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鳴謙,胡冬香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巴洛克”一詞最初起源于葡萄牙語,其被譯為“變形的珍珠”。在最初應用中,被用來泛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這個詞是古典藝術流派對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的貶義稱呼,隨著時代發展,這一詞早已失去原有含義,被用于泛指17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
在17世紀,歐洲政治經濟高速發展,由此開啟了強權擴張。在整個擴張過程中掠奪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財富,由此社會興起奢華享受之風,因而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在17世紀歐洲的社會背景中,存在新舊教的權力之爭,在爭奪中舊教會采用暴力手段鎮壓信徒,同時再與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相結合,以此實現征服人心的效果。
1666年倫敦重建設計競賽中,設計師克里斯托弗·雷恩在整個城市規劃中,將城市街道設計成方格形和放射形的結合(見圖1)。占據城市的廣場也用交易所、稅務署等與經濟生活相關的建筑代替權威的王宮和教堂。

圖1 倫敦重建方案
在隨后17世紀的波波洛廣場重建中,是巴洛克建筑首次與廣場及道路的結合應用,也由此誕生了巴洛克城市空間的雛形。在1661年凡爾賽宮的修建到1870年奧斯曼的巴黎改建完成,在這200年的時光中,巴洛克城市空間這一建筑模式也逐漸成熟,并被推廣到歐洲各地。
1)教堂 在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教堂建筑中,其內部會存在一個超越建筑規格的空間,并將雕像、光線等與建筑放置在其中作為媒介物,將其與建筑主題相融合,看起來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多種建筑元素融為一體,能觸動觀眾情感和理性的思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宗教與權力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在宮殿的大客廳中,其內壁的裝飾風格等往往與王室的輝煌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輝煌的大型場面映襯王權權力,在游覽中會讓人自發升起一種渺小的感覺,意在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權力和忠誠。但這一世俗空間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時代的藝術特點。在天主教振興運動期間,教堂的內部和其他神圣的空間中誕生了巴洛克風格,這是在此期間神學家與公眾對宗教信仰崇拜需求的直接體現,對于普通教徒追求的奉獻性實踐。在整個教堂內外的裝飾效果來看,整體表現出鮮明的二元性效果,即沉思與幻想。在全世界的教堂建筑中,意大利及中歐的教堂受此影響最深遠。
2)城市廣場 在巴洛克風格發展階段,正處于資產階級高速發展時期,因此為彰顯資產階級的權勢,城市改造開始追求莊嚴宏偉的布置格局。城市規劃建設的重點在市中心及廣場的建設。在此時期誕生了很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廣場建筑。在初期廣場設計中,周邊建筑布置較自由且空間較封閉,廣場中的雕像大多擺放在一側而不是中間。文藝復興中后期的廣場建筑較嚴整,整個廣場一般采用柱廊結構形式,整體空間十分開闊,并且雕像被擺放至廣場中心位置,形成后來的巴洛克風格。
3)別墅與園林 巴洛克風格的園林與別墅在這一時期受到地理氣候影響誕生的一種產物,其具有較強的本土特征。巴洛克風格園林與別墅的構成與園林功能息息相關。在一座園林中,其布局格調及風格體現了園主的藝術品位和生活情操,因此在此時期出現很多名人名園。園林建造選址中大多選擇臺地,并且巴洛克式園林具有結構層次多元化的特點,立面變化十分豐富,很多精巧的水景布置讓整個園林充滿生機。
因此可以說巴洛克式園林繼承了古羅馬園林的精髓,擺脫了原本的造作風格。在18世紀,意大利的園藝受到法國古典主義造園藝術的影響,在花園設計中,軸線的應用受到加強,成為園林構圖的重心所在。在19世紀,意大利園林建設再次受到自然風的影響,甚至一些文藝復興的花園中也因此被局部改造。巴洛克式園林是意大利的本土園林,也是整個西方園林發展的基礎,法國及英國的園林藝術均受到影響。隨著時代變遷,這種園林設計也不斷發展,與四大造園流派間互相影響,同時結合自身地域特點,表現出不同特征。
奧斯曼巴黎改建是十分經典的案例,整個改造延續了200年。從改造地圖上來看,巴黎的城市肌理并未發生巨大變動,創建了現代和傳統達成一種共生的局面。
在城市完成改建后,從整體空間布局上看,此次改造在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老城區外圍或內部進行,對其中街道作出較大調整,插入很多放射形街道。在重要節點中,設置了幾何形廣場,整體布局采用多軸線和局部對稱的方式。改造完成后的主干街道寬闊,并且具有十分濃重的紀念性(見圖2)。

圖2 改建后的巴黎平面
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階段,巴洛克的城市空間是歐洲城市主要空間形態,十分適應歐洲社會的價值觀。在巴洛克式城市空間改造中,采用更多大體量建筑代替傳統小型建筑。在整體城市空間規劃中,徹底改變了傳統城市的空間分布結構,解決了大型城市在景觀和整體布局中的諸多問題,為城市形象和整體環境建設奠定基礎。這種改造方式對傳統城市結構的影響較小,保證了傳統城市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巴洛克起源于意大利羅馬,是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較好發展;早期的巴洛克風,師承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精神,弘揚數學和比例的美學觀,強調理性的思辨和嚴謹的演化,這些都得到當代學界提倡和弘揚。但后續發展過程中,巴洛克的追隨者首先忘記了人文主義的建筑觀,單一傳承裝飾要素,即“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使巴洛克陷入手法主義的誤區;其次,他們丟棄了理性主義,通過對圓的不斷重復相切和疊加,使造型陷入怪誕和奇異的誤區,而這些可籠統概括為“缺乏古典主義均衡性”,也是當代許多人對巴洛克的固有印象。
2.2.1 現代設計的“簡約中的奢華”
豪華、富麗、奢侈與不平凡是巴洛克風格的最顯著特征,這一特點與現代主義提倡的簡約主義大相徑庭。二者之間的中和的典范是流水別墅,如圖3所示。

