癇藥的不斷更新,藥物的可選擇性更多,常用藥物包括拉莫三嗪、奧卡西平及唑尼沙胺等。唑尼沙胺于2000年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可通過多機制達到抗癲癇的效果,對多種癲癇均有較好的緩解作用[3]。本研究探討唑尼沙胺片治療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淄博昌國醫院收治的100例部分性癲癇發作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8.35±6.51)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8.52±1.23)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37.33±6.24)歲;病程4~28個月,平均病程(8.22±1.4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淄博昌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關于部分性癲癇發作的診斷標準[4],腦電圖可以在對側相應皮質代表區記錄到局灶性放電;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腦血管疾病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癲癇患者;②嚴重精神疾病、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方案:拉莫三嗪片(生產企業: GlaxoSmithKline Pharmaceuticals S.A.;規格:50 mg×30片/盒)25 mg,
1次/d,口服,用藥2周后若患者無不良反應可增加至50 mg/d,
之后逐漸增加用藥劑量直到200 mg/d,連續用藥3個月;托吡酯片(生產企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 mg×60片)
口服,25 mg/d,1次/d,服用1周,1周后,逐步調整用藥劑量,最大用藥劑量≤200 mg/d,連續用藥3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入唑尼沙胺片(生產企業:深圳市資福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0 mg×30片)100 mg/d,
1次/d,口服,第3周增加至200 mg/d,第4周增加至300 mg/d,之后逐漸增加用藥劑量至400 mg/d,連續用藥3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未出現癲癇發作;有效:癲癇發作頻率、持續時間降低>50%;無效:未到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嗜睡、乏力、頭暈及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嗜睡+乏力+頭暈+肝功能異常)例數/總例數×100%。③觀察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字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癲癇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部分性癲癇發作是癲癇常見類型,臨床表現多樣,部分患者發作時伴隨意識障礙,也有部分患者伴隨自動癥。該病可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5]。目前,臨床主要應用抗癲癇藥進行干預,但單一用藥的控制效果不夠理想,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療措施。
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均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在基層醫院中應用較為廣泛[6]。但在實際應用中也發現,部分患者的臨床療效較低,仍舊需要尋找更加高效的治療方案。唑尼沙胺是臨床常用的抗癲癇藥,口服吸收速度快,5~6 h可達到血藥濃度峰值,主要由肝臟代謝,由尿液排出。該藥為苯并異噁唑衍生物,能夠有效抑制異常放電、減慢放電擴散速度。其作用機制復雜,可通過阻斷電壓敏感鈉通道、電壓依賴的鈣通道產生抗癲癇作用,同時可通過阻斷氨基酸反應來抑制突觸的興奮性,還可以通過提高γ-氨基丁酸的釋放水平,達到抑制癲癇發作的效果[7]。該藥對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效果較好,對原發性全身發作、癲癇綜合征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通常用于輔助治療[8]。
研究結果顯示,唑尼沙胺對部分性癲癇發作有著較好的協同治療效果,聯合其他抗癲癇藥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減少癲癇發作次數[9]。另有研究結果顯示,該藥對耐藥性癲癇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應用劑量為400 mg/d時,患者的耐受性較好,提示唑尼沙胺可作為治療癲癇的協同治療藥物,其可緩解患者癲癇發作頻率,從而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10]。多個研究結果顯示,唑尼沙胺合并1~2種抗癲癇藥能夠顯著減少癲癇發作次數,進一步提高癥狀的緩解率[10-11]。
本研究中可見,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唑尼沙胺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癲癇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藥可進一步改善癲癇癥狀,與上述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綜上所述,癲癇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唑尼沙胺,可提高部分性癲癇發作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的發作頻率,縮短發作持續時間,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麗輝,楊花芳,鄭華城,等.唑尼沙胺對癲癇小鼠學習記憶及海馬神經元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10):940-942.
[2]秦錫祥,黃華文,王洋,等.成年癲癇患者部分性發作與全身性發作的生態執行功能及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8, 25(3):353-354.
[3]張海峰,李光,劉永霞.左乙拉西坦聯合奧卡西平治療女性部分性癲癇發作的療效及對骨代謝、骨密度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18(2):16-19.
[4]陳毓茜,李滿連.奧卡西平單用及合用其他抗癲癇藥物治療癲癇部分性發作的療效研究[J].吉林醫學,2021,42(1):152-154.
[5]劉遠昌.兩種抗癲癇單藥方案對部分性發作癲癇患兒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臨床軍醫雜志,2017,45(11):1171-1173.
[6]曹營.耐藥性部分性發作癲癇抗癲癇藥物治療觀察及影響因素[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3):19-21.
[7]常芳.淺析抗癲癇藥物治療耐藥性部分性發作癲癇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106-107.
[8] 鄭青春,陳國珍,杜亞文,等.抗癲癇藥物治療耐藥性部分性發作癲癇的療效觀察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4): 180-181.
[9]鄒琴,陳永敏,劉惠,等.不同抗癲癇藥物對部分性癲癇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18,33(4):460-462.
[10]周儒奎,劉晉芳,楊李旺,等.唑尼沙胺對PS1/APP小鼠學習記憶功能和前額葉皮層中BDNF和TrkB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 40(8):1736-1739.
[11]肖爭,王學峰,呂洋,等.唑尼沙胺添加治療耐藥性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8,27(8):58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