圖3 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中蘊含清新淡雅、渾然天成的美,其中也蘊藏著極度華貴之美——設計本身趨于自然,但細節彰顯匠心獨運,這與巴洛克豪華、不平凡相契合。這種體驗正是無與倫比的“簡約中的奢華”的強烈體現。
2.2.2 “理性”與“感性”的強烈碰撞
巴洛克風格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其表現欲望極強,其建筑風格表現欲望甚至存在一定浮夸。這一特點充斥在巴洛克的每個角落中。在巴洛克風格發展的后期尤為明顯。巴洛克風格的設計理念可理解為一種“感性”化設計理念,是設計者在設計中對自己內心的表達,在設計中摒棄了成敗得失等客觀因素,純粹作為思想的展現。
但現代主義中的構成主義者提出,所有藝術家應為社會服務,再次回歸到早期巴洛克的“雙性并重”的局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扎哈·哈迪德、MAD的一系列作品,如梅溪湖大劇院、哈爾濱大劇院等。
隨著時代發展,殖民國家逐漸消失在歷史喧囂中,相較文藝復興時代,宗教的力量也小了很多。而隨著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前經濟建設水平在不斷提升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當前對建筑風格的追求中,一如當年巴洛克建筑興起時期,人們對各種建筑風格的追求越來越多,并逐漸呈現主題化、個性化的趨勢。雖然巴洛克時代一去不返,但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建筑形式的美的追求熱情從未衰減。隨著時代進步,反而向著更深層次追求。一些設計師在設計建筑物時,通過極盡奢華的外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激勵自身攀登權力地位的野心從未衰減。因此在建筑物形式發展中,雖然現代主義建筑衰落了,但解構主義、極簡主義、功能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形式不斷涌現,呈現百花齊放的現狀。站在多樣性角度來看,當下建筑樣式發展已超越先輩。雖然新的樣式被創造出,存在為了新功能或更高效益目的出現的情況,但其核心從未改變,均為體現建筑美感而進行設計,在建筑物樣式發展中,美一直都占據核心地位,從未動搖。
在建筑奢華表現中,雖然與當年的巴洛克相比,各種繁復的雕花裝飾在當下時代中很難再次出現。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曾幾何時大家追求的小尺度具象符號,如今已逐漸演化為遠距離的抽象符號。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文明的發展,材料的變革也帶來建筑樣式的變化。在當下建筑設計中,為博人眼球,建筑一般會設計得更高更大,并且在極遠的距離就能觀察到其多變的外形,扎哈的非線性建筑就是一種十分典型的案例。其內部的材料光潔平整,絲毫沒有聚焦視覺點存在。但如果站在較遠的距離觀察,整個建筑的形體十分流暢,造型比例協調。相較巴洛克建筑形式,這種形勢特點更貼合大眾的審美習慣,也切合大眾的生活方式。在當下形式美的發展道路中,無論是百家爭鳴抑或是九九歸一,終會出現比巴洛克建筑形式更奢華的風格,例如迪拜的燭火大廈。在其簡約的風格背后,卻存在與巴洛克建筑同樣的奢華絢麗。在建筑風格發展中,對美的追求始終未改變,只是隨著時代變化,人們的審美在不斷變化,體現為更新的表現技術及更復雜的邏輯。
早在17世紀,巴洛克建筑這種建筑風格初傳入我國。隨著時代變遷,在20世紀30年代后逐步蛻變消失。經系統分析,這一期間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西方巴洛克建筑滲入階段,早在明萬歷年間,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來華。明末清初,我國已有13個省設立了天主教堂,有相當部分為巴洛克風格。如澳門大三巴教堂。第2階段是中華巴洛克的濫觴,在清初至清中葉,清廷任用了一些西方傳教士做官,并在1747—1760年間,西方傳教士設計監造了長春園西洋樓。與此同時,一些揚州的私家宅園建筑風格也受到巴洛克影響。第3階段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建筑風格大量涌入我國,在此期間典型的建筑如上海匯豐銀行等,此階段中華巴洛克盛行。
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缺少類似歐洲巴洛克時期的城市發展階段。受文化差異影響,我國和歐洲在城市思想內涵及空間形態表現上有很大差異。進入巴洛克時期后,歐洲城市出現與近現代社會城市結構相呼應的城市空間類型;反觀我國的城市發展,這種民族傳統性城市空間結構過程存在明顯缺失。在我國城市發展歷程中,從清末傳統城市,直接經歷多級跳躍到現代城市結構,時間跨度過大,范圍過廣。在引進過程中,我們應深入思考民族的傳統性問題,對西方的城市理論進行有目的的取舍、刪減。
巴洛克風從伊始至今具有兩面性的存在,有理性、人本、追求比例和諧、氣勢宏偉的一面,也有奢靡、置結構于不顧、“超感性”、無謂地炫耀、繁復冗沉的一面,但究竟孰對孰錯,并沒有定論,基于大的時代背景和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而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兩面性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為了迎合人們對于美的需求而誕生。
就當代審美體驗和時代背景而言,可能在二者間取得微妙的平衡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歷史進程循環往復,今天的對也可能是明天的錯,所以只能說這種方式是基于此時、此地、此身的參考方向。